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话赤镇》

宁夏 摄影师

<p class="ql-block">作者: 江文林</p><p class="ql-block"> 说到全椒老街,人们总会想到袁家湾老街、陈浅老街、程家市老街。其实,在滁河水乡行脚悠游,不经意间你会撞见一条古朴秀美,水气氤氲的老街,那就是深藏闺房而不露的赤镇老街。与袁家湾老街相比,赤镇老街多了份自然宁静,比程家市老街多了些精巧雅致。黑白旧巷,寻常人家,青瓦生烟,垂柳不谙。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没有盈耳小贩的叫卖声,有的是滁河里穿梭的小船和老街上恍惚的人影。更多时候,赤镇老街像粉黛不施的小家碧玉,一切都搁置在安静中……</p><p class="ql-block"> 赤镇,又称“赤石埠”,据传河埂上龙王庙下的河床里原先有一块红色巨石,平日里巨石水淹不见,每年冬、腊月枯水期赤石突显。即使在盈水期的六月七月,每日晨曦薄雾乍起时,赤石有时也会若隐若现。可能是历年的水利兴修、河床疏浚,赤石已不见踪影。但“赤石埠”的名字早就享誉四方。</p><p class="ql-block"> 赤石镇下埠的河埂上原本耸立一幢有名的“歪楼”,那是王宗沂先生在此讲学的塾馆。县志记载,王宗沂,字剑寒,清光绪三年(1897年)贡生,工书法,善诗文。授职直隶州州判。民国时任县教育会会长。废科举后创南区学堂于赤镇。塾馆里曾经挂着由王宗沂先生所撰的含有李白与王禹俱的有名楹联:</p><p class="ql-block">李青莲,本诗仙,问几时曾过此间,槌而未碎;王黄州,诚达士,知明年又在何处,朽亦奚忧。</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故称李青莲。相传他曾作《捶碎黄鹤楼》诗曰:</p><p class="ql-block">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p><p class="ql-block">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p><p class="ql-block"> 而宋代王禹偁,因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知州,故名王黄州。他在黄州曾作《黄冈竹楼记》,有“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句。如今寻“歪楼”不见,20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滁河时已被拆毁。“歪楼”原址已成滁河河床。在冥冥之中,塾馆虽去,师魂犹存。虽然未能见到书声琅琅的“歪楼”,有机会在赤镇拜谒我启蒙实习老师的古街 故居,也是一种缘分。2022年5月31日,应朋友之约,我们一行再次来到了赤镇老街。</p><p class="ql-block"> 启蒙实习老师王幼卿先生的故居也在老街的上埠头,两间三进前窄后宽。 王先生系安徽桐城籍人,出生于1938年8月,1922年其爷爷、奶奶从桐城来到全椒赤镇做生意,举家定居赤镇。王先生幼年入赤镇张启光私塾启蒙,后入赤镇小学读书。1952年8月考入全椒初级师范读书,1955年师范毕业时,到我就读的全椒县南屏小学实习,刚好是我的实习班主任。王先生堂上为师,课下活动与学生情同手足。虽然一脚残疾,打乒乓球、游泳、单双杠、口琴、凤凰琴、二胡、笛子等样样精通,深受学生爱戴。1958年提拔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1960年秋调到黄花观小学任教导主任。他一人任教六年级语文、数学两个学科。1965年黄花观小学毕业18人,考入中学达16人,入学率在全县名列前茅。王先生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大都多才多艺,有很多后来走上了领导岗位。今年清明节,走上正厅级领导岗位的陈保升同学一行六名校友,专程到赤镇为王先生扫墓,以谢先生培养之恩。</p><p class="ql-block"> 从1955年8月参加工作到1998年8月退休,王先生扎根乡村教育44年,桃李满园,无怨无悔。年轻时,他风度翩翩,唯因腿部有疾,爱情受挫。自此,他终身不娶,孑然一身。但他的生活并未消极颓唐,退休后潜心研究书法,取得丰硕成果,并多次获得奖励和荣誉称号。二0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王先生溘然长逝,亲友都十分悲痛。他的弟妹为表怀念之情,把王家老宅重新修葺,将他的遗物、遗作整理陈列。每年在祭祀他们先辈的同时,也在怀念他们的长兄。</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王先生遗像前,看到他曾经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家用电器,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一代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和敬业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雨后初晴的老街静静地躺在初夏的阳光里。老街最适合慢走,在赤镇老街,每一步都能踩着一个故事。爱国民主人士阮明的故事在赤镇几乎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 阮明(1889-1944),字哲符,1908年毕业于全椒县立中学校,考入两江师范学堂,肄业期满,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法科,学成回乡,任县劝学所所长,1920年版《全椒县志》编修。辟“广果园”于赤镇大阮村,康有为题额。</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随李济深将军(建国后国家副主席)任机要秘书,北伐军留守处少将参议,安徽省军事特派员。1929-1930年,经李济深介绍任浙江海盐县长。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日大将百川妄称三个月要征服全中国,蔡廷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奋起抗日,阮明与朝鲜友人赵素昂乃密谋行刺百川,于是用一形似热水瓶的铁筒装上炸药,觅日本使馆工友爱国志士尹奉吉携往百川行经处施放,事情发生后,尹被捕遇难,阮明便将赵素昂送到杭州钟康候的功德林素菜馆避难,保全了朝鲜友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领导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成立,阮明参与政务。李济深与阮明私交至厚。“七七”事变后,阮明宣传抗日,不遗余力。1943年春末,阮明奉冯玉祥、李济深之命,回皖策反汪伪省长高冠吾,晓以大义,劝其回头是岸;旋即返回全椒,在县城向汪伪县长高杰讲述抗战形势,说明了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必败,劝其早日弃暗投明。</p><p class="ql-block"> 1944年1月28日(旧年初四)深夜,刚从大后方回来不久住在赤镇大阮村家中的民主人士阮明,被一伙歹徒绑架到高村二里许圩埂边杀害。县内爱国人士,特别是全椒中学(当时全椒中学设在程家市大孙村)的师生们,纷纷前往吊唁。1950年,主凶王德安被人民政府处以极刑。1983年,女儿们回乡扫基,中共全椒县委统战部会同赤镇乡人民政府在其殉难处为之立碑纪念。</p><p class="ql-block"> 爱国民主人士阮明,为了抗日救亡,只活了五十五个春秋,赞志而终,是赤镇人的骄傲!另一位令赤镇人引以为豪的就是近代著名木刻家、画家汪刃锋先生。</p><p class="ql-block"> 汪刃锋,全椒赤镇人,1918年9月生。幼随外祖父鲁云逵习诗文书画,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著名木刻家、画家。1939年在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绘画教师,1942年在重庆参加组建中国木刻研究会,任中国木刻研究会重庆区理事,1943及1945年分别在成都、重庆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在上海任中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长,1948年去台湾写生,并在台北市举办“刃锋写生画展”,1949年3月由香港经武汉回中原大学任教,同年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派记者。1951年调北京市文联创作部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北京文艺》编委。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创作以木刻为主,兼能国画。早期作品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疾苦,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以后的作品多反映生产建设的成就和祖国山河的风貌。1987年应联邦德国图宾根大学之遨去该校讲学,并举办画展。有的作品为莫斯科东方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现代博物馆、巴黎两次世界大战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汪刃锋是中国早期木刻运动的创作者和推动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影响的著名木刻家。2010年12月18日在京病逝,享年92岁。2015年10月,汪刃锋的遗孀李萍将汪刃锋的 239余幅书画作品捐赠给家乡全椒县。其中版西 100幅、国西101幅、书法 38幅。全椒将建立汪刃锋专题艺术馆,方便群众参观。</p><p class="ql-block"> 从明国子祭酒乐韶凤到清末进士彭伴;从近代名人童甦群到文化巨擘鲁默生;从著名木刻家、画家汪刃锋到爱国民主人士阮明,赤镇名家荟萃,人文底蕴深厚。也向世人证明,赤镇人不仅仅善于经商,他们更重视教育和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浸润,才成就了一批拥有家国情怀令人敬仰的乡贤。</p><p class="ql-block"> 赤镇,因水成镇,因滁河而铸就了赤镇老街昔日的繁华。晌午时分,穿行在被时空磨光的老旧石径上,幽井曲径和断墙残园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人愈发增添世事兴亡的无边感慨。耳中是檐雀的吵闹,鼻孔里吸入的是老街的烟火味。一边看着深巷墙头斑斓的花砖和飞檐上的雕刻,还有墙角无人处一两丛夏花,一边从两旁陈阳的店堂里想象着那些过往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程泰兴、程光斗、陶成纪、石泰丰等零售、趸售的粮食行前骡马长嘶;陶大成、程光越、高云程,花生行里人头攒动;泰康祥、吴庆和、肖益秦、潘隆记、蒋庆丰等十数家布店里欢声笑语;花秦甡、杜庆丰、聂聚盛号茶叶店茶香四溢;义源西、福顺东、於福和、陶永生、王复昌号山货店里的讨价还价之声;单国记、石庚兴、高聚兴、高聚丰号南货店前的出出进进。鱼行老板储一发与荒货行老板程祖慈、草行老板李树德正在裴道立先生的酒馆裴顺兴号行令猜拳……,这一切似乎就在发生在昨天,有的就好像发生在眼前。这穿越时空的一幕幕再现了赤镇老街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老街,清凉面微茫。走在幽静的河埠边,禁不住遥想昔日人来船往的一片繁忙景象……古柳深巷,老屋厅堂的麻将声,摇着尾巴的黄狗,墙头檐角颤颤巍巍的瓦松,似在诉说老宅深院人家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望到一堵马头墙,就会触动一个时代。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当老街以一种渐行渐远的姿态疏离时,我们一行人来到这里,伫身在这与滁水相伴的古镇上,忽然,就有了一种亲切的归属感,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曾经的过往。滁河如同时光一样平缓,老街像一道栅栏,把阳光隔在时空之外,斑驳的苔痕和生锈的门锁一同发着暗沉的光,在无奈落寞的美丽中,老街守望着夕日的矜持,保留了一脉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江文林,安徽全椒人。中学高级教师,全椒县政协第六届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奎光漫笔》(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地方文史研究《全椒印记》(黄山书社 2021 年版)、《全椒县经济与教育调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中篇小说《渔殇》(文学月报2018.11期)、短篇小说《责任》获“中国教育报”征文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现为全椒县作家协会顾问、全椒县憨山大师研究会顾问、全椒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