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世界广播逾百年发展路径,看一路走来的中国广播声“生”不息,留驻回音。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场听讲解员讲解,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之声,声声达远,催人奋进。这声音预示着解放战争由守转攻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这声音预示着新中国将要于不久诞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就此开启了新中国广播事业新的一页,翻开了中国广播新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国大典时使用的录音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讲解员现场讲解开国大典时使用的录音设备,这台设备真实录下了毛主席讲话原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依循世界广播逾百年历史发展路径,看一路走来的中国广播声“生”不息,留驻回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广播声声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人心中占有一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年走过留下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余音绕梁常听常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十九世纪初,随着电磁波的发现和通信技术的发明,广播技术应运而生。它的诞生使人类首次实现了远距离广覆盖,实时性信息传播,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可谓地球之大广袤无垠,身居各地收听播音。自上世纪20年代初,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后,打破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并由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方式,自此人类便可通过广播,快速收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和方方面面的不同信息。影响深远,意义非凡。自1923年中国上海第一座广播电台开播至今,中国广播已走过百年,记录下了中国百年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并仍将通过广播这一传播信息渠道,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广播的发明与普及,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拉近了国与国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惠及世界,为人类共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后陆续生产出的部分牌号的收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文革时期生产的台式收音机,林彪语录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被印在了收音机上,留下了那一特殊时期的深深烙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当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后,我便会专注于收音机旁,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记得听过孙敬修爷爷讲的《三打白骨精》故事,孙爷爷用小朋友能听懂和接受的语言叙述,浅显易懂,听后短时间内不忘。孙爷爷讲的故事每期都不一样,感觉从也讲不完。那时在自己家中或在少年之家中,从收音机里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和看不同内容的小儿书,以及到电影院和在露天看电影,成了少年时代的我和同龄的小伙伴儿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记得文革前曾在小学生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即长大要当科学家,不仅有口号,还有与之相关的宣传画。这句口号出台的背景是国家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之后所带来的必然反应。那时还印刷了一本名叫《我们爱科学》的杂志,我也曾在父母单位举办的少年之家里看到过这本杂志。记得那会儿看电影总要在正片放映前放一部科教片,而于1964年初上小学的我看到的第一部科教片便是《一支铅笔的故事》。回忆过往,从人生启蒙教育中,汲取的知识营养受用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收音机里播出的新闻可知国家大事。当时除了收听新闻外,还有就是普受人们关注的天气预报。我记得播音员口中常说的一句温馨提示至今未忘,近期将有一股从西伯利亚而来的强冷空气,受此冷空气影响,我国华北大部地区将会出现大面积明显降温,并伴随有七八级大风,请大家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适时添加厚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音喇叭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拴在树上传声无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中学时除了体育课外,课间在学校操场上做广播体操,也被当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伴着大喇叭里传出的旋律节拍,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体育老师要求,不能糊弄,动作必须到位,否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我清楚地记得,在北京郊区参加学农劳动时,抬头便见拴在树上的高音喇叭,当时从高音喇叭里传出的某某某请到大队部来一趟,有急事相告。除了用于通知外,还播放音乐。大喇叭不仅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工厂、机关和学校里常用,就是到了今天仍在使用。前几年我去了趟顺义焦庄户,参观地道展时,高挂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播出的一首电影地道战中的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让我情不自禁地也跟着唱了起来,那声音清澈透亮,余音绕梁,竟让我全然不顾身旁众人投来的诧异目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产矿石收音机。讲解员现场讲解告知,最初生产的收音机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在广播历史发展初期,人们采用了可以不用电源,使用简单的矿石制作的收音机,便可授音,工作,尤其是在极端特殊的断电条件下,还能照常收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产矿石收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初美国产落地收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英国产收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德国产收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前苏联产收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举办的广播百年展上,通过现场讲解员介绍后才知,这台造型独特的老式收音机(国宝级收音机熊猫1501),如今成了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镇馆之宝,可谓越老越值钱,说它值钱主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纪念意义。都说万事开头难,一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便成功了一半儿,为接下来的再提升,预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从之后的发展态势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许多与半导体生产相关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成长壮大和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做了前期的铺垫,贡献巨大,值得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津无线电厂于1958年生产的北京820型17吋黑白电视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是首台国产电视机,故它也被称为华夏第一屏。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便为接下来的生产积攒下了经验,不啻于开了个好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前后,我国进口了部分前苏联生产的钻石牌黑白电视机,收看电视必须得有电视转播台,北京电视转播台的建成,让足不出户的人们坐在家里就能收看电视节目成了现实。当时我所居住的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3号楼(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职工宿舍楼)就有两家在那一时期先后购买了前苏联生产的电视机,那时我也曾去这过这两家里看电视,总共不大也就十六平米的房子里坐满了人。当时能在电视机前收看国产故事片,觉得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不想错过。毕竟是在人家里看电视,少不了会给人家添麻烦,虽然人家客气说正好我们也要看,不过不能随心所欲为看个电视,总是跑到人家里去。当时就想以后电视机能够普及于众,走进千家万户,该有多好,对身处于六十年代那会儿的我们来说,这只是个奢望,由奢望变成现实,不知还要走多长的路。20年后愿望实现,自此我家有了第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后,便把它当成了宝贝,因为再也不用跑到人家里去了,之后没几年又有了彩电,直到数字电视的诞生。不过那台黑白电视机仍不舍得淘汰,将它束之高阁成了我的不二选择。可惜最终还是没有把它保留下来,不然家里又会多一件老古董。不过想了想后意觉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你不淘汰,等你走后,你的孩子也会给你淘汰,就像我的父母走后,我也把他们当年一直不舍得扔掉的一些老旧物品,淘汰掉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见以为是钢琴,原来它是八音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见以为是落地钟,原来它是带指针的八音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线电波传向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声声入耳来回穿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里之外广播速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欲知详情播音声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类新闻且听解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力透纸背今又复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气预报或有雷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提前防备改乘汽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广播百年展提供出的这些老展品,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留下的回音,老而弥坚,声声接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年走过留下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件件古董今又相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箱式收音机曾一度流行,之后成了一部分人家庭中的必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初的旋钮式收音机。旋钮式收音机和电视机自打诞生后延续了很长时间,后来被按键取代,这是电子芯片被成功应用与普及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带波段显示的收音机,从一波段到九波段收音机,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多年来伴随人们生活的收音机,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少波段到多波段,从大体量的台式到手携式袖珍半导体,一步步提升,实现了远距收听的跨越,这是时代进步带来的结果,也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和不断创新带来的收获。记得还在我小的小时候,家里买了台红灯牌台式电子管收音机(土话讲叫匣子),那时把收听广播当成是一件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去做。1970年,通过收音机收听到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并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声后,异常兴奋,还曾跑到楼下与大人们一起上街游行庆祝。进入八十年代后,借助小巧玲珑的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收听评书是我那时的最爱,当年外出遛弯儿,手持袖珍半导体听广播,如今可用手机实现。今北京传媒大学博物馆里收藏的众多老式收音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还在于它传递出了信息革命,永无止境的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让人们惠享,使人们步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今天尝到了甜头的人们,或许再过上个百年,使用上太空手机,与外星人沟通,已不再是梦,已不再遥不可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50年代上海产电轮牌电唱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老掉牙的电唱机,在当初那可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拥有的。最早的胶木唱片和大喇叭,如今都成了压箱底儿古董,不过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至今他们仍然在延续着电唱机这一传统,以事实为据,在今年地坛书市上我就见到了好几台老式电唱机,摆在家里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还能留下念想,接长不短地收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电视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电视机生产起步较晚,真正让国产电视实现腾飞是在改革开放后,这是中国电子工业打翻身仗后的必然结果,随着半导体和电视机的普及,中国人的生活质量也同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拉锯扯锯,姥姥家里唱大戏。自打有了收音机和电视后可以把歌词改为,拉锯扯锯,姥姥家里听广播,看电视剧。由渴望变成“渴望”只在人生长河一瞬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首台电视机诞生后,人们一直就没闲着,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厚到薄,从少台到多台,不断地精进,呈现出了多款式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如今的不少年轻人,已把电视机晾在了一边,步屋无电视早已不是新闻,因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把Ipa、电脑和手机,当成了数字电视观看。这种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低头一族,在街心花园,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已普遍流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媒大学博物馆提供的这一平台,让我头回见到了不少老款相机,收获满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式相机带走了岁月的光环,留下了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情世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式胶卷相机曾经普受欢迎,自它诞生后,记录下的时代风貌和众多明星广为流传。胶片是无声的语言,有战场上的将士,也有和平年代里出生的新婴。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差,也有贫民窟里艰难度日的人们,有动物世界里的互不相让,也有体育竞技场上的失落与狂欢,不管截取哪个方面,照相机的诞生及之后普及于众,给人们带来了长久美好的记忆,留存下了家族成员代代翻看相册后的珍藏。从照相机发展的历史上看,从胶片相机到数字相机的转换,是不断创新带来的成果,值得今天的人们为之鼓与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