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仅用两个字就解开了“道可道,非恒道”的千年迷题,恒道很简单!

温州孔庙(文创)

<p class="ql-block">一直以为理解了“道”是何意,以为“道”仅仅是天体运动规律下产生的变化情况而已,是我肤浅了。老子说的这种“可总结的道”不是“永恒之道”,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总结下来的这些规律,都不是永恒的。老子说了什么是“永恒之道”又说能总结的都不是“永恒”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难怪白居易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老子到底说没说“永恒之道”?说了,藏在了他总结的“可言之道中”,这也是两千多年的古今学者痴迷的原因,说了,但藏起来了。最近在读孔子的《论语》,从两个字中我才明白老子说的“永恒之道”是何意。老子是贵族,孔子同样是名流后代,有称:“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在战国春秋末年还有一种说法,说“子”是男子五等爵位的名。由此可见老子和孔子即时不是爵,他们仍然是属于同一贵族阶层的人,所以孔子要解读老子轻而易举。孔子是知道老子的想法的,也把老子所说的这个“道”具体化,推行了下去,但这个太高大了,很多人够不着,所以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孔子弟子及后代很多是懂“道”的,也传了下来了,只是解读的方式可能百花齐放,流派非常多。为什么后来我们又读不懂了呢,只因五四运动以后,文言文被废除,传统文化裂开了。所以我们现代人读起来相当费劲,以为孔子后的很多人都“不懂”~事实上他们都懂,在很多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智慧还是源于古书之中。我以前对“道可道,非恒道也”的理解,只理解到了第一个层面。老子说的“道”分为两种,第1种道:是可以去总结、阐述、可把握的道理,即王弼讲说“指事造形,借以指可见可识有形之事物。”但这种道不是永恒之道,它是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第2种道:是无法言说、无法总结之道,但却一直存在,无形无迹,却又无间不入,这种道就是永恒之道。说出了第一种可言之道,却没有解释何为永恒之道。</p> <p class="ql-block">今从《论语》中两字获得的灵感。再次解读“道可道,非恒道”的“恒道”,却有不一样的收获。“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开篇就申明了他所说的这种道是可以言说、总结的,不是永恒之道,但在可总结的道中却隐藏着“永恒之道”。怎么理解?以《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理解。创丁解牛这个故事说,有一个刨丁解牛非常的厉害,他这个刀在骨头缝隙之间游走,从来不碰到筋,更不碰到骨头,所以这把刀能够游刃有余,十来年依然像新的一样,但是当人家问他说你这个技术怎么这么牛的时候,他说不是,我已经领悟“道”这个层面,超越技术了,也就是说这个“道”源于技术的熟练,当你把一件事做到炉火纯青的时候,“道”生了。以韦神学数学来理解,他在达到很高级的境界之前,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数学解题训练,但是当他拎两个面包,拿两个馒头,一瓶矿泉水,说话呆呆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已经进入“道”这个层面了,就他人生而已,外在的物质已经动不了他的心了。不管是庖丁还是韦神,在达到“道”之前,是经历了几数的牛,无休止的数学演练。“道”从积累中来。老子所说的这种“恒道”是依据“可言之道”而来,这就等于降龙十八掌中的第十八招式,它没有单独设立招数,要打出第18掌,必须从第一招到第十七招能够内化于心,自成一招而出。是不是有点玄,这正如王国维《文学小言》中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莫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第一阶段立下壮志。第二,全力以赴,不停的训练,不停的寻求。第三 一直以为很高大上的境界,不过是如此的平常平淡。“可言之道”可见可识的自然之道,当我们一遍一遍的依据自然之道而行事,当每件事都能做到不违道时,久而久之,你与自然化为了一体,“恒道”生了。孔子的解读人类效仿天,就是为了得“道”,而所有可总结下来的天之规律,都是可见可识的。但这些都不是长久的,容易转瞬即逝。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永恒的“道”不仅仅要仿效。还要日日习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你达到了道的层次,“永恒之道”就生出来了。孔子用“时”点破了“道”的真相,“道”为什么会产生?因为地球有自转一周为一日,一日之时有一日的规律。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有一年的规律。地球公转12周为一个小轮回,一个轮回有一个轮回的规律。地球公转5个12周为一个甲子。一个甲子有一个甲子的规律。……还有我们未知的周期。人类要效仿天地之道,就要学习道一天的规律,一年的规律,一个轮回的规律,一个甲子的规律。从一天上升到年的规律,这样一个小进步,需要日复一日的习练,要从年的规律上升到一个轮回的规律,也需要年复年的练习。……也就是你要学会走上轮回循环之路,才能走上永恒之道。要有轮回循环的前进,首先必须先学会最基本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开始,其次,这个积累要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往前上升的可能。这就像我们上学一样,幼儿园学完了,我们要上小学,上完小学,上初中,而不能永远停留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学问中。如果你的学习经历在初级阶段就停止了,那么你的思维能力就永远停在初级阶段。所以一个只有初阶段学习经历的人的能力,永远是不可能和大学毕业的人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的思维层级就不是一个段位的。所以永恒之道就是不停的进步,不停的累积,不停的螺旋上升。这也就是古人说的为什么“要学到老,活到老”。如果你要有永恒,你不能停下,大学的学习只是一个阶段,到社会上的学习你又是一个阶段。“时”一变人也要学会跟着变,这就是“道”的特质,生生不息,“道”随时而变,你要是停下来了,“道”也就灭了。</p> <p class="ql-block">“道”不生不灭的原理,就是能持续不断,泱泱5000年的历史文化从来没有断过,所以我们的道从来不曾离开。只要人类一直能延续下去,我们的道也就永不熄灭,这就是“永恒之道。文化不灭,国永远在。要灭其国,必先灭文化。原创 女巫 女巫读古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