重庆白象街

小马哥(Mark)

<p class="ql-block">重庆白象街在渝中区望龙门与太平门之间,因为与南岸玄坛庙的青石狮相对,成就了“青狮白象锁大江”的传说故事。古书《山海经》记载,“孔翠群翔,犀象竞驰”,巴渝氏族视白象为神物,尊称为“祖”。白象街地处长江水码头,清道光二年(1822年),有人在此地开办了“麻乡约”民信局。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庆电报分局在此建立。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于是招美商大来公司、捷江公司,日商日清公司,英商太古公司、怡和公司等。1926年,实业家卢作孚在此开办重庆民生轮船公司。1929年,重庆富商黄锡滋开办福洋行轮船公司,重庆巨商李耀庭开设“天顺祥”商号、20世纪30年代,重庆棉纱业公会、重庆绸缎公会、干菜业公会都集中在此,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p><p class="ql-block">曾经这儿各种“吆喝”充斥着整条街道,江对岸的人们乘坐渡轮,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此街当时极其繁华。后来解放碑商圈逐渐兴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在渝中半岛的上半城拔地而起,重庆的商业中心渐渐</p><p class="ql-block">转移,白象街慢慢开始“跟不上时代”,便悄无声息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条老街从繁华至没落,见证了百年重庆的变迁和沧桑。</p><p class="ql-block">直到2013年渝中区政府启动“下半城改造计划”,重庆白象街开始重新焕发生机。随着项目推进,一条延续民国开埠时期建筑风格的风貌街区重新进入市民和游客的视野。</p><p class="ql-block">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以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本,以800年文化历史名街为依托,以重庆城市4A级旅景区为之互补,臻藏9大国宝级百年文物建筑群及2处千年古城墙遗址,规划“一街两公园三巷九会馆”。文物“以旧修旧”,旨在遵循历史脉络,由西至东,从开埠时期到民国时期,分别从商业、文化、人物多个维度还原重塑历史故事,为文物建筑注入灵魂,重现开埠时期白象街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街心的白象雕塑</p> <p class="ql-block">李耀庭公馆</p><p class="ql-block">1860年,云南人李耀庭来渝,把云南的茶叶运到重庆,又把重庆的桐油和药材运回云南,在白象街开办了顺昌公司,信记钱庄、电灯公司、丝厂、川江轮船公司等,号称“西南首富”。</p><p class="ql-block">为了工作方便,李耀庭修建了公馆,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坐南朝北,采光极好,对着长江,这幢公馆被高大的黄葛树荫遮蔽,正面三层,背面四层,错落有致。整幢楼房的建筑似“大船”形态,砖木青瓦的中式结构,而圆弧形的墙角是西式风格。在中式石槽门上,刻着“卜凤居”3个字。</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巴县绅商刘沛膏,安装100千瓦直流发电机,向李耀庭公馆供电,这天是李耀庭70岁寿辰。当晚,50盏电灯齐明,重庆第一盏灯就此点亮。在李耀庭的支持下,刘沛膏成立了重庆烛川电灯公司。当重庆近代史上第一家刊物《渝报》在白象街创办之时,李耀庭热情资助。</p> <p class="ql-block">白象街152号,原是重庆海关办事处,这幢砖木结构的3层楼,有封火墙及尖顶窗户。上世纪20年代初期,是英国太古公司的办公原址,有美国、日本银行和各种商行在此兑换银票。</p> <p class="ql-block">白象街154号,原是大清邮局旧址,如今站在一群现代建筑之中,形单影只。</p> <p class="ql-block">聚兴诚银行</p> <p class="ql-block">国泰大戏院</p> <p class="ql-block">西泠书房</p> <p class="ql-block">江全泰号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为美商大来公司旧址,后来做过旅馆。川江航运发展起来后,此处被江全泰号买下。江全泰号是经营川江航运的商号,因而该楼大门上镌有“江全泰号”4字。</p><p class="ql-block">后来重庆城中心转移到上半城,码头转移到朝天门,白象街开始衰落,此楼也逐渐冷清,做过库房,堆放过药材。1952年此房卖给洪发利机器厂,1953年2月由西南机械管理局接收,1954年变更为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西南办事处,1963年变更为西南一机站,再后来为重庆市机电公司,大多时间都作为职工宿舍使用。</p><p class="ql-block">作为重庆开埠时期的典型商业建筑,江全泰号真实地反映了《中英烟台条约》前后,以英国人为首,由长江沿岸打通中国内陆城市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药材公会</p><p class="ql-block">储奇门过去水路交通便利,一直是山货、药材集中的地方。明清时期,储奇门就有了药材商人组织的药材帮,一般是根据药材品种和药商祖籍进行分类组建而成,云贵川陕等省都有。这样的帮会不仅可以沟通商情信息,而且可以维护商人的共同利益。</p><p class="ql-block">那时,储奇门城内集中了重庆城几乎所有的药材字号,药铺、山货铺、堆栈林立。众多的商家商铺,使重庆药材业盛极一时。储奇门一带,白天货船如蚁,帆樯遮天,入夜笙歌不绝,通宵达旦。</p><p class="ql-block">重庆开埠后,外来药商越来越多。到民国初年,重庆已经建立药材十三帮,在重庆经营药材的商家已有数百家之多。</p><p class="ql-block">1926年6月,根据当时颁行的工会法,药材十三帮在储奇门正式成立重庆药材同业公会,规定经纪人员必须经过公会统一考试及格后才能从事业务活动,还规定药材进出重庆都必须经公会证明,否则就不能办税,也不能报海关。同时,公会还在储奇门羊子坝兴建会所,以便同业集中交易;又开办兴华小学,便利药商和职工子女免费入学。</p><p class="ql-block">药材公会的成立,加强了药材市场的管理,促进了重庆中药材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重庆市场一大行业。到1930年,已有字号31家、药栈79家、山土药材字号53家、外省运销商90家,广药铺34家,择铺98家以及手工作坊几十家。据重庆海关税务司记载,1930至1939年,重庆平均出口量山货第一、桐油第二、药材第三。</p><p class="ql-block">药材公会大楼一直作为同业公会会所,用于办公和聚会。后又在附近的九道门修建了两幢楼房,作为兴华小学校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中药材收归国家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药材公司在解放西路开办了中药材市场,逐渐发展成重庆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重新红火了几十年,现已搬迁到菜园坝。</p> <p class="ql-block">私立兴华小学:建于1953年,是一幢近代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主体建筑共三楼一底,正立面呈“三三制”的布局,大楼外观装饰以浮雕为主。由民国重庆头号药商朱君南筹资在羊子坝修建,旧址分为教学楼和办公楼两部分,以解决药帮子女的教育问题。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白象街不仅是金融街,也是西南的文化阵地,《渝报》、《新蜀报》、《新民日报》报社都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重庆反省院旧址:建于民国十九(1930)年,原为晋商会馆,会馆内供奉关公,故也被称为“武圣公”。上世纪30年代初,山西会馆在抗战时期被日军轰炸损毁,重庆建成反省院,至今墙上的砖还有“武圣公”字样。</p><p class="ql-block">四四方方的三层小楼外墙为水刷石,很典型的欧式风格在建筑群中很引人瞩目。这栋建筑,只是曾经反省院的部分建筑。据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反省院是民国时期关押进步人士的拘留所,曾有高大院墙,内有警卫室、办公室、拘禁室三栋楼房。</p> <p class="ql-block">街口的“白象传说”雕塑</p> <p class="ql-block">北京有老胡同,上海有石库门,重庆有白象街,虽在闹市却从容平静,它是重庆文化街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储奇门码头</p> <p class="ql-block">过江缆车及东水门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