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葛信益先生/黄建中

黄建中

<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辅仁大学中文系教师启功(左一)、柴德赓(右二)、葛信益(右一)与顾随(左二)在辅仁大学校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1年,辅仁大学中文系教师及研究生(前右余嘉锡,后排左二周祖谟、右一郭预衡、右三刘乃崇、右四启功、右五葛信益)于辅仁大学司铎书院合影。</p> <p class="ql-block">葛信益(1910—1990),稷山县杨赵村人,罗可桓外祖父葛世荣的曾孙(排行第三)。1930年新绛绛垣中学毕业后,于1932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由罗可桓连续六年,每年资助大洋160元,帮助完成学业。罗可桓为此写诗道:</p><p class="ql-block">无 题</p><p class="ql-block">余家迁寓稷山,实因欲依先外祖葛锦涯翁之故,先府君每道及先外祖辄惓惓不置,今先外祖之第三曾孙名信益者,於庚午(民国十九年,1930年)暑假后在绛垣中学毕业,旋赴北平,考入辅仁大学,余敬体先府君之意,助学膳费六年,每年壹佰陆拾圆。</p><p class="ql-block">敬体先君报德心,每怀外祖感人琴。</p><p class="ql-block">代筹学费千元助,也望姻连玉树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葛信益大学毕业后,又考入本校文学研究所,为史学部研究生。1941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编辑、讲师。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葛信益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1956年任北京师大副教授。</p><p class="ql-block">早在辅仁大学时,葛信益就在沈兼士先生指导下,长期从事《广韵声系》的编辑工作。沈兼士先生是葛信益在辅仁大学的老师,因此《广韵声系》虽然是由葛信益和沈兼士合写的,但是具体工作是由葛先生执笔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广韵》是北宋陈彭年、丘雍创作的语言学著作,成书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广韵》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全书分5卷,收录26194字,注文191692字,分206韵,较《切韵》增多13韵,字数比《切韵》增加了一倍以上。206韵中,平声57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p><p class="ql-block">在《广韵》中,读音相同的字列为小韵,每一小韵的第一字以下,均先释字义,然后注音,标明同音字的数目,余下各字,分别释义,不再注音。《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广韵声系》是在《广韵》的基础上,把所收的文字依照谐声的系统重新排列,在全书所出现的谐声声旁中举其最初的声符按四十一声类重编,每一声类序列《广韵》中声母相同的主谐字下所有的谐声字,每一字下都照录《广韵》原书的反切和义训,同时还在本字的旁边注出它的声韵部类和开合等第。纲举目张,条理统序,类似清朝出版的《说文谐声谱》。不过,清代的《说文谐声谱》是以古韵部为纲,而《广韵声系》是以声类为纲,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根据这样的排法,可以从谐声的关系上研究古声母的类别和读音,还可以就同在一个声母下的谐声字做综合比较,研究其有关文字、语词的发展以及音义联属的关系。这是一部在音韵学和词源学上都有巨大贡献的专著,也是学习汉语拼音及声调的权威工具书。1960年9月由语言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随即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出版了繁体字版,日本中文出版株式会社先后于1969年、1977年两次引进出版。1985年,《广韵声系》经葛信益重新修订后,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几十年来一直是最权威的版本。</p><p class="ql-block">葛信益在《广韵》的校勘和异读研究方面做出特殊贡献。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广韵讹夺订正》一文,是他数十年研究《广韵》的重要学术成果。《〈广韵〉异读字》一文,对《广韵》异读字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在晚年,还负责编辑出版了《沈兼士学术论文集》。</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文不再使用文言文,而改为白话文。这就亟待规范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制定统一的现代汉语标准。1950年中央宣传部领导胡乔木要求改变公文中存在着大量语病的缺憾,要求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设成全国学习使用现代汉语的标准单位。</p><p class="ql-block">葛信益先生作为全国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权威专家,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汉语语法》的作者陆宗达先生推荐参加《人民日报》的评报工作。《人民日报》的评报工作,就是在每期报纸出来后,专门找出错别字和病句,进行规范,以便向全国推广。同一时期参加评报的还有叶圣陶、吕叔湘等全国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权威专家。葛信益认真工作,每期报纸都要仔细推敲,多次修改《人民日报》社论中的病句和错字。以致文革中,1967年有人给他贴了一张大字报,标题就是:《葛信益,你比党报的水平还高吗?》。但是,叶圣陶先生很快就传达了有关领导的批示:评报很重要,要坚持。此后葛信益的评报工作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因年事已高才停止。</p><p class="ql-block">葛信益于1980年兼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1985年升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开设过音韵学、文字学、语言文字概论等课程。他长期致力于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的研究,卓有成就。著有《语文基础知识与文章修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途径》、《现代汉语讲稿》、《学点语法修辞》、《广韵丛考》等。这些学术著作,多由与葛信益一同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好友启功先生题签书名。</p><p class="ql-block">葛信益不仅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在北师大四十多年如一日,为现代汉语教学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宁在2019年纪念教师节讲话中深情回忆道:著名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葛信益先生等专家学者,亲自带领学生实习,为我们改教案,听我们上课,给我们评课。他们作为北师大中文系的知名教授,从来不认为学富五车就应该轻视基础教育,他们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知道,只有学理把握特别深入,专业研究十分通透,才能经得起应用的考验。那个时候,迎接实习生进校的,永远是真诚期待的目光;送别实习生离开的,总会有中学教学的新气象。</p><p class="ql-block">葛信益在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还积极参加国家文化建设工作,先后担任了九三学社北师大支社组织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第五届教育委员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1986年,葛信益先生以语言学家的身份,应邀回到家乡稷山,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讲学。(黄建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