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怀古

海蟾

<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就见过《兰亭集序》的字帖,至今我手里仍然保存着一本《兰亭集序》的碑拓。凭吊兰亭也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心愿。前几年去了王羲之故里后,便急急地赶往兰亭。因为兰亭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首未完的诗,轻轻吟咏在历史的深处。它不仅是浙江绍兴的一处名胜,更是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b></p><p class="ql-block"><b> 兰亭是因王羲之而闻名,更是因《兰亭集序》而闻名。我们都知道,</b><b style="font-size: 18px;">那是晋代的一个明媚春日,阳光洒在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上,山下的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齐聚兰亭,以文会友,饮酒赋诗。这样的雅集,仿佛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场精神的狂欢。</b><b>他们或列坐其次,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欣赏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景。在欢畅氛围中,被誉为“书圣”巨匠的王羲之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b><b style="font-size: 18px;">序文中,王羲之将这场雅集的氛围、情感、以及每个人的诗作,都巧妙地融入了他的笔墨之中。他不仅记录了雅集的时间、地点和与会人物,更描绘了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集序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将兰亭的山水、花木、人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置身其中,让人感受到那兰亭的清新空气,听到那溪水的潺潺声,闻到那花儿的芬芳。他</b><b>的字迹如行云流水,翩若惊鸿,将那一刹那的欢乐与哀愁,永恒地定格。集序中每一个字,都如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激昂高亢的文化乐章。将那一刹那的欢乐与哀愁,永恒地定格在了这片山水之间。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王羲之所描述的兰亭景致。漫步其中,仿佛可以听见古人的欢声笑语,可以感受到他们那份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b> 而我来此也恰好是春风和煦,阳光斜洒,我漫步在古老的兰亭之中,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兰亭,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仿佛天生就是为了诗歌与墨香而存在。此时细读刻在碑上的《兰亭集序》品味自然如同身临其境。在兰亭首先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碑亭前。这座碑亭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兰亭集序》的全文。我静静地站在碑前,仔细地阅读着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每一个字都如珍珠般闪烁着光芒,透露出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我深深地被这篇佳作所打动,仿佛感受到了那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与共鸣。</b></p><p class="ql-block"><b>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所感,如吾之身,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p><p class="ql-block"><b>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更是将其誉为“中国行书第一帖”。</b><b style="font-size: 18px;">这幅作品以其流畅自然的笔触、优雅婉约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书法艺术的瑰宝。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着生命,它们跃然纸上,灵动而富有张力。每一笔都蕴含着王羲之的心血和情感,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当我们读着《兰亭集序》,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明媚的春日,感受那场雅集的氛围,聆听那四十一位文人的心声。他们的诗作,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才华,都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b></p><p class="ql-block"><b> 《兰亭序》的产生有着其历史背景。公元353年,北方的前燕、前秦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向南方侵犯,东晋王朝为巩固政权,重用谢安,谢安任宰相后,为稳定人心,举贤任能,整顿吏治,并采纳谢玄建议,在广陵练兵备战,使东晋政权一度出现国富兵强、政通人和的局面。当时的会稽内史王羲之为响应朝廷号召,也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北伐。然而朝廷内部因存在意见分歧,北伐之事一直未能实现。可见《兰亭序》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化经典。它不仅记录了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兰亭雅集时光,也展现了东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情。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它还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瑰宝。</b></p><p class="ql-block"><b> 在欣赏《兰亭集序》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东晋时期的兰亭雅集。我们可以想象着王羲之与朋友们欢聚一堂的场景,感受他们的欢乐和激情。我们也可以从这幅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激发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他个人的才华和情感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都是永恒不变的。而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将这一切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的笔触,如同流水般灵动,如同山峰般峻拔。每一个字,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他的书法,不仅是对文字的一种诠释,更是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的一种敬畏和赞美。《兰亭集序》是一幅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书法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未来的岁月里,《兰亭集序》将继续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照耀着书法艺术的道路,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浏览之时自然听到一些关于《兰亭集序》诞生的传说,这些传说让《兰亭集序》的诞生具有了神秘感。传说王羲之写成《兰亭序》后,对自己的这幅作品非常满意,他反复欣赏,爱不释手。当时他把这幅字写在木板上,临走前吩咐仆人把木板和字一起埋到坟墓里,作为陪葬品,以免后人得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非常喜欢书法,从小刻苦练习书法,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更是深有研究。他一直在绍兴永欣寺当和尚,后来年纪大了,就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的一座寺庙里。他想,如果能看看王羲之的真迹,那对自己书法水平的提高会大有帮助。于是他就给在会稽当太守的舅舅写了一封信,请求舅舅帮助寻找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王羲之的书法在民间早已广泛流传,智永禅师在湖州一带也颇有名气,会稽太守当然知道智永禅师的大名,收到信后,就派人到王羲之旧宅去搜寻,结果在地下室的一个铁箱子里发现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集序》。会稽太守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把《兰亭集序》送到湖州智永禅师那里。智永禅师打开一看,果然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高兴得不得了。他马上吩咐小和尚,用黄绫把字帖包好,放在自己睡觉的床头上,这样每天一睁开眼就能看到这幅珍贵的字帖了。智永禅师对《兰亭集序》真是爱不释手,临摹了一遍又一遍,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有心得。日子一长,竟把原帖的字迹都磨模糊了,最后连墨迹都看不清了。智永禅师想,这样珍贵的字帖,字迹磨没了多可惜!于是他请人用木版刻了《兰亭集序》的字模,让徒弟们照着字模刻写,这样不但保留了原帖的风貌,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王羲之的书法,真是一举两得。从此,《兰亭集序》广为流传,成了我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法名帖。另有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命令侍臣赵模、冯承素、诸葛贞等人,将《兰亭集序》的真迹用钩填廓填法摹成数本,分赐给诸王近臣。在这些摹本中,以冯承素摹本为最佳,因卷首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字的御书小楷,后世遂以“贞观本”称之。唐代皇帝还曾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随葬品埋入昭陵,后来又诏令取出,以摹本陪葬。</b></p><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表现了老庄哲学思想,又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受到历代帝王所推崇。特别宋代以后的许多皇帝都把它作为宝中之宝珍藏在内宫,传世刻本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无论在书法艺术上还是在文字内容上,《兰亭集序》都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兰亭处,我踏着石板路,仿佛能听到那远古的笔触与纸张摩擦的声音,感受到那激情四溢的气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王羲之所描述的兰亭景致。</b><b style="font-size: 18px;">每一笔,每一划,都如行云流水,诉说着古人的情感与心境。漫</b><b>步其中,仿佛可以听见古人的欢声笑语,可以感受到他们那份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这里的山水有了文人墨客的点缀,显得更加灵动与深邃。在兰亭的庭院中有一片翠绿的竹林。这些竹子挺拔而优雅,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此时我想起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古诗”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不畏严寒酷暑,始终保持着挺拔的身姿,这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吗?在兰亭的一角,我看到了一池碧水,池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此时又让我想起刘攽的“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诗句,恰好衬托着庭院的深邃幽静,给人一种神秘感。</b></p><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兰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共享着这片美景。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底蕴。我深深地被这美景所吸引,我仿佛看见了那些文人墨客们的身影,他们或许也像我一样,漫步在这片土地上,感受这大自然的恩赐和文化的魅力。在兰亭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那些曾经在这里挥洒墨香的文人墨客,他们把才气与情怀,都散落在这片山水之间。他们的诗词歌赋,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与敬仰,更是对生命的思考与省悟。这里不仅是一个风景名胜,更是一个文化的殿堂。</b></p><p class="ql-block"><b> 在兰亭,能让你感受到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这里没有喧嚣与浮躁,只有寂静与平和。站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以听到风吹过竹林的声音;你都可以看见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光影;你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与脉动……这种与自然的亲近感,让人心境澄明,能把你的所有烦恼与忧愁洗涤得干干净净。</b></p><p class="ql-block"><b> 兰亭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这里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发源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每当春风吹拂,桃花盛开,那曲水流觞的景致便再次浮现在眼前。仿佛可以看见,王羲之与友人们围坐其旁,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刻印在永恒的历史空间。</b></p><p class="ql-block"><b> 兰亭的美,也并非只存在于自然之中。在这里,你还可以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抒发情感的散文。它将文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既体现在那流畅的笔触、隽永的文字之中,也体现在那曲水流觞、列坐其次的雅致之中。</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兰亭,已经成为了一处名胜古迹。它吸引着无数的游客与文人墨客前来探访与朝圣。在这里,他们或欣赏美景、或品味文化、或挥毫泼墨、或吟诗作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兰亭的热爱与敬仰。这种敬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兰亭,这个古老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永远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可以品味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领略到那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探索与追求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篇章。离开兰亭时,我不禁感慨万分,不时地回望这块土地。因为这片土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因为这块土地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们的情感与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兰亭将继续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是后人们心中的永恒圣地。</b></p><p class="ql-block"><b> 凭吊兰亭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兰亭的美景和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烁在我的心间。每当我想起那片绿意盎然的竹林、那池碧水荡漾的池水、那独特的江南美景……对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们,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意。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和文化的魅力,更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充满了敬意和钦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