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郑州

赵文鹏

<p class="ql-block">  对于郑州,十多年前我曾经常过往并时常在此小住。</p><p class="ql-block"> 那时,工作在铁路客运段。郑州站作为全国铁路运输枢纽,与京广、陇海线相交汇,横贯南北交通,我段担当乘务的多趟列车在此通过。为了确保安全运输,提高服务质量,段里要求,重点列车必须要有干部添乘,并在较大中转站设点检查,处理应急问题。郑州站便首选成为了重点站。</p><p class="ql-block"> 郑州,给我的印象是,夏季骄阳似火,冬天阴冷潮湿。大街小巷都显得吵杂凌乱,特别是车站前的商铺,大都经营的是,纹身、美容、胡辣汤,或是一家挨一家的售卖夫妻用品、光碟、麻将机等。商铺为了招揽生意,门前都放有高分贝的大音响,而且一家比一家音量高,令人震耳发聩。</p><p class="ql-block"> 对于蹲点住在,每天的吃饭便成了问题。郑州站前一带的小饭店,基本上都是苍蝇哄哄、脏乱兮兮,很难让人迈入。没办法,我们只能选择一家距车站一里路之外的唐氏面馆,偶尔也改善顿肯德基。退休后的往事,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今天路过郑州,决定在此停留。一是想看看郑州的变化;二是对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进行参观,顺便一睹云台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  虽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但郑州的天气似乎已进入到了“万瓦鳞鳞若火龙”的盛夏。</p><p class="ql-block"> 天,还是那样灰蒙蒙的,一丝云彩都没有。仿佛静止了的空气,只剩下了滚滚热浪,刚一出车站,就被完全淹没了。</p><p class="ql-block"> 站前高音喇叭喊着,“禁止生拉硬拽,禁止黑车拉客,谨防物品被盗,谨防上当受骗”等提示,这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怪异的感觉。熟悉的是这种声音,十几年前经常听到;怪异的是,十几年后它竟在省会城市仍有留存。</p><p class="ql-block"> 从车站广场向左手边行走,往日热闹非凡的店铺,虽进行了店面改造,但大都已是人去楼空,仅存的几家,也都门庭冷落。整个街道到显得安宁。</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也许是加强了管理所致,也许是经营不善所为,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这是4月25日我们到达郑州时,在大同路上看到的十几辆共享单车,被扔堆在马路边污水里,直到27日我们离开郑州时,它们依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从车站到二七广场,在一公里多的马路上,我们竟看到了四处污水井返水现象,污水四溢,臭气熏天。</p> <p class="ql-block">  郑州“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继承和发扬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精神而建。</p><p class="ql-block"> 二七纪念塔,塔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坐为3层石栏环阅台。塔尖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报时演奏的仍是“东方红”乐曲,钟声宏厚、悠扬悦耳。钟楼顶端矗立着9米高的旗杆,上置红色五角星一枚。塔底设有地下通道,可直接攀置塔顶,登临眺望,鸟瞰城市风貌。</p><p class="ql-block"> 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是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这里商铺林立,热闹非凡,不仅为城市商圈,也是传统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 云台山”地处河南修武县和山西陵川县交界处,属太行山系。其山顶平坦,面积近9000平方米,海拔高度964米,垂直落差达311米。</p><p class="ql-block"> 云台山以峰、崖、沟、谷等地貌特征和悬泉、瀑布、溪潭、水库,以及各类熔岩洞穴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景观特点。其中,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小寨沟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红石峡”集瀑、溪、潭、俊峰、怪石景观于一涧,融奇、雄、秀、幽、险于一峡,巧妙将大自然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融为一体,将山川精华荟萃于方寸之间,不可谓不奇。</p><p class="ql-block"> 云台山不仅彰显了北方山谷地貌之阔,也存有南方山水娇美之秀。</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工程建设近10年。它不仅是中国奇迹,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游览区的起点为“张家岭”,终点为“青年洞”,往返足有10公里的路程。我们决定发扬红旗渠精神,放弃观光车,徒步观赏。</p><p class="ql-block"> 70.6公里的总干渠,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处。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1/8000,最大水流量23立方米每秒。工程材料全部采用了太行山上的石英岩,一块块的砌制而成。可见工程规模之浩大、施工工艺之复杂、建设难度之艰险,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核心景点,全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该洞是由300名青年突击队开凿而成的,因此被命名为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除70.6米的总干渠外,还有10条分干渠、51条支渠、290条斗渠、4281条农渠和 48座一二类水库,346座塘堰。现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的大型水利体系。</p> <p class="ql-block">  利用一整天的时间,我们分别参观了红旗渠实地和红旗渠纪念馆,除了震撼,再就是思考。</p><p class="ql-block"> 历时十年,总投资12504万元,参与30万次人,全长1500公里,解决了60万人饮用水,实现了54万亩水浇地。</p><p class="ql-block"> 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伟业!</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让我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共产党宗旨得到了深刻体现。林县,据有记载的明正统元年(1436年)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 514年里,共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渴死、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无论是大明王朝,还是大清帝国,乃至于国民政府,都没有能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难问题,百姓因此而在死亡线上挣扎。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把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难,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修水渠、打水井,曾一度缓解了群众吃水难问题。59年一场大旱验证了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水资源短缺问题。党组织下定决心,举全县之力,一声令下,十万建设大军齐上阵,党员干部当先锋做表帅,群众力量大如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性质所决定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第二,中国人不畏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民族精神得到彰显。60年正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级对于林县修建红旗渠支持,但没有资金保证。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民群众毫无怨言,勒紧腰带、咬紧牙关、怀揣干粮,奔赴太行山上。一锤一纤、一锹一稿,硬是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151座渡槽,凿开了211个隧洞,建起了12408座建筑物,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建设总投资中,有85%为群众自筹。假如愚公真的存在,也必会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从不惧怕困难,更不会被困难所压倒”,这就是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恰恰在红旗渠得到了很好验证。</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这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