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黄花溪之约(5)在鹞子尖古道的采风路上

老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 柳卫平 肖英奇 周凤祥 柳 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配文: 龚维强 王以戬 尹国富 柳卫平</span></p> <p class="ql-block"><b>雨润茶马道,风起黄花溪:</b></p><p class="ql-block"><b>从一座缘奇桥开始,读懂黄花溪的自信与底气;</b></p><p class="ql-block"><b>从一段鹞子尖开始,读懂黄花溪的壮阔与雄心;</b></p><p class="ql-block"><b>从一幢歇火铺开始,读懂黄花溪的抱负与情怀;</b></p><p class="ql-block"><b>从一棵古树王开始,读懂黄花溪的生态与环境;</b></p><p class="ql-block"><b>从一块古石碑开始,读懂黄花溪的前世与今生!</b></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谷雨日,我们益阳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群文学艺术爱好者结伴安化行,为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黄花溪,做一个全面的宣传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花溪村委会也作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准备了驮有千两茶的马队,</span>驻村的第一支书和王又斌村长赶到永锡桥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支小分队由十五人组成,其中有文学爱好者、摄影师、书画家和舞蹈老师,这次我特意要求喜欢航拍的儿子柳岸花明也加入了采风团队。由益阳同城美友会龚维强会长亲自带队,分乘四辆车七点在桃花江高速路口汇集,冒着滂沱大雨,踏上了安化采风的征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队九点钟就来到了永锡桥,此时雨过天晴,雨后的青山更是优美清新,只见悠久的历史古迹永锡桥横跨在溪水之上。</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的团队各就各位,各自根据自己的角色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p><p class="ql-block">安化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因黑茶远销我国西南、西北、内蒙、塔吉克斯坦及印度等多个国家而声名远扬。古代地处偏僻山区的安化,茶叶销售靠人工肩挑马驮,翻山越岭运送到小溪用船运到资江然后销往外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条经过千百年风雨洗礼的茶马古道已经没有了人来人往的喧闹、听不见叮叮当当的马帮铃声了,但那崎岖的青石板路、那运送茶叶的马帮人歇脚的客栈和风雨桥仍在,这些历史遗迹为后人留下了这千百年茶乡、万里茶道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黄花溪是万里茶道起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鹞子尖古道;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第六批传统村落;中国最美树王梓叶槭;湖南省美丽乡村;国家森林乡村。</p><p class="ql-block">去黄花溪村的路上,我们车队路过洞市老街停车拍摄,所有人在老街入口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黄花溪村在国家振兴乡村建设计划的支持下,黄花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长15华里的黄花溪用鹅卵石垒砌的河岸坚实漂亮,6座塘坝处处瀑布如帘,美丽壮观;碧绿的山泉水在蓝天映照下清测透底,溪沿盛开的簇簇黄花,果然让黄花溪实至名归。黄花溪是天然氧吧,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黄花溪等你来。</p> <p class="ql-block">黄花溪,多少年来养在深闺人不识,她悠久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底蕴为千百年的安化黑茶和万里茶道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从黄花溪的缘奇桥、鹞子尖青石板路、大坪歇伙铺、祺龙桥、洞市老街、永锡桥、思贤桥、江南烟溪、资江这30里的茶马古道浸透了多少茶农的汗水,无不彰显出茶农的勇敢和智慧。其间发生的桩桩故事巳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缘奇桥是鹞子尖古道上的一处遗存,是省保单位。同时是中国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50个入选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缘奇桥、鹞子尖石板路、永锡桥是中国万里茶道申报世遗50个入选点之中的3个点,黄花溪村占2个。</p> <p class="ql-block">鹞子尖千年古道上500多年前缘奇桥,座落在林场中洞村与新化县沿溪村交界处。此桥气势雄伟,且做工精细,每块石头都镶彻得天衣无缝,巨大的压石也摆的整整齐齐。这座纯石拱桥成为了千年古道上的一道古朴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据老人们相传,修建这座桥时每天做工有100人,但吃饭的时却只有99人,负责施工的一位老乡绅很纳闷,连查数日均是如此,老人后来暗中调查发现,每到收工时总有一人走在队伍的后面,在一个山坳转弯处就腾云驾雾而去,老乡绅暗呼神仙助我,但他没有点破,直到竣工之时他率众乡民跪拜在仙人身前,仙人含笑飘然而去。</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黄花溪,15华里长的溪流筑有6座塘坝,处处可见清泉喷涌、瀑布如帘。</p><p class="ql-block">1500年的古梓叶槭树、缘奇桥、鹞子尖石板古道、歇伙铺、祺龙桥等地成为游玩、摄影爱者必选的打卡点。笔者友情推荐,黄花溪确是休闲游玩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鹞子尖千年古道。鹞子尖有一个甘露茶亭,是千年“茶马古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与新化境内的壮行亭南北相望,从洞市老街起,至新化的柳丽冲,这里青石板连绵,在远古交通闭塞年代,这是一条世世代代相传竞走的九乡人的大路,数不清的人从上面走过,数不清的马帮从这里经过,无数的茶叶农资从这里运过。</p> <p class="ql-block">为维持茶亭生计,这里当时有茶会山、茶会土、茶会田等等,有二十几块碑记录着这条千年古道的历史变迁。安化一代名臣陶澍也曾经这里走过,并刻碑题词、捐款。为安化的茶叶远销边境,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黄花溪美丽村姑的带领下,我们沿着茶马的石板路继续前行,翻山越岭看到黄花溪村的民居了。下山沿着村里公路走不远,看到路边一栋四层楼的仿古建筑,这就是鹞子尖古道旅游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这是黄花溪村委为方便游客旅游准备的服务中心,可供游客吃、住、行,设施全新、饭菜可口,山里人们待客之道尽显其中。必要时还可为游客接待导游讲解、全程安排。</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7363775796</p> <p class="ql-block">经过游客服务中心,我们继续沿着黄花溪边的公路前行。二十分钟后,看到一座风雨桥横跨黄花溪上,临溪的山边有一排安化传统木结构民居,这就是大坪歇伙铺。</p> <p class="ql-block">大坪歇伙铺为小青瓦屋面,前廊后庭,双层前檐,后庭为商铺或歇伙铺,来往商队、行人在这里休息住宿。走过风雨桥,只觉凉风习习,又见歇伙铺炊烟袅袅,顿觉古时烟火气穿越到了现代。</p> <p class="ql-block">1、黄花溪盛产山野黑茶: 近几年来,洞市林场致力于黄花溪山野黑茶的建设与开发,先后整理散生茶园100亩,高标准建造了许家仑梯土茶园500亩,为生产林场黄花溪山野黑茶提供可靠原叶,同时为洞市林场旅游观光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2、地方甲酒:又称黄花茅台,是用地方自产糯米,用本地山泉水精心酿制的农家保健水酒,它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成分,也没有勾兑,纯天然酿造,适量饮用有提神舒张血管之功效,是本地极富地方特色的待客名饮。</p> <p class="ql-block">3、山野蜂蜜: 洞市林场境内由于植物品种繁多,基本上每个季节都有野花开放,因此,蜂蜜养殖也是林场村民的大产业,最大养殖户有三百多箱,少的也有几十箱,并且逐年在推广发展,现在每年蜂蜜产量在5000斤左右,由于蜂蜜源于自然界,经采百花酿制而成,无任何污染,经常饮用温开水调制的蜂蜜水,能起到开胃健脾、提神保健作用,经常用蜂蜜洗脸能起到美容祛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4、柴火腊肉: 每年腊月,村民腌制好的地方鲜肉悬挂于火坑顶上,日夜不停地熏烤而成,这样熏制的腊肉,香气四溢,吃起来肥而不腻,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知青部落。上世纪七十年代,千千万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洞市林场也成为知青们锻炼的基地,先后有170余名知青在这里生产、学习、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青砖大瓦房,修通了连接新化安化的公路,绿化了上万亩的荒山,也洒下了他们的青春汗水和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保存着他们曾用过的扁担、背壶、蓑衣,有他们睡过的大板床,用过的高音喇叭等等,2000年后林场先后投入近200万元修整了一些原有的设施,新修了知青部落,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现在每年都有知青携家呼朋唤友来此旅游怀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鹞子尖古道上的梓叶槭</span></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是2022年跟随益阳市林业局拍摄古树名木来过黄花溪,这里有一株全国“ 最美树王梓叶槭 ”。2016年我市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重要遗存点——鹞子尖古道上的梓叶槭榜上有名。</p> <p class="ql-block">2016年,中国林学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寻找最美树王”活动。依据树高、树冠和胸围(地围)、综合积点和历史文化内涵、树木的珍贵、珍稀程度、保护价值、奇特美观、树龄等评选条件,经过省级绿化委推荐,并经中国林学会专家评议、公开公示,评选出全国各地72棵古树作为72个树种的“最美树王”。</p> <p class="ql-block">鹞子尖古道上的这株梓叶槭生长在岩石上,胸围达510厘米,高39米,气势磅礴,冠似华盖,繁荫上千平方米。该树有1500年历史,是中国特有濒危树种,为中国最大梓叶槭王。</p> <p class="ql-block">随着一曲轻快的太极音乐声,忽见梓叶槭大树下一位大师舞起了太极拳术。原来是同来拍摄的周凤祥老师,她即是摄影爱好者又是太极高手,她在千年古树下的太极神功表演的恰到好处,正如仙人下凡。此情此景也让人飘飘欲仙,好像自己也进入了仙境……</p> <p class="ql-block">这次全国古树名木评选,湖南入选全国最美树王的共3棵,分别为益阳梓叶槭、怀化重阳木、张家界亮叶水青冈。</p><p class="ql-block"><b>春天——满树嫩黄</b></p><p class="ql-block"><b>夏天——满树青翠</b></p><p class="ql-block"><b>秋天——满树红黄</b></p><p class="ql-block"><b>冬天——落木无边</b></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全国最美古树王,我们这行人跟随安化县林业局绿委会王以戬主任,来到了茶马古道原始路段,观看了古代人设置的引水木桥和摩崖石刻。王主任细心的为我们解读古石碑文,为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者讲解古石碑文。</p> <p class="ql-block">在鹞子尖古道上,距鹞麓桥200米的石崖上,有一处摩崖石刻,其石刻时间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甘五曰”,字迹清晰可见。石刻内容主要是记述了李姓之妻王氏,出资请道士设坛祈福,保佑众人平安、风调雨顺的一次祭祀活动,然后将此次活动的事迹镌刻在崖石上,这对我们研究茶马古道文化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景色如画,同行的张月华老师急忙来一张速写,张老师是益阳知名国画大家,来黄溪仅呆了两天一晚,就画了十来张有份量的山水速写,为今后的国画创作留下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刻,王以戬老师在鹞子尖游客中心的小溪对面,为我们升起了篝火。为我们的到来以篝火般的热情致以欢迎,并让我们品尝到了真正的安化谷雨擂茶,是那么沁人心脾、香甜可口。</p> <p class="ql-block">同来的张海燕教授因为有公务急待回家处理,我们只好提前结束了这次采风活动。即将离开时刻,大家恋恋不舍的在游客服务中心门口合影留念,期待着下一次的再相逢。</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美丽的黄花溪,我们将这两天一晚的采风拍摄,汇集成册展示给社会,让世人通过我们的美篇和图片,真实的了解这隐藏在大山中的世外桃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