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河之畔(小说)

侯永生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p><p class="ql-block"> 吴家营村往南不到一里,便有一高岗兀立眼前。高岗上林木茂盛,浓荫蔽日。在这些参天的大树下,不知从何年起,生长出一种能够活血化瘀的名贵中药。但是,要想采到这些中药并非易事。</p><p class="ql-block"> 当地老乡管那个高岗叫“六郎岗”,也叫“追魂岗”。至于为什么叫“六郎岗”,没人能说的清,只是说同杨六郎抗辽有关。“追魂岗”的传说可就邪乎了,说什么凡上去采药者,很多人回去不久就要得一种奇怪的病,得此病的人浑身奇痒,寝食难安,无药可治,但是也不用治,两三个月以后自然痊愈。</p><p class="ql-block"> 有关“追魂岗”的传说,最令人恐惧的就是“阴兵”了。说是,每当刮风下雨的夜晚,高岗上便有“阴兵”出来巡逻。这些“阴兵”身着古代的铠甲,手持各种冷兵器,表情呆滞,行动僵硬。他们按照既定的路线在高岗上巡走,只要公鸡一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据说,文革初期,公社有一伙造反派不信邪,非要到高岗上去“造反”。</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公社书记是齐永辉,也是四三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齐书记身材瘦小,但却铁骨铮铮。当时,公社书记一级还配手枪。那群造反派先要夺公社的权,齐书记说,你们造反可以,但是夺权不行!老子的权力是共产党给的,是人民给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你们想夺就夺的!</p><p class="ql-block"> 那帮造反派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吴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吴大雄的儿子吴小愣。</p><p class="ql-block"> 吴小愣是吴大雄的二儿子,1964年初中毕业后就没再上学,先是在家务农,后来吴大雄凭着老脸,找了公社书记齐永辉,给他在公社整了个临时的差事。文革开始后,他看到别处都在成立造反组织,也鼓捣了几个人成立了“北洼人民造反团”,十八岁的吴小愣自任团长。吴小愣看到许多地方都在“夺权”,也想夺公社的权。他们来到齐永辉的办公室,本以为齐书记会乖乖交出权力,谁想,齐永辉不吃那套!</p><p class="ql-block"> 吴小愣听到齐永辉那么说,往上撸了撸袖子,我看你这老家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来,哥几个,让他尝尝厉害的!那群人蜂拥而上,想把齐永辉从办公桌那头拖出来。齐永辉迅速从抽屉里拿出手枪,厉声道,都给老子退出去,不然我开枪了!吴小愣说,别听他瞎咋呼,他不敢开枪!</p><p class="ql-block"> 齐永辉把枪拿在手里,打开了保险,我正告你们,如果再往前走一步,老子就开枪!吴小愣不信,继续往前冲。“砰”的一声,子弹穿到了地下,炸开了一个坑。齐永辉喝道:吴小愣,要不是看在你爹的份上,老子今天就让你见阎王!</p><p class="ql-block"> 吴小愣没想到齐永辉真敢开枪,吓得直往后退。齐永辉又说,你们冲击党政机关,按律就是现行反革命的行为!赶紧给老子滚出去!</p><p class="ql-block"> 那帮小青年哪见过这个阵仗,一个个灰溜溜地跑了。</p><p class="ql-block"> 公社的权没夺成,吴小愣他们不甘心,“北洼人民造反团”怎么也要干一票惊天动地的事儿吧。干什么呢?吴小愣想到了他们村南的高岗。对了,到高岗上去造反。不是没人敢动高岗上的树吗?咱们就去动动,看能把咱们怎样。</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吴小愣领着五六位“北洼人民造反团”的小青年,带着斧子和锯,要到那个高岗上锯树。吴大雄知道了,说啥也不让他们去。吴小愣说,爹,您老是旧脑筋。现在都在“破四久”,那个高岗就是“四旧”,我们就是要去破破。吴大雄骂道,小兔崽子,你知道什么是四旧?那个高岗是咱村的风水宝地,不能乱动的。那年,就是因为有人到岗子上采药,破了风水,才让咱村丢掉了公社所在地。要不,他们北洼算什么?</p><p class="ql-block"> 吴小愣那帮愣头青哪信这个,拿着斧子和锯就往高岗那跑去。吴大雄追了一段没追上,心想,让他们去吧。就那几个怂人,都是浪荡公子,没有一个能干活的,让他们敞开了砍,敞开了锯,也弄不倒一棵树。</p><p class="ql-block"> 真让吴大雄说对了,吴小愣那帮人在高岗上连砍带锯,半天也没弄倒一棵树,倒把他们累得够呛。吴小愣喘着粗气儿,把斧子扔到一边。他妈的,这活还真不是人干的,咱们歇一会儿吧。</p><p class="ql-block"> 哥儿几个刚坐下没多久,忽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高岗上响起了“嗷呦,嗷呦”的刺耳又瘆人的声音。吴小愣站起来,这是什么声音,好吓人!刚说完,大雨加着冰雹就来了。有人大喊,不好了,老天爷发怒了,快跑呀!那几个小子屁滚尿流地滚下了高岗,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吴小愣还给吓出病了,好长时间才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吴家营的高岗能“追魂”,也能“安魂”。1963年8月初,府北县开始下雨。那年的雨似乎和往年不同,下起来没完没了。大雨连续下了三天后,吴大雄感觉不妙,他穿着雨衣跑到村南的狼河边上,看到河水暴涨,浊浪滔天,大有漫过河堤之势。</p><p class="ql-block"> 回到村里,吴大雄立刻召开了村党支部会,做出了部署:全村十五个生产队,每个队出十个壮劳力,带上工具和必要的材料,到村南的高岗上搭帐篷,垒大灶,一天以后全体社员离开村子,到高岗上躲避洪水。有人问,要是夜里遇到“阴兵”怎么办?吴大雄哈哈笑起来,什么“阴兵”,那都是吓唬人的。再说了,“阴兵”也怕“阳人”,咱这么多人上去了,“阴兵”还敢出来吗?</p><p class="ql-block"> 等那几个村支委走了,吴大雄忽然想起了北洼村,想起了董贯英。他琢磨,就北洼村那地势,狼河如果漫堤,最先淹的肯定就是那块儿。他又想到了1959年,当他们全村要饿肚子时,是北洼村,是董贯英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他拿起电话,想要北洼村,但是已经打不通了。吴大雄没再犹豫,穿上雨衣出了门。</p><p class="ql-block"> 在北洼村的大队部内,董贯英正和几个支部委员研究抗洪抢险的事儿。按照公社书记齐永辉的指示,他们村要搞“御水于村门之外”,要在几个村口,特别是村南垒土墙,阻挡洪水进村。党支部决定,所有的壮劳力全部出动,和洪水搏斗。</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关口,吴大雄带着浑身的雨水闯进北洼村的大队部。董贯英惊讶地说,大雄,这老大雨你是怎么来的?吴大雄摆了摆手,别管这个了。贯英,我看这雨太大了,狼河马上就要漫堤。我们村已经布置了,全体社员上“六郎岗”躲避洪水。你们村也去吧。现在只有那块儿地势最高,再大的洪水也淹不了。</p> <p class="ql-block">贯英听了为之一喜,你老兄说得对,做得也对。可是,公社齐书记已经让我们“御水于村门之外”了,我们正要到村口去垒土墙呢。吴大雄焦急地说,水火无情,大水来了,什么墙也挡不住,还是先把人保住吧!董贯英说,这样,你跟我到公社去找齐书记。</p><p class="ql-block"> 齐永辉听了他们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他用手拍了拍眼前的两位村支部书记,面容严峻地说,当年,毛主席在撤离延安时就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同意北洼村的全体社员到“六郎岗”避洪。公社其他村的社员也要马上撤到地势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董贯英问,公社机关怎么办,是不是也撤到“六郎岗”?齐永辉说,不行!公社不能唱“空城计”,县委和各村的社员们不能找不到我们。我们就在这儿坚守,实在不行就上房。公社机关的房子都是砖头混凝土的,一时半会儿的泡不倒。吴大雄又问,那你们吃饭怎么办?齐永辉答,让食堂多蒸点干粮,再多准备点咸菜和开水。再怎么也比战争年代好过。</p><p class="ql-block"> 那场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吴家营和北洼两个村的社员在“六郎岗”上呆了十几天大水才退去。由于吴大雄和董贯英指挥得当,组织有序,准备充分,两个村的四五千社员在“六郎岗”上有吃,有喝,有住,无一伤亡。</p><p class="ql-block"> 就在社员们到“六郎岗”上避洪的时候,下放到吴家营的夏承州一家也跟着去了。就在那些天,夏承州在岗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现象,让他百思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 夏承州就是吴大雄的妹夫,原来是冀省大学历史系的讲师,也是著名宋史专家沈玉山教授的学生。1958年,由于他在某次征求意见的会上发表了“不当”言论,下放到吴家营村。这些年,他和爱人吴倩茹一直在村小学教书,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宋代历史的研究。特别是杨家将在冀中和冀北抗辽的这段历史,是他最感兴趣的。</p><p class="ql-block"> 来到吴家营村不久,他就听说了“六郎岗”的传说。既然那个高岗叫“六郎岗”,肯定就和杨六郎有关系。他和爱人说,想到“六郎岗”考察。吴倩茹不同意,说,人家都说那是“追魂岗”,万一出了什么事儿咋办?夏承州笑着说,你也这么迷信呀!</p><p class="ql-block"> 吴倩茹1951年考上了冀省大学历史系,那会儿,她的老师夏承州只有二十四五岁,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年轻漂亮的吴倩茹被夏老师的才学和风度迷倒了。1955年,吴倩茹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和夏承州结为连理。夏承州出事后,吴倩茹本来可以像不少人那样,选择离婚。但她没有,而是陪同丈夫一起下放。</p><p class="ql-block"> 其实,最反对夏承州上“六郎岗”的不是吴倩茹,而是他的大舅哥吴大雄。那次,夏承州透露出想到“六郎岗”考察的意思,吴大雄说,“六郎岗”坚决不能上,否则咱们都会倒霉。既然家人都这么反对,夏承州只能暂时作罢。</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们全村都到“六郎岗”避洪,这就给了夏承州搞调研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大雨停止后,夏承州走出帐篷,到岗上散步。当他走到高岗的最南端时,发现了一处疑似古代的建筑遗址。这个遗址刚刚露出地面,是一个长方型的建筑,面积有二十多平方米。夏承州仔细查看,看到遗址的砖头不是近代的,根据它们的风化程度和砖头样式,初步判定,应是北宋时期的建筑遗迹。更让他惊奇的是,下了这么多天的大雨,这个遗址的地面上却滴水不见。夏承州想,难道下面是空的?夏承州又想到,杨六郎抗辽时,在冀中和冀北的平原上挖过地道。莫非下面有地道?如果有地道,它又通向何处呢?</p><p class="ql-block"> 正想着,吴大雄来了。夏承州对大舅哥说了自己的疑问。吴大雄思考了一会儿说,地道是不是通向高岗的北头?听了这话,夏承州拍了下吴大雄,大哥,有你的!说完就往高岗的北头跑去。果然,在高岗北头也发现了一处古建筑遗址,样式和南头的几乎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会儿,好多社员都围了过来,要听夏老师讲故事。夏承州笑了笑,说道,咱们这个“六郎岗”确实驻扎过杨六郎的队伍。岗南和岗北这两处古建筑遗址,应该是当时的指挥台,指挥台下有地道相连。说到这儿,夏承州故作神秘地说,那些传说中的“阴兵”就是杨六郎身边的亲兵。他们死后魂魄不散,每到刮风下雨之夜就从地道里出来巡逻,保护杨六郎。</p><p class="ql-block"> 听到夏承州说得这么邪乎,下面有人就发话了,夏老师,你说的好可怕!真有“阴兵”呀!夏承州笑了,开玩笑呢,哪来的“阴兵”,传说都是吓唬人的。</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1973年的七月,学校放暑假后,董贯英的小儿子董为军从县中回到了北洼村。这天,他骑着自行车到吴家营村,径直进了一个小院。这是夏承州的家,董为军是来向夏老师请教有关中国历史的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夏承州那年已经四十二岁,下放到吴家营村也十五年了。他和吴倩茹刚到吴家营村时,他们的独生女夏娇筠才两岁,现在已经是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夏娇筠也是才从保府五中放暑假回村,正在屋里看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那个年代,可看的书不多,《艳阳天》还有后来的《金光大道》是喜爱文学的青年人必读的。听到董为军进院就喊“夏老师”的声音,夏娇筠没有出去。她感觉,人家又不是找自己,干嘛要主动出去迎接。再说,夏娇筠对董为军这个小伙子不大感冒,认为他书呆子的劲儿太大,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似乎更喜欢她的高中同学郑璞玉。</p><p class="ql-block"> 夏承州听到董为军的声音,很快从屋里出来,指着石榴树下的小石桌,高兴地说,为军,来,坐这喝点水。董为军坐下,谢谢夏老师。小伙子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说,夏老师,我不明白,当时宋王朝那么发达,那么厉害,为啥就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辽国和后来的金国,最后徽钦二帝都被人家虏去,受尽了屈辱。</p><p class="ql-block"> 为军,夏承州说,你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思考很不简单。确实,当时的大宋王朝文有李纲,武有宗泽和岳飞,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很发达,按说对付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不在话下。然而,朝廷的软弱,官员的腐败害了宋朝。更要命的是,南宋非常重文轻武,文人倍受推崇,武将不被重视,这样岂能挡得住金朝的猛烈攻击!</p><p class="ql-block"> 夏老师,董为军说,听了老师的讲解,真让人茅塞顿开。说到这儿,董为军站起来,夏老师,我该回去了,我叔叔说,中午十二点之前有大雨,让我早点回家。夏承州笑了,你叔叔是谁?他说下雨就下雨了?董为军笑了,我叔叔叫董贯平,他好像有这方面的特长,天气预报得特别准。</p><p class="ql-block"> 听了董为军的话,夏承州道,也许,咱们国家几千年来就不乏有能耐的人,苏秦,张仪,孙武,孙膑,还有他们的老师鬼谷子,后世的诸葛亮,周瑜等等太多了。好了,为军你就先回去吧。说到这儿,夏承州朝东厢房喊道,筠筠,为军要走了,你送送人家。董为军赶紧说,夏老师,不用送。说着,他出了院门,骑上自行车走了。</p><p class="ql-block"> 暑假过后,夏娇筠又回到保府五中,继续她的高中学业。夏娇筠是通过她姑姑的关系到保府五中“借读”的。那会儿不是暑假毕业,而是寒假毕业。到了1973年的12月,当他们这批高中生要毕业时,传来了要去农村插队的消息。夏娇筠想,自己本来就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肯定就是去农村“插队”了。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自己和这批高中同学也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难料,在她回村没几天,她的高中同学们又来到了她们公社插队,还有的分到了她们村,其中就包括郑璞玉。</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