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最近,喜闻《丝路百科》杂志发表了高明老师2022年写的大作“李松晨和他的丝绸之路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丝路百科》于2018年12月15日创刊,是百科知识类月刊,以增进丝路国家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刊载丝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百科知识,让世界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中国,认识丝路。</b></p> <p class="ql-block"><b> 高老师的文章妙笔生花,引人入胜。作为“高粉”,自然是靜心拜读,细细品赏。</b></p><p class="ql-block"><b> 经与高老师索要,得到了文章原稿,特在美篇中贴文,意在与“美友”们共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李松晨和他的丝绸之路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 高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p class="ql-block"><b> 当我看见李松晨先生那组“丝绸之路”水墨画时,顿时眼前一亮。</b></p><p class="ql-block"><b> 果不其然,这些精美的画作在他的欧洲巡回书画展中好评如潮,甚至被“国际集邮文化中心”精心制作出了一套“墨缘巴黎”的收藏版邮集。</b></p><p class="ql-block"><b> 这套邮集的主题是“丝绸之路”,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丝绸之路和七年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些作品,每一幅都饱含了松晨先生对丝绸之路的无限向往,沉浸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都是他用饱满的创作热情和洒脱的笔触精心创作的绘画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在这幅《丝绸之路》的作品里,延绵的群山一路向西延伸,昆仑之巅喷薄出一轮红日,白云像一条条洁白的玉带在冉冉升起的朝阳前飘过。极目处,塞外那片桔红色天空和莽莽昆仑是那么的瑰丽和温暖。</b></p><p class="ql-block"><b> 在大写意的笔触下,沙漠经大风修饰的笔直线路变成了优美的弧线,沙海中弯弯曲曲的线条呈现出了音乐般的动感,顷刻把沉闷的画面激活了。浩浩荡荡的驼队在弧线的顶端行走,大漠的孤独在律动活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人们眼中看到的只是这些在狂风烈日中勇敢前行的商贸梯队,想到的是他们怎样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在画面的整体布局上,远景的山脉、中景的驼队和与前景的橘红色胡杨林遥相呼应,冷暖两色形成了强烈对比并渲染出了一幅丝绸之路上的独特景观。</b></p><p class="ql-block"><b> 古“丝绸之路”由东向西,从古长安城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与埃及、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及沿途几个斯坦国,建立了无数的贸易集市和区域。那时的丝路并非是我们现代语境下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而是一个从华夏通往欧洲与非洲的宽泛的地域概念。它可以是直通草原的大路,也可以是翻山越岭的崎岖小路,还可以是车马骆驼踏出辙印的新路。从古至今,如果我们以交通工具划分的话,“丝绸之路”先后经历了“车马时代”、“航海时代”和“海陆空多维度时代”。</b></p><p class="ql-block"><b> 松晨先生出生在革命老区,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政策研究达十年之久,在出版社当过多年掌门人,又在全国政协担任过多部门负责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历练成了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学者,拥有专业机构授予的画家/书法家/作家/出版家/特约教授等称谓。这些“斜杠”前后的名称,都是他用勤奋和汗水换来的,也是他刻苦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们观看他的绘画作品时,总能感觉到那种驾驭画面的磅礴大气,感染到一种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即便是在梅兰竹菊等传统花鸟题材中,仍可以见到一种云淡风轻的人生态度。</b></p><p class="ql-block"><b> 人们常说,松晨先生的作品有一种信仰、传统和力量。这与他坚定的革命信念、理想和意志密切相关;更与他在工作中耳渲目染老前辈的工作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相连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回看松晨先生的艺术作品,“书画同源”的大树是多么的根深叶茂。在他所绘的丝路山水画中,我们不但可从勾、皴、擦、点、染等技法和笔墨的浓淡干湿上 看到他扎实的功底,还可欣赏到绘画和书法在画面上相得益彰的精巧布局。他的作品常常淋漓尽致地跃出毛体书法,深得狂草的气韵精髓。他的草书之所以有感悟和成就,除了对主席的真迹见多识广、勤于临摹和思考外,还与数十年孜孜不倦地对怀素、张旭等大师和书法源头进行研究与探索密切相关。</b></p> <p class="ql-block"><b> 蜿蜒西去的丝绸之路上,有一条与之相伴的万里长城,一直延伸到西域的嘉峪关。松晨先生牢牢抓住了丝路上两者相生相伴的重要特点,把长城写生与融合作为丝路艺术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江山如此多娇》作品里,天空中首先弹出一首《沁园春•雪》。苍劲飘洒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诗横贯画面,笔墨龙蛇飞舞,气势磅礴,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作者挥笔对着苍天书写下的诗句,这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的古人不知要豪迈多少倍。覆盖天空的诗词下方是万里雪飘的连绵群山,惟余莽莽的长城内外,顿失滔滔的大江大河,以及翻山越岭的万里长城。长城上,边关、门楼 、烽燧、兵寨、烽火台等历史坐标历历在目;长城下则是红妆素裹的枫叶和苍翠青松掩映的家乡。</b></p><p class="ql-block"><b> 松晨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充满张力和激情,大气沉稳而不失灵动,真诚的把丝路魅力铺展到观众面前。他的丝路艺术,并非仅仅在拾起和玩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西出阳关无故人”等悲凉的记忆碎片,也并非为了诠释历史细节而去表现被动的美。他画红日,画昆仑,画长城,画胡杨,画驼队,画丝绸之路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民族团结••••••纵观他所有的丝路作品,几乎都在至情至性地挥洒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b></p><p class="ql-block"><b> 时光又转入了深秋,胡杨林静悄悄地变成了血红色,这凤凰血染红的片片胡杨林,或许又会出现在李松晨先生的笔下。</b></p><p class="ql-block"><b> 他仍然会轻轻地问:西行丝路的驼队、驰骋草原的马帮、迁徙草滩的羊群,迈步雪峰的牦牛,你们还好吗?</b></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松晨先生作品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