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册(4)

军哥嘹亮

<p class="ql-block">接上集</p> <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简介:按姓氏排列</p><p class="ql-block">白海风(1904—1956),原名雁秋,蒙古名都楞仓,蒙古族,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今喀喇儿)人。1903年生于建平县叶柏寿北三家村的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 1923年冬,在热河师范学校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性格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待人诚恳,勤奋好学,成绩优良,1941年夏,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师,奉命赴甘肃省靖远县整训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1949年9月,在宁夏毅然率部起义,1956年因病逝世。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p> <p class="ql-block">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5日),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〇一旅少将旅长,淞沪会战壮烈殉国。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p> <p class="ql-block">蔡光举(1902—1925) 贵州遵义人。祖辈务农,有田产八十亩。本县老城国民学校高级班、贵州省立模范中学毕业,厦门大学文科肄业两年。曾任四川陆军第二混成旅司令部编修。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2年在四川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上海《 新建设》杂志社编辑、复旦大学特别党部特派员鲁纯仁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连长、连党代表、营党代表。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在惠州淡水作战中牺牲。葬于广州市长洲黄埔岛“东征阵亡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蔡申熙(1906年2月12日-1932年10月9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起义部队师参谋长,红15军军长、4军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校校长、第25军军长等职。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蔡申熙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32年7月。正值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时,蔡申熙被调任红第25军军长,率部在英山、麻埠地区与各路进犯敌军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10月9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战斗中,他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p> <p class="ql-block">曾扩情(1895~1988)原名朝笏,别号慕沂,四川威远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著名大特务,黄埔系骨干将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59年12月,获特赦释放,定居辽宁本溪。历任辽宁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 </p> <p class="ql-block">陈大庆(1905~1973)字养浩。江西崇义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50年9月到香港活动,不久去台湾,任“安全局”局长、警备司令兼军管区司令、台湾总司令、台湾省主席、防务部长、国民党中常委等职。1960年升为二级上将。1973年8月22日在台北逝世,被追晋为一级陆军上将。</p> <p class="ql-block">陈德法(1901—1975),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 参谋长。浙江诸暨人。1924年考入国民党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排长。后随国民革命 军参加北伐战争,任教导团连长、区队长。1927年任国民 党军第20师营长、副团长。1929年调任江苏省警卫教练所总队长、陆军第80师第478团副团长、第476团团长。 后任蒋介石侍从室副官、一组组长。1935年调任第80师 第477团团长、第37旅旅长。1938年6月授陆军少将,后任宁波防守司令,第一九四师中将师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第二军副军长。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警备司令,整编第七十八师中将副师长.先后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闽湘赣敌后抗战。1949年随陶峙岳部起义。后任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副军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1975年9月12日在乌鲁木齐逝世。</p> <p class="ql-block">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出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黄埔军校一期。1950年7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应邀赴越南,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后代理彭德怀在志愿军的职务。1952年7月起,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男,汉族,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邓经儒(1902—1972)字纬群,广东省电白县人。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十六师连长、少校参谋、中校团长。1931年任京沪警备总司令部警备旅代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一军副军长。1942年6月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第二十一补充训练处处长。194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47年任训练总监部中将委员。1949年到台湾,当选“国大代表”。1972年10月在台北逝世。</p> <p class="ql-block">邓文仪(1905-1998.7.13),字雪冰,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科长、副主任、代理主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书记。1932年与戴笠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及中华复兴社,任训练处长,鄂豫皖“共”总司令部第三科科长,南昌行营调查课长,专事特务活动。1934年任驻苏联大使武官。抗战结束后,邓文仪才得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的职务,国防部改组后,改任国防部新闻局局长。这个新闻局后来改为政工局,实际是军队政训系统的总机关。1949年底,邓文仪去台湾。</p><p class="ql-block">1950年,邓文仪任台湾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1951年,任“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代主任。</p><p class="ql-block">1952年起,任“行政院内政部”政务次长6年,负责实施台湾土地改革及地方自治。1957年,任“行政院”退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起,任国防研究院讲师10年。后任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曾获香港世界大学颁赠文学名誉博士。晚年深研道教,获选台湾中国道教总会理事长。1987年,蒋经国下令中国台湾“解严”,两岸恢复交流,邓文仪受到黄埔同学徐向前的邀请,访问中国大陆。1990年,邓文仪到达北京,受到了邓小平的亲自接见。 </p><p class="ql-block">1991年元旦,邓文仪联合在台的138位黄埔同学,发起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邓文仪被推为名誉会长。1998年7月13日,邓文仪在美国去世。</p> <p class="ql-block">丁炳权 (1897—1940)字御伯。湖北云梦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武胜关别动队总指挥。1928年入陆军大学,肄业,任郑州军事特派员,襄河”剿匪”司令。1932年春国民党成立特务组织“力行社”,兼任湖北省分社书记;同年8月任湖北省保安处少将参谋长。1936年6月改任处长。1937年7月任陆军第一九七师师长兼长沙警备区司令。抗战期间其部归属第八军。1940年3月病故。</p> <p class="ql-block">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湖南攸县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国民党陆军中将。1923年冬,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学习,1924年春入陆军讲武学校,同年并入黄埔军校,参加了东征、北伐。率部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追剿”。全民族抗战期间,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对日军的作战,率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后主要负责训练军官工作。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一军一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一师独立旅旅长、第一军七十八师师长、五十七军军长、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六大候补中央监委、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团副团长、“国民大会”代表等职。1949年底到台湾。1996年在台湾病逝。</p> <p class="ql-block">董钊(1902—1977),陕西西安人,字介生。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30年后,任第四十八师党务特派员,第二十八师参谋长、师长。1934年率部参加了“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时,率部追击到滇康边境。七七事变后,兼任西安警备司令及防空副司令。1938年春率部赴徐州,参加台儿庄战役。同年8月升任第十六军中将军长,参加武汉会战。10月赴豫南参加罗山信阳战役。11月入陕整训,复任西安警备司令及防空副司令。1940年11月调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1941年1月返防地,军部驻三原,兼任邠洛动员指挥官及碉堡线封锁指挥官。1942年4月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9月调任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1944年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1945年春升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驻平凉。同年6月授陆军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八绥靖区司令官、陕西省政府主席及保安司令等职。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 委员。1977年9月30日病逝于台北。 </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8年,任徐州“剿总”副司令。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5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p> <p class="ql-block">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1976年1月16日),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战后获授首批抗战胜利勋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范汉杰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黄埔军校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等。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回国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九·一八”事变后,任十九路军参谋处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第27军 军长兼郑州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历任东北行营副主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兼郑州指挥所主任、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冀热辽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等职。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6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p> <p class="ql-block">方日英(1894~1967年),字厚明,广东省中山沙溪濠涌村人。农民出身,后从军,任孙中山卫士。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时,参加保卫总统府的战斗,得孙中山的赏识,后保送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先后任陆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军职,曾参加东征、北伐等战役。1942年5月,任第86军副军长,后任中将军长,属第三战区管辖,驻守湖南。后调任第九战区中将高级参谋,参加第三次长沙大会战,抗击日军。1946年率军驻江西南昌,旋调南京,任中央训练团总队长,1949年,调任广东省保安第二师师长。驻广东肇庆、四邑。晚年侨居美国。1967年病逝于洛杉矶。</p> <p class="ql-block">酆悌(1903-1938),字力余,湖南省湘阴县玉华乡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军校教导团排、连长,为孙文主义学会骨干,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在上海参加“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员。1928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秘书、政治部副主任。后任政训处处长、特别研究班主任。1932年,任三民主义力行社和革命军人联合会干事、书记长、处长。1936年,任驻德使馆少将武官。193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厅厅长、委员长侍从室组长,人称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1月,任湖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9月任长沙警备司令。11月12日,奉密令火烧长沙,引起民愤,被蒋介石处死。</p> <p class="ql-block">冯圣法(1903年-1957年)浙江诸暨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起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区队长。1933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中将师长,积极参加抗战。1939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86军副军长。1940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91军军长。1946年10月晋升国民革命军第陆军中将。1949年赴台湾,1957年在台湾病逝。</p> <p class="ql-block">甘丽初(1901―1950),字日如,广西容县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农业专科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国民党政府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38年任第六军军长,曾参加缅甸之役。后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转参谋长、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1949年负隅顽抗,1950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毙。后被蒋介石追授陆军上将衔。</p> <p class="ql-block">甘清池(1900年10月—1951年12月),广东信宜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抗战期间,参加粤北第一、二次会战,鄂西各次会战。1949年率部起义。 1950年,甘清池任广东信宜县电力厂负责人。1951年3月被错捕,同年12月被处决,时年51岁。1982年8月,广东信宜县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复查,撤销原判,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p> <p class="ql-block">关麟征(1905年4月7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任黄埔学生军教导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曾参加东征和北伐。1928年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旅旅长、新编第五师副师长、第二十五师师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冷口一带抗击日军。1936年春率部赴山西,任第五纵队司令,堵截东征的工农红军。1936年10月授陆军中将,任第十一纵队司令官,入陕甘“围剿”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十二军军长,率部在平汉铁路北段抗击日军,参加保定战役,在漳河一带击败日军。后率部转战河南、山东抗日战场。1938年3月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兼第三十七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后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所部改编第九集团军后,仍任总司令,驻守滇边。1945年初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官。同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云南省警备总司令,昆明一二·一惨案后被撤职。1946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47年升任校长。1948年8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49年8月升任陆军总司令,旋辞职,退出军界。1950年寓居香港。1980年8月1日病逝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p> <p class="ql-block">桂永清(1900年-1954年8月12日),字率真,国民党将领,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今鹰潭市)楼底桂家村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曾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争,由连长递升至旅长。1930年,派赴德国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秋回国,先后担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兼训练处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引进德式军事教育,灌输法西斯主义,颇受蒋介石的赏识。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任“讨逆军”第5路第1纵队指挥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第78师师长、第27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总团教育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诸役。1940年,聘任驻德国大使馆武官。1944年,任驻英国大使馆武官兼军事代表团团长。苏军攻克柏林后,兼任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6年9月回国后任海军总司令。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1954年病逝于台湾。后被追晋陆军一级上将。</p> <p class="ql-block">侯镜如(1902年10月17日—1994年10月25日),号心朗,河南永城人。1924年2月,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派遣,赴上海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1955年加入民革。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杰出的领导人。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中央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89年3月—1994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2002年6月24日上午,侯镜如迁葬深圳吉田永久墓园。迁葬仪式之后,侯老将军终于得偿心愿,安详的在祖国南大门的土地上见证祖国的繁荣统一。</p> <p class="ql-block">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寿山,原名胡琴斋,祖籍浙江镇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3岁时随父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军第一师副师长,第二十二师师长,第一军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第二期北伐”,以及对红军的“围剿”。全面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了淞沪八·一三抗战。随后推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屯兵西北,封锁陕甘宁边区,参与发动第一、第三次反共高潮。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军第十七军团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等职。194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北、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参谋长等职,率部进攻中原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遭严重打击,被迫率残部逃到四川。1949年12月,所部70万人又在西南战役中被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所歼灭。1950年4月,西昌战役中所部10余万被全歼后只身飞往台湾,担任战略顾问,国民党“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澎湖防守司令”,负责骚扰、破坏大陆沿海地区。1962年2月14日在台北病逝。</p> <p class="ql-block">黄杰(1903年11月2日—1995年1月14日),字凭家,湖南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岳云中学、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侦察队中尉排长、侦察队队长、营长等职。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方面军副司令,以及成都中央军校教育处处长、桂林中央军校第6分校主任等。参加过两次东征、北伐、龙潭战役、中原大战、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长城抗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滇西缅北战役等。抗战胜利后,先后任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第3训练处处长、陆军第5编练司令官、国防部次长、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1兵团司令官和湖南绥靖总司令等。1949年12月,率领3万人马,败走越南被法军缴械。1953年5至6月,黄杰所率三万余残兵分七批运往台湾。8月1日,黄杰被蒋介石委为台北卫戍司令,翌年7月升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守司令。1962年转任台湾省主席,1969年7月升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并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72年转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95年1月14日在台北去世。</p> <p class="ql-block">黄梅兴(1897年7月21日—1937年8月14日),抗日英烈、民族英雄,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旅长,1897年7月21日出生,字敬中,广东梅州平远县东石镇坳上村人。黄梅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在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梅兴任264旅副旅长兼528团团长,奉命防守庙行以南一带阵地,多次与日寇较量,屡建奇功,敌人称他为“黄老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14日,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率领部队冲到八字桥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0岁。黄梅兴作为淞沪会战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被后人称为“抗战中重振民族之魂第一人”。为褒扬黄梅兴将军的功绩,国民政府追授黄梅兴为陆军中将,并特准其灵柩安葬于南京雨花台。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称赞黄梅兴将军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2014年9月,黄梅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