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内访卓如——参观梁启超故居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p class="ql-block">编制,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02787</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的主将和反袁护国等诸多重大事件的策划者与参与者,梁启超的言行不仅表明了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一段激烈动荡、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而使他成为重要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还是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龟勉勤奋。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堪称一代学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的蜡像</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做介绍</p> <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蜂拥而来的西方列强逼迫腐败、没落的中国清朝政府与其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勤学苦读的“神童”</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慧使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享有“神童”美誉,之后拜康有为为师。早年的求学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八岁学做文章,九岁便能下笔千言,十岁参加童子试,赋诗、答对亦应答如流,得“神童”之名。十一岁阅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等著作,“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考中秀才时阅读过的部分书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1858-1927)</p><p class="ql-block">梁启超(1873--1929)</p><p class="ql-block">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中国古典哲学、历史学及西方学术。</p><p class="ql-block">1891年,应梁启超等人之请,康有为设教于广州长兴里的万木草堂.梁启超在这里从康有为学习直到1895年。万木草堂的教育为梁启超一生的学术和事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六年(1890),梁启超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会试,未能考取,返乡时途经上海,购得《瀛寰志略》,阅读后,始知有五大洲各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学习、阅读过的书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万木草堂求学期间,梁启超研读国学典籍之外,还阅读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编辑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从事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梁启超分别参与校勘和分纂工作。</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撰写的《戊戌前康有为长兴里讲学记》。</p> <p class="ql-block">戊成变法的主将</p><p class="ql-block">1895年,结束了求学生涯的梁启超来到北京,参加会试。适值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梁启超遂协助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这是他首次参加政治活动。此后两年,他奔走于上海、长沙等地,办报纸,写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在1898年的“成戌变法”中他与康有为一起成为运动的主将而载入史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宣扬维新变法,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在组织强学会的同时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梁启超每天摆文一篇,成为该刊物的主要撰稿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车上书”部分签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车上书”活动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95年,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稍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松筠庵,发表演讲,并写出万言书,由梁启超等誊清,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史称“公车上书”。</p><p class="ql-block">“公车上书”时的梁启超</p><p class="ql-block">松筠庵</p><p class="ql-block">当年刊于民间的“公车上书”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1898年6月13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奏保通达时务人才一折,请求光绪皇帝任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推进变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898年6月1日),梁启超代御使杨深秀拟《请定国是而明赏罚折》,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发布变法诏书。</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详述戊戌变法和政变的原因、经过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98年1月,康有为应诏上疏“统筹全局”(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p><p class="ql-block">1、“大誓群臣以定国是”;</p><p class="ql-block">2、“立对策以征贤才”;</p><p class="ql-block">3、“开制度局而定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到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言,命收皇帝印绶,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并借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吁请太后训政的诏书,随即捕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废除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戊戌变法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9月22日,梁启超在日本人的护送下逃至天津乘海河中的帆船至塘沽,登上停泊在那的日本军舰,东渡日本,开始了流亡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戊戌六君子</p><p class="ql-block">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在北京将参与戊戌变法的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林旭、刘光弟、杨锐六人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严复</p><p class="ql-block">《时务报》创办后,1897年10月26日,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扬西学与民主,倡导中国变法与自强。在维新运动中与上海《时务报》南北呼应,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5年,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汉译《天演论》)。严复指出,他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其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天演论》为变法图强提供理论依据,对思想界的影响很大。梁启超曾仔细阅读该书。(图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手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务学堂教习</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为时务学堂故址题词</p><p class="ql-block">1897年10月,由谭嗣同发起、熊希龄任提调(校长)的时务学堂在湖南长沙开办。同年11月,梁启超离开上海,来到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务学堂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蔡锷就是其中之一。图为时务学堂部分经办人员合影。左起:叶觉迈(中文教学)、谭嗣同、王史(西文教习)、欧桀甲(中文教习)、熊希龄、韩文举(中文教习)、唐才常(中文教习)、李维格(西文总教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局图</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占胶州,英国据威海,俄国霸旅顺,法国侵广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在这一形势下,维新变法运动日益高涨,终于促成“戊戌变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撰《西学书目表》,凡有关时政及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的译著,包括已译未刊各书都加采入,共录书三百余种。此书在当时对宣传变法图强和维新运动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报馆生涯自兹始”。该报数月之间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终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梁启超应澳洲保皇会的邀请前往澳洲。这是梁启超(前排右一)在墨尔本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在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的同时还积极准备武装暴动。1899年,康有为、梁启超与唐才常(如图)商定在长江两岸各省起兵“勤王”并于1900年组建自立军。同年8月21日因事情泄露,唐才常在武昌被捕,并被处死。</p><p class="ql-block">1903年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访问加拿大和美国。这是梁启超在加拿大温哥华留影。</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流亡时期游历路线略图</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流亡时期游历路线略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流亡日本时期的梁启超</p><p class="ql-block">1900年春,梁启超在日本神户创办同文学校。图为他与挚友、校长汤觉顿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同盟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并同以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p><p class="ql-block">图为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军政府外景</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军在武昌发动起义,并占领全城。随后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梁启超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做了系统的探讨,完成了“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图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底,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以广民智、振民气为宗旨的《清议报》。该报极力宣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底停刊,共出一百期。</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创刊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维新派以此为阵地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等问题展开论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停刊。</p> <p class="ql-block">清宣统二年(1910),《国风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总撰稿人。它是《新民丛报》后立宪派的主要舆论阵地。</p><p class="ql-block">民报是1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东京创办的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从1905年—1907年,《民报》同维新派刊物《新民丛报》就革命还是改良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的主要阵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主编的《新小说》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印,是晚清首创的文艺杂志,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饮冰室诗话》,梁启超编著的诗话著作。连载于《新民丛报》,后编订成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孙中山在总统府前接受卫兵致敬</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主编的《新小说》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印,是晚清首创的文艺杂志,能响颇大。</p><p class="ql-block">《饮冰室诗话》,梁启超编著的诗话著作。连载于l《新民丛报》,后编订成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君主立宪的鼓吹者</p><p class="ql-block">流亡期间,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从报》,发起政闻社,设立高等大同学校等,宣传保皇立宪。为维新运动培养人才,并与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展开论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在此期间,他曾游历澳洲、加拿大及美国,宣传君主立宪,组织维新团体。梁启超还曾短期回国,策划武力“勤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枝笔强于十萬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5月1日,两广护国军督司令部在广东肇庆成立,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任参谋。这是梁启超与岑春煊合影。</p><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16日,袁世凯称帝后三天,梁启超离开天津南下,18日,抵达上海,在沪七十余天,除策划滇、黔、桂三省起义外,还打算说服当时坐镇南京的北洋军阀重要将领冯国璋,最大限度地孤立袁世凯。</p><p class="ql-block">最大限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筹安会的活动引起梁启超的极度反感,撰《异战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表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并于1915年9月发布,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为反袁斗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中华》杂志,1915年1月20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担任主编。该刊注重社会教育,报道评论世界大势,成争之因果及中国将来的地位和国民天职,是欧战后重要出版物。</p> <p class="ql-block">《盾鼻集》,汇集护国运动前后所拟发的宣言、布告、电报、函牍、论文等。梁启超著,蔡锷序,1916年商务印书馆刊行。</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称帝招致全国反对。1915年12月25日,秘密回到昆明的蔡锷(1882-1916)与唐继尧,戴戡在云南宣布独立,并起兵讨袁,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带兵入川,与袁军激战屡获胜利。嗣后,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纷纷独立,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p> <p class="ql-block">1914年5月26日,参政院成立,梁启超被任命为参政员。6月20日,参政院开院。图为参政院全体合影,二排左八为梁启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条”谈判</p><p class="ql-block">1915年1月,日本政府命令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目的要使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与日本代表日置益秘密谈判。图为中日双方在进行谈判。</p><p class="ql-block">杨度</p><p class="ql-block">1915年8月1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为大规模推行帝制运动,在北京发起组织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认为共和国体,不适合中国国情,通电各省军政长官及商会派代表到京请愿,改变国体,为袁世凯称帝大肆鼓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4年3月1日,上海《申报》刊载的梁启超提出辞去司法总长的谈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2年12月,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报》出版发行,该报系半月刊,内容分五门十八类,出版后颇受社会欢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公报》报道梁启超归国纪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3年5月29日,进步党在北京成立,黎元洪任理事长,梁启超为理事。图为梁启超(中间独立者)与该党部分成员在北京万牲园合影。</p><p class="ql-block">熊希龄内阁组织表</p><p class="ql-block">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p><p class="ql-block">外交总长:孙宝琦</p><p class="ql-block">教育总长:汪大燮,</p><p class="ql-block">司法总长:梁启超</p><p class="ql-block">交通总长:周自齐,</p><p class="ql-block">内务总长:朱启铃</p><p class="ql-block">工商兼农林总长:张骞</p><p class="ql-block">1913年9月11日,袁世凯责成熊希龄组成内阁,梁启超任司法总长。翌年2月,随着内阁的解散梁启超也辞去司法总长, 改任制币局总裁,同年12月辞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p><p class="ql-block">天津利顺德饭店</p><p class="ql-block">1912年9月底,梁启超由日本神户启程回国,10月5日,抵大沽,8日,到天津。梁启超到达天津的当晚和第二天晚上,民主党与共和党先后在利顺德饭店举行欢迎会.梁启超致答辞。图为利顺德饭店。</p><p class="ql-block">天津李公祠</p><p class="ql-block">1912年10月9日,梁启超在天津李公祠民主党举行的大会上发表演说,主张组织第三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反袁护国的组织者</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活。他先后人阁任司法总长、制币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参加与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战争,之后参与讨伐“张勋复辟”。巴黎和会旅欧考察后逐渐离开政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9年4月末,因巴黎和会将德国在青岛特权转交给日本,梁启超自巴黎致电张謇等人发起组织的国民外交协会,要求“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p><p class="ql-block">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反帝爱国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p> <p class="ql-block">护国运动形势图</p><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1916年6月</p><p class="ql-block">1916年6月6 日,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军务主要成员在广东肇庆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林虎、李根源、蒋百里、莫荣新,谭浩明,岑春轩 ,梁启超,李烈钧 李超汉,高尔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6年6月6日,护院主要成员在广东肇庆合影</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归葬河南彰德</p><p class="ql-block">由于全国各地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反袁护国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同年6月日,袁世凯郁病而死,归葬河南彰德(今安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勋</p><p class="ql-block">溥仪</p><p class="ql-block">康有为</p><p class="ql-block">1917年6月14日,安徽督军张勋率兵入京解散国会,7月1日,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康有为是重要参与者。</p><p class="ql-block">段祺瑞率部突袭紫禁城东宫门</p><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会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旅欧路线略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0年3月,梁启超旅欧后回到北京,致信当时的总统徐世昌,要求释放因去年五四运动被捕的学生。</p><p class="ql-block">上海《申报》刊登梁启超电文,发起组织的国民外交协会,要求“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则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英、法、美、二日、意等议,会议为英、法、美三国操纵,他们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28日,</p><p class="ql-block">梁启超等人由上海乘船赴欧洲考察。 1919年2月11日,梁启超抵英国伦敦,18日,至法国巴黎。图为梁启超在巴黎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国在巴黎举行会议,会议为英、法、美三国操纵,他们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28日,</p><p class="ql-block">梁启超等人由上海乘船赴欧洲考察。 1919年2月11日,梁启超抵英国伦敦,18日,至法国巴黎。图为梁启超在巴黎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与泰戈尔在北京香山合影</p><p class="ql-block">1920年,梁启超发起组织共学社,成立讲学社,井邀请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梁启超在北京北海静心斋欢迎泰戈尔,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学生时代手书的梁启超诗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6年,梁启超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旅欧回国后,决心放弃政治活动,专心教育和学术事业,他曾多次到清华大学讲学,并于1925年9月开始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工作。当时,梁启超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被誉为清华四导师。</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国学研究院教师合影: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前排自左至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欧洲战役史论》手稿,1914年梁启超著于清华学校,是论述关于世界时局及战争各相关因素分析评论的历史学专著,被誉为“普及国民常识”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享誉中华的学术巨华</p><p class="ql-block">自欧洲回国后,梁启超潜心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他还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涉猎之广,造诣之深,著述之丰,影响之大在当时学术界鲜有匹敌,成为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1921年底至1923年初主要演讲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发表在中国少年报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一生著作宏富,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学术大师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梁启超担任董事长。1925年,梁启超为毕业生同学录题写“无负今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缩本《饮冰室全集)</p><p class="ql-block">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印行</p><p class="ql-block">《饮冰室文集》清末</p><p class="ql-block">《饮冰室合集》</p><p class="ql-block">1941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華書局印行</p><p class="ql-block">饮冰室合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6岁。各界人士于1929年2月17日在北京广惠寺和上海静安寺同时举行公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重要文章、著作一览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满门俊秀</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堪称典范,他既尊重子女对生活、专业的选择,又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梁启超九个子女均学有所成,且品德高尚。其科学而独到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梁思顺(1893——1966)梁启超长女,自幼受父亲教育,精通日语英语,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曾是梁启超私人秘书兼翻译。著有《艺蕾馆词选》</p><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01——1972)</p><p class="ql-block">梁启超长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翌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返回北京后,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1945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著有《中国建筑史》等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p><p class="ql-block">梁思永(1904——1954)梁启超次子,曾获美国哈佛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硕士学位。他总结了我国龙山文化,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间相对年代。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等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9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p><p class="ql-block">梁思忠(1907-—1932)</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三子。毕业于美国佛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梁思庄(1908-—-1986)</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次女。曾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士。回国后,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p><p class="ql-block">梁思达(1912-2004)</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四子。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工商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梁思懿(1914一1980)</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三女。早年在燕京大学学医,后留学美国,学习历史。回国后,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外联络部副部长,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p><p class="ql-block">梁思宁(1916--2006)梁启超四女。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参加新四军。离休后住山东济南。</p><p class="ql-block">梁思礼(1924--2016)</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五子。1941年,赴美国留学,在普度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从事火箭研究。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是我国远程火箭及长征二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7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给亲家和孩子们的亲笔信</p> <p class="ql-block">伟哉,梁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