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写唐朝徐浩隶书《浩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9)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嵩阳观记》全称《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刻,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隶书25行,行53字。碑今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清王澍《虚舟题跋》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p> <p class="ql-block">唐时多以楷法作隶书。然而,欣赏徐浩《嵩阳观记》碑刻,他隶法多以篆入,取法汉碑。劲健而不失飘&nbsp;《嵩阳观记》局部逸,舒展而不失沉稳。赵明诚评说:“其文与事俱不足道,正宜铲去之为名山洗垢,惟是碑为徐定公浩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艺林中以自难废耳。”(《说嵩》)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下,徐浩的隶书也难免以受楷法用笔的影响,转折稍硬,挑提欠含蓄。</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徐浩、颜真卿书法造诣不相伯仲,甚至徐浩楷书颇有别人难到之境。只是清朝后,随着颜真卿书法影响进一步扩大,传世书记较少的徐浩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对于书法史来说,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否定的。</p> <p class="ql-block">徐浩与颜真卿是同一部门的公务员,因只相差6岁,且总被派去一同给人写墓碑,所以私交很好,被时人并称“徐颜”。当时的行文和现在的排名不分先后是不一样的,他们将徐浩置于颜真卿之前,就说明那个时候颜真卿的地位是不如徐浩的。</p> <p class="ql-block">虽然如今徐浩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能与颜真卿相提并论,但是倒回中唐时期,情况却恰恰相反,当时的书坛可以说是在徐浩引领和笼罩之下的,徐浩作为御用书家,宠遇盛极一时,声名自然是稍高于略有书名的颜真卿。</p> <p class="ql-block">可惜,徐浩晚年德行有亏,身为丞相却收受贿赂,选拔人才的时候却加入了个人私心而因人废文。而颜真卿却因抗击反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忠义之举,和为国鞠躬尽瘁形象而字因人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