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拦溪与马尾沟

夷水古风(贺孝贵)

<br>  位于恩施市新塘乡境内的横拦溪与马尾沟,是一条小河,上游叫横拦溪,下游叫马尾沟。横拦溪是原恩施县1984年出版《恩施县地名志》的定名,其前后曾用过红南溪、红楠溪之名,其实她真正的名称应该叫红兰溪,清同治版《恩施县志·山川》载:“红兰溪在城东百八十里斑鸠岩下,北流入清江。”<br>   横拦溪边的吊脚楼(贺孝贵 摄于2006年) 我第一次到横拦溪是在1981年,当时我在恩施县文化馆工作,因参加湖北省“三民集成(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工作,到当时的双河公社收集民间故事传说,在横拦溪李银山家住了几天。李给我讲了横拦溪的故事,他说横拦溪最早叫横拦旗,马尾沟叫马引沟。根据他的讲述,我编写并发表了民间传说《红楠溪与马尾沟》:“双河的红楠溪,本名横拦旗;马尾沟本名马引沟。古时候,有一家族人,受到别族的欺负,要另找地方安家立业。族长叫每家出一块布,缝成一面旗帜,他举着旗帜在前面引路,并对族民们说,‘我在哪儿倒地死了,你们就在哪儿树起旗帜,重建家业。’这族人走着走着,族长突然倒地死了,旗杆横拦在地上,这儿便取名横拦旗,埋族长的地方取名古坟岭,重新树旗的地方取名旗杆岭。有一次,一匹马跑了,马的主人顺着山沟撵,一直撵到沟外头的清江边,见这地方比沟里头还好。回去一说,一部分人搬出来住了。撵马的山沟便取名马引沟。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把横拦旗误喊成红楠溪,把马引沟喊成马尾沟了。”<br><br> <p class="ql-block">1981年作者(戴眼镜者)在横拦溪收集民间故事时留影</p> 我后来从事文博工作,田野考古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重视当地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它们往往是一个地方历史的印证,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多是根据民间传说与故事编写的,如中国禹之前的历史。我意识到横拦旗与马引沟的传说,可能会揭示一段恩施移民历史,想重到横拦溪,作一些调查,因工作变动一直未能如愿。<br>  2006年9月,恩施市文联与新塘乡政府联合举办“红花文学笔会”,意在为开发新塘红花淌石林旅游项目宣传造势,我应邀参加,活动项目中有到马尾沟采风的安排。这天,艳阳高照,秋风送爽,我们从新塘镇乘车沿着恩(施)红(土)公路行进,到大马驿折而沿着马尾沟河边公路西行。先前看到的是干涸的河床,被水冲击变得光滑的石块突兀在河道中,毫无美感之言。待到马尾沟电站大坝,见河水被大坝逼进引水渠从地下走了,才明白河道干枯的原因。大坝内无公路,我们弃车步行,所见是另一番景色,石板小道沿着河边蜿蜒,流水淙淙,树碧山青,顺山的田畈上稻谷金黄。农人在田中忙着收割稻谷,镰刀的“沙沙”声,扳稻把的“噼嘭”声,还有时而响起的山歌声此起彼落,让我们兴奋不已。越往前走,两岸山峰越是逼仄,山腰上的吊脚楼多起来了,或单独一幢,或三五幢聚落,在树木的掩映中隐隐约约。<br><br> 横拦溪的孩子们(贺孝贵 摄于2006年) 到了卜塘,这里是我们今天的重点采风点,我从一幢吊脚楼到另一座吊脚楼采访,见到老者便打听他们的老祖宗是那里人,皆回答是湖南,进山祖宗清代从湖南沅江迁来。这为民间传说《横拦旗与马引沟》的成因找到了现实依据,至于这条溪流的名字是横拦、红南、红兰,还是马尾、马引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恩施的移民历史又找到了一条重要证据。(写于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