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李俊玲是我在2022年11月在德宏芒市举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作家(滇西南片区)培训班上认识的,她是保山施甸县人,布朗族,201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是少数民族,她又是出版过几部作品,学习文学写作,可以先从身边熟悉的作家学习,自然对她心生倾慕。培训班结束不久,她的散文集新作《隐秘的人间》出版,便迫不及待的网购饷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隐秘的人间》收录了李俊玲近三年来创作的25篇有代表性的散文,分故园风脉、眼中世象、生命道场、栖身生活四辑。从一棵树到一片丛林,从一瓢一饮到人间万象,着力于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感受,从个体命运中去反映地域的总体风貌和全景气象。一座城,一群人,一种风俗以不同的方位烙印在作者的喜怒哀乐里,笔触真诚,文风朴素,温情却不失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一辑 故园风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李俊玲的《小城人物》以“人物”为线索,写了施甸小城40余年来的变迁,这里的民风民俗和世态人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既为读者铺展开一幅鲜丽的地方民俗画卷,又形象勾勒出时代前行的足印。书写出了滇西小城施甸县特有的乡俗风情,体现出丰富内涵的人文形态。读她的作品,从她的语言中能体会到她是都多很多书的,知识量丰富,且文笔细腻,内心丰富而又灵性敏感的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首篇文章《小城人物》开头,“一个人在一座城待久了,便会成为这个地方的一株植物,知晓着这方土地的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风向、水位、日照时长,以自身特有的姿态融入在这些看似恒久却不断变幻的指数中,成为它细微而不易察觉的一部分。”,“我必须凭借着自身的感官,从一个孩童有记忆那天起,搜索与它依赖相处的点滴,掏空我的内心,描摹出它该有的姿态和容颜,这样安静地细细回想,我熟悉它竟胜于熟悉自己,熟知一座城,其实是熟知城里的那些人和事。”,她从自己的视角,写照相馆的马师傅,写如何与腼腆害羞的照相人语言互动、作动作表情。但给单位领导拍照时,交代他不要用手扳正领导的头,他从此拒绝帮领导拍照。她写道:“每个人都是春风满面,一脸富足的表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情景有多少次在同样的背景下反复地上演,定格,在那个年代里,相同是大众一致的追求,相同的表情和姿势,相同的审美取向,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被一一封存在那张张相同的黑白影像中。”,最后写这个照相馆的和马师傅的结局:“岁月总会埋淘掉许多英雄好汉,随着相机的普及,摄影行业的日益兴起,拍照成了人人皆可为的一种技能。马师傅的手艺自然也被这样的时代大潮所冲淡和掩埋。当我再见到他时,是在县城较为偏僻的一条巷道,一间逼仄的小铺面,门楣上那块陈旧的“老马相馆”的牌子被挤在各种广告牌间,落寞而固执。年过半百的他也失去了当年的风华,坐在店铺里低垂着头颅正打盹,瘦弱的脊背佝偻着,像一个无力的问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二个小城人物是在诊所的老中医找医生,我们常常看不懂医生写的处方文字,她是这样描述:“除了你的名字和年龄可辨析得出,其他的字是无法看懂的。他的笔犹如神器,落笔之后一字呵成,绕来勾去,跌宕起伏,高低错落,峰回路转,一个个字悄然游入纸间,那些字仿佛带着某种神力,让人看了就觉得高深莫测,也深信这样的药方一定会拔除病根。”,李俊玲的女儿说:“在写外星文”。抓药一直用传统的粗纸和麻线,:“小城里的人们喜欢这样的包装,亲切,古朴,带着老旧的信任。”。最后“那间小小的诊所就坐落在老旧的街边,却无人知道,它其实一直安放在我生命里那个值得信赖而又安全的角落,让我有所依托。女儿大了,外出求学,我去诊所的次数也少了。赵医生已步入耄耋之年,还在为患者看病,他的动作迟缓了许多,而语调依然那么轻软。有一次出差归来路过诊所,店门紧闭,才知道赵医生已经作古。”</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没过多久,铺子变成了“绝味鸭脖”。每次路过,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朝铺子多看一眼,老楼依在,人间流徙,在往来的人群中,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将目光和思绪在此驻留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三个人物写办宴席“叫客人”(照管)老朱九的口才魅力和她的生活悲剧:“做客场上,他是众目追随的至尊宝,而平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邋遢懒汉。他家的田地四季荒芜,院落杂草横生,他讨生活的方式仅仅是靠养狗卖猫而已,还有叫客时主人家给的几文钱和少量的物资,日子过得滴汤掉水。媳妇早年不堪忍受他的穷困潦倒而离婚了,耍了多年光棍的老朱丸喜欢四处游荡,走东家串西家瞎聊,身后如影随形的是一条脏兮兮的黄狗。”瞎混,练嘴,哪里有酒哪里醉,哪里有铺哪里睡,被务实本分的庄稼人鄙夷。“直到有一天,他酒后摔跤引发脑出血,也跌断了腿,就再也没有出来过。有人说他瘫痪了,说话也不利索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每到冬腊月,小城里又迎来了嫁娶的高峰期,客事依然一波接一波地举办,叫客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大家觉得宴席上似乎寡味了许多,而谁也说不清究竟少了什么。”</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四个小城人物写会算命看病的钳婆,描写钳婆的民间神奇医术、绝活“观亡”“鬼魂附体”等难以言说的现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五个小城人物写送报纸、收废品的老张头实则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他与小孩子们欢乐亲近,但对她征战疆场、九死一生的过往,他只字不提,在小城里当一个普普通通的送报员。“我努力地回忆,想从旧日的往事中,找到老张头与战斗英雄相匹配的点滴,而记忆如深井,打捞上来的全是他带着笑容的丑貌与送报的日常,唯一让我发掘到的他熠熠生辉的身份是在我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魔术师和“小朋友”。如今的老张头在何方呢?您可知,只要有脆生生的单车铃声在耳边响起,我的心就如同插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从家到单位需要穿过大半个县城,骑行耗时才十分钟而已,在段短短的路程中,不断有高楼拔起,街道新建,店铺招牌频繁更换,新月异是我对这座城市最直观的感受。时尚,明亮,整齐划一成为披在它身上的一件新衣。我上学时那条幽暗的、逼仄而透着老旧腐朽之的木楼巷,已被挖掘机铲得灰飞烟灭。那种在街上摆摊,炒菜,洗服,纳鞋底,做作业,打扑克,晒太阳,聊八卦,进行着世俗生活的常景象,也随之消亡。老街,像老祖母一样,这个知晓许多事情的来去脉与人生底细的人,她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一方土地之上人生世相的失,一切变得无趣而轻浮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曾经,脚下是祖先们踏出的路、开辟的田垄,我能感知到这些余温所赐予的力量和指向,踏实而安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就是那个用了四十年时间来感受变迁的人。小城的楼越来越密,人越来越多,庞大加剧了疏离,当年的街头巷尾,毫无可寻之迹,那些我熟悉的场景在逐渐消失,消失的还有那些在我生命中极富传奇的人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在《面相》中,施甸非遗传承人国海,遭遇厄运,在工地上被房梁柱砸断了腰椎,让一家人陷入痛苦中,准备结婚变成退婚,人生跌入低谷,此后从未出过家门,三年后,再次坐轮椅走上街道,学习到了面塑,养家糊口,重建心中的田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写作心得:写人物,不要直接介绍人物简介,直接写故事。不要平铺直叙,可以先写现状,再回到背后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人物,写事件,最后的结局一定要给读者以希望、憧憬向往,正能量的,悲苦之人仍然对生活存有希望,即使遭遇不测也要渴望的生活,努力奋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李俊玲对生活观察细致,嗅觉灵敏,情感细腻,描写有画面感、电影感,如写时间,采用加入的方式:“日月星辰从大院上空滑过,春夏寒暑从国海的衣角边走过”。</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写看到希望:“人们的认可像黑暗中投递来的那束光,照亮了他原本模糊不清的路,也给了他指引和动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写用心做事:“他像一个苦行僧般,在这大千世界中踽踽独行,用心修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散文《有龙在侧》,讲述施甸“龙会”民俗,介绍民俗、民俗中的热人与事,民俗中的观察背后的人们是怎样的,细微的体悟观察参与民俗中的人,赋予更加文学诗意般的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阅读心得:交代环境背景,不同环境的描写,如视频镜头的切换。描写民俗,不是写说明文,而是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乡村民间活动现场、民俗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民俗中的民间艺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突出主题时,与相关联的内容来突出主题“龙会”,李俊玲是这样写的:“栽秧,年成依旧是大家绕来绕去的都不会丢弃的话题,除了这个系着他们生活命脉的话题外,还会商讨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其实也与农事紧密相连,者便是一年一度的‘龙会’,他们将身体力行去筹划和祭祀,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些情绪藏在绽放的花苞里、抽出的春芽里,翻犁的土壤里、欢乐的鸟鸣里,也在那些为准备的龙会而忙碌的人群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祭忆贴》讲述表姐勋姐,一个质朴的农村姑娘,在老家时脚板能走很多山路,微笑纯美,会唱山歌,打歌,会制作布朗族服饰,也放牛,讲母语,读高中时她嫁人“跑了”,被骗到了安徽再无音信,十二年后才联系家人回家,半月后又回到安徽,后又得癌症,最后死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描写小人物的悲惨故事,曾经美好的人生,一手好牌是怎样打烂的。两种人生变化,前后对比,这篇散文运用抒情、所悟、哲理的描写方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她写农村世态方言俗语:“人们用‘跑了’这个词在你身上,带着鄙夷和不堪,而我从来不认为你出走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是有原因和苦衷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写久别后的逐渐淡忘:“人间别久不成悲,我外出读书,工作,恋爱,成家,开始了自己忙碌的生活,我似乎忘记了你。”</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命运就是这样,把你的梦想撕碎,让人万劫不复,又在不远处给一点光亮。”“你就是个举着火把踽踽独行的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开始理解你,理解你的无奈和不甘,也怨恨你的顺从和不抵抗。你与老家隔着万水千山,也隔着无尽的爱恨愁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久别重逢后经历了不同的故事,其中的笑容与苦涩,蕴含太多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命运就是一件冷兵器,在你不备时,毫不留情地一剑封喉,你余生的大把光阴,和那些等待期许都被无情的掐死在他乡,故土和亲人成为定格的眺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别鄞女》朝代:宋代 王安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散文《人间炊米》分为三个部分,几乎每段写一种风物风味,木柴,火苗,煮锅,种秧,谷花鱼,割谷,鸡蛋,米汤,包谷玉米,酒糟,酿酒等食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以第一人称来写,写与食物有关的关系,与人物的故事和情感。文中也运用方言个性语言:“这些挨千刀的小杂种,吃饭就像在播种,一点不晓得心疼粮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也从食物中体悟处其中的哲理:“自古以来,对于人而言,天地的运转有也真是始于仓廪,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个人活动于社会的根本,也是一家人殷实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富足的基础,人民为了粮食开疆扩土,为了谷米征战四方,只有仓廪实,才有底气,才可以安定民心,谷米坚实地堆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无可撼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把生活的习以为常的事物、常见的人写出生动,引起读者共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二辑 眼中世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大地之子》,写作者缅甸游记,风景描写,所见所闻所想所遇到的故事,看到一景物,联想到另一景物,写家国情怀,写云南会馆,写腾冲人气质,写金多堰,写缅甸人平凡,贫民的生活现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人在深秋》,写在北京鲁院的秋天,多采用联想的写法,在北京想到母亲,想到老家,写所见所闻,写这个季节不变的事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地球上最纯净的一滴水》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