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散记

大漠

<p class="ql-block"><i>  站在石板的台阶前,看着桥下的小桥流水,哗哗的淌着,河岸的杨柳柔柔的挥着枝条,像优美的舞姿。成片成片的房屋一间接一间,远远看来,连成了偌大的一片。而从山边的流水则从屋场的两侧沟渠流过,环绕在古屋的周围。像极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i></p><p class="ql-block"><i> 第一次去张谷英村大约是1998年,那一年孩子两岁,还抱在怀里。组里组织去到张谷英村,当年走入村里时,还没有门楼,也没有守门的收费的。导游是个美丽的女孩子,秀秀气气文文静静的,我们跟随在导游身后,聆听着张谷英村的过去与未来,惊叹着这一段美丽的故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古村的房子里绕来绕去,黑黑的古色古香的房子,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住在房子里的人家,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他们面对着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可能是见多了,也不是那么少见多怪了,让人感到朴实与平淡。</i></p><p class="ql-block"><i> 我抱着孩子,偶尔也坐下来休息休息,同事们偶尔也逗逗孩子玩。春天的阳光落在大家的身上,无比惬意。</i></p><p class="ql-block"><i> 后来有十一年再没去过。第二次再去张谷英村是2019年。那年春天,我和妻子一路颠簸,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感到张谷英村。此时门口已砌了高大的门楼,门口也站了保安和收费人员。</i></p><p class="ql-block"><i> 走进去后,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像各个地方的旅游景点了,增添了许多设施。10多年没有去过,很多记忆都有些模糊了。从当大门进去,顺着里面的指示牌穿来绕去,一切还是那么的亲切。在村里孩子们曾经读书的楼上特意多拍了几张相片,红红的灯笼,古色古香的房子,显得很是古朴和庄重。也许我曾经也算个读书人吧,看到那些书香门第总是免不了多看几眼,似曾相识而又惺惺相惜。数年前带着孩子在这里走过,而今孩子已离开我们夫妻去了远方留学工作,再次来到这个读书人的风水宝地不免百感交集。</i></p><p class="ql-block"><i> 2020年左右,我在看到拍下的照片时,写下一首《重游张谷英村》的小诗,后来发表在《山西科技报》的文学副刊,也算是圆了一梦。孩子也称赞说写的好,很有意境,很感人。</i></p><p class="ql-block"><i> 2024年4月,天气渐渐转暖后,我跟妻子提议再去张谷英村走走。一路上花香鸟语,风景秀丽,路面都是沥青路面,整洁得很。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i></p><p class="ql-block"><i> 进入古村后,一阵阵喧闹之声自村内传来,近前看时,原来是一小学的学生在古村的当大门前搞活动,热闹非凡。正给平日宁静的古村增添了不少生气与活力。穿过大门,景物依旧,墙上的文革标语依然醒目,只是不停的有大妈们在招揽饭菜生意。小巷仍然是那个黑黑的小巷,房子依旧是那些老旧老旧的房子,只是在大片的房子外,增加了许多公共设施,如宽阔的大马路,路旁的行道林,民俗陈列馆和廉政文化博物馆。顺着屋场流过的小溪不停的流着,杨柳树在哗哗的流水声中轻轻摇摆,似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i></p><p class="ql-block"><i> 站在古村后面的山上坐了会,山下的风景一览无余,连绵不绝的屋顶,周边环绕的群山,来来往往的行人,像一首古朴的田园诗。</i></p><p class="ql-block"><i> 坐在溪边的木椅上拍了个像,相片中的自己安逸的像个老农,淡泊而孤独。归去的路上,风轻拂起我的乱发,忽然记起一句宋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啊,半生奔波,半生辛酸,像极了古村的老屋,古朴而沧桑。</i></p><p class="ql-block"><i> 别了,古村,此去以后也许不会再来,但古村的风景已深深扎根在脑海里,深深渗进眸光中,在多年以后的梦里,一定仍是一道靓丽的光影,一段古老而美好的回忆。</i></p><p class="ql-block"><i> (2024.04.28)</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