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读:孔子对待乡亲的礼节

温州孔庙(文创)

<p class="ql-block">孔子在家乡,敬老尊贤,极为恭谨,参与乡里组织的活动,一切都依礼而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篇之九乡里人举行乡饮酒礼,要等老年人都离席出去了,孔子才告辞而出。乡里人举行驱逐疫鬼的傩礼,他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这一章记述孔子在家乡居留的时候,如何参与乡里组织的各种礼仪活动,并与乡亲们进行互动,所体现的仍然是他如何依礼而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里人举行乡饮酒礼,要等老年人都离席出去了,孔子才告辞而出。“乡人”,同乡的人。“乡人饮酒”指的是乡饮酒礼,为古礼之一,属于嘉礼的一种,多半放在乡里的学校举行,具有辨别尊卑、长幼的作用。据《礼记·乡饮酒义正义》记载,通常在四种情况下,会举行这种宴会饮酒的礼仪活动。“一则三年宾贤能,二则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州长习射饮酒也,四则党正蜡祭饮酒。”从本章的情况来看,孔子参加的应该是蜡祭时举行的乡饮酒礼活动。党正是地方基层组织的长官,蜡祭是年终合祭百神的仪式,在祭祀时要行乡饮酒礼,重点体现在敬老尊贤。“杖者”指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比起现在,古人衰老得更快,过了五十岁血气就开始衰弱了,腰也弯了,背也驼了,走路腿脚也不方便了。按古礼规定,五十岁以上可以在家里拄拐杖,但外出时还不能用,要到六十岁以上,就可以在乡里扶杖而行。这种有资格拄着拐杖外出的老年人,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尊敬。</p> <p class="ql-block">“杖者出,斯出矣”的“斯”是连词,那么、就。蜡祭时饮酒,是按照年龄大小排序就坐的,六十岁以上的年长者坐上席,孔子当时的年龄肯定不到六十岁。聚会过程中必须尊敬老年人,其他人要看老人的行动而行事。老人不退席,别人不能走,老人离开了,其他人才能退席。对于喝酒则没有限量,随便喝,醉了也没关系。孔子有高度的自制力,他饮酒的原则是适度,绝不会喝醉。等看到拄拐杖的老人都离席散去了,他也就随接告辞而出,不再喝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敬老爱老之心,老人没离席时他绝不会先走,等到老人都出去了,他也不再继续留在那里喝酒,而是紧跟在老人之后出去,表现出极度恭谨的神态。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里人举行驱逐疫鬼的傩礼,他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傩(nuó)”是古代驱逐疫鬼的风俗。古代称流行性疾病为时疫,就是瘟疫。面对瘟疫流行,古人无能为力,只能坐以待毙。他们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于人的惩罚,负责实施惩罚的鬼神就叫做瘟神、疫鬼,所以要用一种驱鬼迎神、去灾求福的巫术来驱逐疫鬼,这就是“傩”。它后来演变成为每年要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乡人傩”是在乡里组织的这类仪式活动。“阼(zuò)阶”是房子厅堂下东面的台阶。古代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堂下台阶分为东西两边,西面的台阶是供客人走的,主人迎接客人时则站在东面的台阶上。“立于阼阶”,就是站在东面台阶主人的位置上。至于这里的“阼阶”是指什么建筑物的台阶,不是很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指孔子的家庙。</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穿着朝服呢?因为“傩”是驱逐疫鬼的仪式,动静很大,孔子担心自己的先祖会受到惊扰,所以就穿着上朝或祭祀时才穿的朝服,慎重其事地站在东阶上。这样既体现出自己的主人身份,也表达了自己对先祖的虔诚恭敬与护卫,让先祖可以安心。同时这样的行为举止,也表示出孔子对乡里乡亲的敬意。至于孔子对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究竟信还是不信,这里并没有作进一步说明,但对于仪式和乡里人的态度,明显看出他是尊重和尊敬的。恐怕“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这种场合。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原创 乐道也 回到春秋读论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