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

慈鹅(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 常在 梦中寻家,觉得就在不远处。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醒来时心里空落落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梦中的家就是我度过少年时代,从那里走出五十六个春秋的《永德堂》大院。五十六年来,它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的心。大院是个老资格的封闭式院落。解放初期,它以独特的青砖洋瓦盖、四合院式的结构威严地坐落在富锦县的松花江畔。院里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其中有名医,生意人,京剧院的琴师,司机,小职员和一般小市民。邻长(管理大院)老于大舅妈是位女能人,每天张罗各家的大事小情。有时,她人还没进屋,声音先到,走路带着风……隔壁邻居老郭大舅是位神秘人物,据说他对《易经》懂得很通透,倒背如流。他每天傍晚用“埙”吹奏的《苏武牧羊》曲调悠扬带着点忧伤……</p><p class="ql-block"> 总之,《永德堂》大院因院风古朴,人际关系和谐,它像一个王国深深镶嵌在我心中。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这十年,那里洒落过我的欢乐,走过我们四姊妹天真、自豪的身影;那里飘落过夕阳下小妹演奏的琴声……日子简单、纯洁、难忘。</p><p class="ql-block"> 妈妈在外地工作,把我们四姊妹留在姥姥家。姥姥是位有名望的人,她医术高明,救治过无数病人。她不但养育着我们,有时还训斥我们,她把对我母亲的怨有时发泄在我们身上。毕竟年近古稀,我们是她的累赘。威风凛凛的只是她的外表……在她的训斥声中,我学会了忍隐、沉思,砥砺了我的韧性(现在我才领悟,什么也掩盖不了她对我们的爱)。</p><p class="ql-block"> 为了分散对母亲的牵挂和思念,我小小年纪开始阅读能找到的、借到的中外名著,阅读成了我一生的习惯。三年自然灾害开始时,姥姥仙逝,母亲又调不回来,我是老大,自然成了家的顶梁柱。顿感我们的天要塌了一般,不知所措。那刻骨铭心的艰难,逼使我学会坚韧不拔,强悍内心。(眼看着别人家能分到秋菜,我家没有,因为母亲的单位在外地。因没有生活能力和经验,屋子像冰窖:水缸都冻两半了。吃水做饭只好和妹妹去松花江抬水吃,水桶摔坏了好几个,松花江岸冬天又陡又滑……因为睡眠不足,早晨起来做饭时,手扶着锅盖就睡过去了……(我们不能迟到,认为学习是我们的天职!)饥饿是疼痛的,我坚持每顿饭分成四分,每人一份,我虽然吃不饱,家务活多,也不能多吃一点口,让弟弟妹妹吃饱……</p><p class="ql-block"> 过年时,妈妈回来了,当她掀开装米的铁桶盖时,她哭了,她看到我省吃俭用攒下的未拆封的两袋面粉。她边哭边心疼地打我,追问:为啥不吃饱?我也哭,说,给妈妈留着过年吃!因为免疫力低,我没躲过一劫——感染了斑疹伤寒。当我闯过鬼门关,从昏迷(半个月)中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和老于大舅妈。感觉天那么蓝,四周的墙壁那么洁白!我又走进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不久,走出大院我迈进大学校门。美好伴着坎坷,化作乡情,浓得化不开。</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17日,回富锦探亲的第二天,侄子陪我去探望老宅。远远地,心就一沉,那儿哪有院落?那里已是一片开阔的江边花园广场。站在广场上,我们寻找老宅漆黑大门的位置,寻找老屋的方位……侄子告诉我,听老辈人说,经历了百年沧桑,这片房子虽然还结实,但都下沉到低于地面30—40厘米处,衰败不堪,那落魄的样子像解放前的“贫民窟”。哦,那些曾经仪表威严,显赫了百年的老屋在岁月长河的某个瞬间消失了。它们为啥不能像平遥古城那样保持自己的风采?!它们若是有灵魂,怕是很无奈吧!我只能在梦里把它们记起……我顿感失落:百年老院去,古屋变沧桑。大院漆黑的大门和大门上的铜环,不再等着夜归人……我的乡愁油然而生,浓浓地!</p> <p class="ql-block">  还好,烈士纪念碑还在。这个广场很美,很大气。当我放下惆怅,转身远望时,这座城市用另一种风貌抚慰了我。原来散落的棚户区变成了林荫大道和各种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  富锦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我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一小,一中给了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音、体、美基本功。记得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群英会”上,我们一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学。当校长展示教育部授予的锦旗时,我们的自豪感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富锦一中的师生很棒。他们拍过大型歌剧《安邦河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它的主题曲。历届合江地区运动会上都有我校体育健儿的矫健身影。从这里走出很多知名人士,音乐家付林先生就是其中一位。</p><p class="ql-block"> 在富锦一中读书的六年里,我得到了老师们的勉励,学校的嘉奖;更饱尝了同学友情的温暖和激励。入大学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末期的1962年。刚入学不久,我收到了同学田**用信封寄来的五元钱(那时的五元钱能解决大问题),那是她打小工挣来的血汗钱,这钱,我至今珍藏着;在我们四姊妹卷缩在冰冷的屋子里,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一片菜叶时,战**拎来一桶腌制好的酸菜;刘**捧来一搪瓷缸新鲜小鱼,那是她爸爸冒着严寒在松花江冰窟窿里捞上的全部;因社会秩序混乱,为了给我们壮胆,王**每天陪我们过夜、做伴;因屋子冷,她身穿棉大衣,戴着棉帽子和棉手套还冻坏了双手、双脚。善良和友情有时比生命更长久,它穿过阴霾照亮岁月,友情像人生隧道里的一片光亮,帮我们走出困境,像月光一样温柔了我们稚嫩的心,帮我们撑起那片天……</p><p class="ql-block"> 回乡探亲,寻踪,访友是我多年的夙愿。可惜这次都没能见上一面,人都在外地,老屋已不在……</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考了文科第一名,但没能进北大,清华等名校,所以没资格进这个“圣堂”。</p> <p class="ql-block">  富锦地处松花江下游,是三江平原腹地的中心城市。盛产东北大米,也是“大豆之乡”,享有《北国粮都》的美誉。它有丰厚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是个迷人的地方。往昔种植小麦的沃野,如今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稻田。那万顷碧绿的稻秧随风摆动,似绿色的旋律在流淌,它喝着松江水,唱着希望的歌。</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晨漫步街头,道两旁的馒头、包子铺热气腾腾。美味的糖和面烤饼才几角钱一个。我很惊讶:富锦有能力养育各类人群,是个宜居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依栏眺望,沐浴在江面微醺的风里,我的思绪在时空里穿梭。记得六、七十年代回家探亲,妈妈在外镇外乡巡回医疗。我去了她所在的富民乡。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渔民们捕捞的成吨重的大鳇鱼。一辆卡车装不下,鱼身在车上,鱼尾拖在地上,走近一看吓一跳!那哪儿是鱼?是鱼神,鱼精!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的大鱼。那时,松花江经常能捕到鳇鱼,当地人叫它“七里浮子”现在还有否?松花江养育了我们千百年,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它的?</p><p class="ql-block"> 富锦不但土质肥沃,它周边有很多沼泽、湿地,如今都成了自然保护区。那里丰美的植物,珍稀的水禽点缀着这座有上千年历史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北国粮都》。</p> <p class="ql-block">  富锦,我的故乡,远方的游子眷爱你,是你给了我对人生的信心和对友情的感激和珍爱!家乡的亲人,愿你们福寿满堂!</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可能还要在梦中越过千山万水寻找故乡的老宅!你说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