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禺故居寻觅万家宝足迹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p class="ql-block">编制,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02787</p> <p class="ql-block">在曹禺塑像前</p> <p class="ql-block">在曹禺剧场前</p> <p class="ql-block">曹禺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曾创作多幕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后又创作、翻译了《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著名剧作。曹禺,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这栋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的优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他童年那段经历的影子”。故居分为前后两楼,均为意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享誉中外的戏剧大师和戏剧教育家。曾任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县,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在导师张彭春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绽露表演才华。</p><p class="ql-block">他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1933年到1937年,曹禺先后创作发表的话剧《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为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满怀热情投入全民奋起抗战的激流。在艰苦的环境下,他连续创作了被誉为十大抗战剧作之一的《蜕变》和被认为是曹禺戏剧创作高峰的《北京人》以及被称为是改编剧作典范的《家》。</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先后创作了多幕剧《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王昭君》(1979)。1996年出版了《曹禺全集》(七卷)。他的剧作先后被译为俄、日、英、越南、朝鲜、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文字,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演出。他的剧本还被改编为电影、京剧、粤剧、川剧、花鼓戏,以及音乐剧和芭蕾舞剧等。</p><p class="ql-block">曹禺是喝海河水长大的,他深深地爱着这片滋润他走上戏剧事业道路并创作出《雷雨》等经典剧作的沃土。曹禺是天津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曹禺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和文艺事业,为推动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和戏剧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伟大的功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p><p class="ql-block">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小白楼一个胡同的院落里。曹禺为笔名,是由繁体字高的草字头,请音为曹,加上下边的“禺”,合成曹禺。曾祖母为他取名家宝,小石是因为父亲的字为宗石,故称小石。而添甲,是祖母起的。甲者,天千至第一位也。命中添甲,显然取其独占鳌头,前程似锦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生平</p><p class="ql-block">1910-1996</p><p class="ql-block">1910年9月24日 生于天津。祖籍湖北省潜江县。原名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p><p class="ql-block">1915年 曹禺跟随父亲的外甥刘其坷开始了私塾式的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1917年其父任宣化镇守使,随父去宣化。</p><p class="ql-block">1920年去天津官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p><p class="ql-block">1922年秋人天津南开中学学习。</p><p class="ql-block">1925年 入南开新剧团,开始戏剧活动。</p><p class="ql-block">1927年在导师张彭春指导下演出易卜生戏剧《国民公敌蒋介石》</p><p class="ql-block">1928年 再次在导师张彭春指导下演出易卜生戏剧《娜拉》</p><p class="ql-block">1928年人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学习。</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 人北平清华大学西洋学系二年级学习。</p><p class="ql-block">1933年创作话剧《雷雨》。清华大学毕业,任保定明德中学英语教员。</p><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雷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川发表。</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 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p><p class="ql-block">1935年再度与老师张彭春合作,将奠耻哀的《悭吝人》改编为《财狂》并扮演主角伯从。</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日出》在《文季月刊》发表。</p><p class="ql-block">1936年8月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7日 与郑秀在南京订奶。</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原野》在广州《文丛》发表。回年,与郑秀结婚。</p><p class="ql-block">1938年随剧校内迁重庆。与宋之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p><p class="ql-block">1939年随剧校还四川江安县,创作《蜕变》</p><p class="ql-block">1940年 创作《北京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改编巴企小说《家》为四幕话剧。翻译《罗密吹与朱用叶》。</p><p class="ql-block">1946年与老含一回赴美非学。</p><p class="ql-block">1947年任上海文华彤业公司编导。创作电影剧本《险阳天》,自任导演。</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抵达北京。10月,任国立戏剧学院(今中央戏剧学院前身)副院长。</p><p class="ql-block">1950年与郑秀离婚,与方瑞结婚。</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 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 加人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出席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作家会议筹备会,8月飞往日本访问。</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 文集《迎春集》出版。</p><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明朗的天》在《剧本》、《人民文学》发表。</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胆剑篇》在《人民文学》发表。</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曹禺被打入“牛棚”。</p><p class="ql-block">1973年方瑞逝世。</p><p class="ql-block">1978年11月 新编五幕历史剧《王昭君》在《人民文学》发表。</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 任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开始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六届常务委员。</p><p class="ql-block">1979年与李玉茹结婚。</p><p class="ql-block">1984年与万方合作改编电影剧本《日出》在《收状》发表。</p><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曹禹戏剧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沙士比亚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任会长。</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4日,曹禺回母校南开大学参加祝资他从戏剧活动60年,并在开了“曹禺学术讨论会”</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5日 曹禺回到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的故居探望。</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6日 曹禺回母校南开中学探望,说“我水远忘不了南开中学。”</p><p class="ql-block">1988年10月 因病住进北京医院。</p><p class="ql-block">1996年《曹禺全集》(共七卷)出版。</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13日 在北京医院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的家世</p><p class="ql-block">——万家是个大家族,我们这一房最穷了。</p><p class="ql-block">曹禺祖籍湖北省潜江县,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万邦的武官从江西宦游到潜江定居下来。曹禺说:“万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很多。我们这一房最穷了。我的祖父一心教育子弟苦读诗书,进人仕途,改换门庭。因此,我的父亲幼小心灵中便埋下了一颗光宗耀祖,振兴家业的种子。” 但是,万家一代一代苦读奋斗,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一代一代都做了教书先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白楼是曹禺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的家人</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太腐败了!</p><p class="ql-block">曹禺说:“我的父亲先后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同乡,姓燕,生了我的姐姐和哥哥。姐姐叫家瑛,小名珍珠;哥哥叫家修,字少石。这个母亲在老家就死了。我是第二个母亲生的。她是湖北武昌人,姓薛。我母亲生我三天后患产褥热死去。第三个就是我的继母,是我母亲的孪生妹妹,叫薛咏南。她一生没有生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元洪</p><p class="ql-block">徐世昌</p><p class="ql-block">阎锡山</p><p class="ql-block">端方</p> <p class="ql-block">万德尊</p><p class="ql-block">——尽管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p><p class="ql-block">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天资聪颖,在家乡有神童之誉,15岁就考中秀才。到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1904年,万德尊以官费留学生的身份到目本留学,入读振武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学成回国,得到直隶总督端方的赏识,任命为直隶卫队的标统(相当于团长)。民国成立,又在时任总统黎元洪的湖北帮中得到重任,历任黎元洪的秘书、宜化镇守使,封为将军。因为黎元洪的倒台,而不得不回到天津,从此做起离公。赋闲以后、整日抽大烟1929年除夕中风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失去生母的孤独和悲伤</p><p class="ql-block">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生下曹禺三天,就患产褥热死去。这对曹禺一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曹禺说:“我本来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不是继母生的,但是并没有觉得怎样,而且继母对我又很好,也不大在意。有一次继母同我的奶妈吵架了,刘奶妈就告诉我,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一且证实了这点,不知为什么,我心中涌起无限的哀伤。自此,我常常陷于一种失去生母的孤独、寂寞和悲哀之中。”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失去生母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不但未曾减少,反而成为苦闷的酵素蔓延着,扩展着,聚集在曹禺幼小的心灵深处。曹禺的童年是苦闷而又悲伤的。</p> <p class="ql-block">继母薛咏南</p><p class="ql-block">继母待我很不错,我非常想念她。</p><p class="ql-block">曹禺回忆说:“我的母亲是19岁生我而死的。大概是为了我,怕别人照顾不好,怕我受虐待,我的亲姨才做了我的继母。我没吃过母亲一口奶,当然也没有吃过继母的一口奶,是奶妈把我喂养大的。继母这个人还是很能干的,她经常教育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的继母薛咏南</p><p class="ql-block">曹禺的继母薛味南(中)、万家修之长子万世昌(二排右)、万家修之妻刘志贞(后排左)、薛</p><p class="ql-block">咏南之千女儿邹钧(后排右)、万家修之次子万世雄(前排左),邹钧之味邹淑文(前排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家瑛</p><p class="ql-block">—姐姐是很可怜的。</p><p class="ql-block">万家修 </p><p class="ql-block">一他吸鸦片,父亲很恨他,</p><p class="ql-block">他也恨父亲</p><p class="ql-block">万家瑛教曹禺识字</p><p class="ql-block">曹禺说:“姐姐万家瑛比我大七八岁,哥哥万家修比我大五六岁,他们是从湖北潜江乡下来的。姐姐特别喜欢我,她上过几年中学,是她教我认字块,写字。我对姐姐很有感情,她非常可怜,嫁给一个姓柴的,大概在我十三四岁时就去世了,她是生孩子死的。”家瑛之死,在曹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禺说:“我哥哥叫万家修,字少石。哥哥是天津政法学院毕业的,35岁便死去了,没有干过什么事。他的字写得很好,但是人没有志气,不好好念书。他吸鸦片,我父亲很恨他,他也恨父亲。他总在背后骂父亲,骂得不堪入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父亲把他的腿打断了。他们父子两人仇恨很深,父亲总是挑剔他,对他很凶,家中的空气非常不调和。其实,我们都是一个父亲,不同母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我的保姆段妈,是河北的农民妇女,她的老人、孩子、丈夫都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20-28日,海河流域发生20世纪的第一场特大洪水。天津遭受了十分严重的水灾,到处都是难民。段妈就是在这场大水灾中流落到万家公馆做佣人的。有时添甲睡不着,便要段妈训故事,段妈便把她的凄惨家事向添甲诉说。也许是由于受到段妈的影响,添甲的心总是向着穷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段妈对小添甲讲述着她家悲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20-28日,海河流域发生20世纪的第一场特大洪水。天津遭受了十分严重的水灾,到处都是难民。段妈就是在这场大水灾中流落到万家公馆做佣人的。有时添甲睡不着,便要段妈讲故事,段妈便把她的凄惨家事向添甲诉说。也许是由于受到段妈的影响,添甲的心总是向着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7年天津水灾西马路难民</p><p class="ql-block">1917年天津水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位家塾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其珂LiOike</p><p class="ql-block">万德尊特地为小添甲设家塾,第一个聘请来的是对旧学有些根基的刘其珂。(图为:曹禺和王傻子在听刘具珂教书)</p><p class="ql-block">方地山先生稱赞曹禺:</p><p class="ql-block">默祝他年姓字香。</p><p class="ql-block">相達每欲加諸膝·</p><p class="ql-block">雙目炯炯使人狂。</p><p class="ql-block">少年才氣不可當,</p><p class="ql-block">大方先生称赞曹禺的诗</p><p class="ql-block">曹禺说:</p><p class="ql-block">大方先生</p><p class="ql-block">“方地山先生是袁克定(袁世凯的长子)的老师,是个才子,这个人是个名士派。他教我的书,是他自己写的《项羽论》,还有‘少年才气不可当’那首诗也是他教我的。我对大方先生印象很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生的一次残酷体验一在宣化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恨透了那个军法官</p><p class="ql-block">曹禺大约八九岁的时候,父亲万德尊被任命为宣化镇守使,他随父母到宣化府。在宣化的目子里,他目睹拷打“犯人”的惨状,以及在森严的大院里感受到空前孤独和寂寞、悲凉和感伤,这在其生活和创作道路上,成为一段极为难忘的经历。他的《原野》和《北京人》的创作,与这段生活都有所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宜化清远楼</p><p class="ql-block">《宣化县志》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镇飞弧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镇其北,居庸吃险于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崎列,足以拱卫京师而弹压蒙古,诚北边重镇也。</p><p class="ql-block">宜化教堂</p><p class="ql-block">曹禺在远方窥视拷打犯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捐献“万公馆”旧物给曹禺故居纪念馆的说明</p><p class="ql-block">这十几件旧家具等是我奶奶刘志贞和父亲万世雄传下来的,应属于曾祖父万德尊留下的物品。遵父亲(万世雄)遗命,我们将其捐献给天津曹禺故居纪念馆,以期得到妥善保存。以下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这些旧物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西装:</p><p class="ql-block">这件西装的确是先曾祖德尊公穿过的,也是属于他个人的唯一-套西装。即使是“文革”期间也没有被抄走,但是原配纽扣已经遗失了。</p><p class="ql-block">一颗比麻将色子还大的祖母绿,“颜色特别纯,放在小碗里把水都染绿了”,因为是德尊公曾经用过的,属于纪念品,“是个念想”。但抗战胜利“光复后”,曹禺回天津曾经问及此物,未能见到,颇感遗憾。引号中文字都是郑秀奶奶的原话,不敢妄加增删。我等臆测,在那个战乱年代,孤儿寡妇没有创收能力,除了变卖祖产,实在也没有其他生存之道,能活下来,已属祖上积德了。</p><p class="ql-block">4、小铁桌和铁椅子:</p><p class="ql-block">2、分体式书箱</p><p class="ql-block">应是一桌四椅,现存其三。我记事起,即已油漆斑驳,应年份不</p><p class="ql-block">应该是一套八个,每个柜子有滑动的盖子,下面有板凳形状的支</p><p class="ql-block">短,或为德尊公饮茶阅报所用。</p><p class="ql-block">架,分两列横排堆叠,每列四个,</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看到过。据我奶奶说,这套书箱是属于叔祖父曹禺本人的,里面满满的装着西式的硬皮书,站立放置,而不是像中式线装书那种一涵一涵的水平放置。后来几经辗转,支架已经损坏,盖板也已经遗失,目前仅存七个。父亲(万世雄)说这是曹禺存放英文书的。</p><p class="ql-block">5、折叠式饭桌:</p><p class="ql-block">卯榫结构,没有钉子,属于老物件,具体年份不详。</p><p class="ql-block">6、五屉柜:</p><p class="ql-block">木板很硬,卯榫结构,或为珍贵木料,拉手上有小狮子,应该是</p><p class="ql-block">薛咏南(曹禺继母)卧室中放置的。</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们关于这几件东西的所能知道的情况介绍。至于曾经围</p><p class="ql-block">绕这些物件发生过那些故事,非我辈所知,不敢妄言。</p><p class="ql-block">捐献人:万世雄(曹禺侄儿)</p><p class="ql-block">万 青(万世雄长子)</p><p class="ql-block">李静(万青妻子)</p><p class="ql-block">常家忠(万世雄妻子)万伟(万世雄次子)万雄飞(万青长子)</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20日</p><p class="ql-block">3、硬木箱:</p><p class="ql-block">当年至少4只。箱内还贴有1930年代的旧报纸,可知年代。父亲(万世雄)说这些箱子曾经是曹禺存放中文书籍用的。小时候偶然看到过长辈打开,里面或为衣服被褥,或为各种器皿、线装书、字画等。“文革”后只剩下这几只装衣服被褥的箱子,其余的不见了。据说70年代被查抄的箱子曾经归还,但不知去向。我父亲生前对此三缄其口,必有难言之隐。1982年,住在米市大街干面胡同的郑秀奶奶曾经对我谈到过,她知道德尊公留下一些值钱的东西,印象深刻者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薛咏南(曹禺继母)</p><p class="ql-block">卧室中放置的五屉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戏原来是这样迷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爱看旧戏,那是入了迷的</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舞台上汇聚了多个剧种,名角云集,群芳荟萃,成为北方文艺的重镇。曹禺说:“我怎么会走上一条话剧的道路呢?我记得很小,我的母亲就带着我去看戏,不过是七八岁,看过很多很多台上只讲话的戏。那个时候不叫话剧,叫“文明戏”,又叫“新戏”。此外,我看了不少的京剧、河北梆子、评戏,甚至与文明戏夹唱之类的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戏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曹禺从小就沉迷于旧戏,杨小楼、余叔岩、刘宝全、谭鑫培、刘鸿声、龚云甫.陈德霖等戏曲艺人的表演让他痴迷。童年时代的看戏生活,在曹禺的心灵中播下了戏剧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南开新剧团</p><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就播下的戏剧种子,终于找到了适宜的土壤。</p><p class="ql-block">1922年秋天,曹禺入读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当时,南开中学已是一座名闻全国的学校。胸怀教育救国理念的校长张伯苓,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南开以西方现代教育为范本,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了一批教学精英,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精神和传统。在这个学校里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如周恩来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校长张伯苓倡导下,南开中学于1909年开始演剧.每年于校庆时演出。1915年正式成立南开新剧团,张伯苓说、开始“籍演剧以练习演说,及后做纯艺术之研究”。成为北方一个著名的演出话剧的剧团,在戏剧界,有“南有南国社,北有新剧团”,以及“南洪(深),北张(彭春)之说、南开话剧为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它特有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人生的探索</p><p class="ql-block">——人应该怎么活着,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又为什么?</p><p class="ql-block">1928年秋、曹禺于南开中学毕业,免试开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在高中和大学读 书期间,正是曹禺紧张地探索人生的阶段,他说他对生活有一种胡思乱想,东撩西撩的味道。父亲万德尊死后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给他以沉重的打击,造就了曹禺苦闷的心灵,他苦苦思索人为什么活着?他走进教堂,去领略那里的宁静和肃穆,他去现看基督教的洗礼,也去探看东正教的秘密;他还崇拜林肯,直到晚年,他都能用英文把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背得滚瓜烂熟,他突然想起要跑马拉松,于是拼命的跑;他还热衷音乐,去听《船夫曲》,他热衷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剧作,在他的心灵中激起飞扬的想象,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美学境界;于是,他开始酝酿《雷雨》的创作,他写了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雷雨》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一我写的是一首诗,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p><p class="ql-block">1930年,曹禺转学考人北京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他依然热爱戏剧,积极参加清华的演剧活动,他曾导演和参演了(管》.《马百计》.《骨皮》,以及《娜拉》等,他在清华潜心攻读中外戏剧的历史、理论和剧作,仅剧本就读了数百部。在清华期间,他如终没有修顿《雷雨》构思,所写的人物小传就水满了床下,他终于在1933年暑期,完成了他的处女剧作《雷雨》。是年二十三岁。《雷雨》诞生八十年来,屡演不衰,至今仍然是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试探一次新路的《日出》</p><p class="ql-block">曹禺说:“是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的刺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住的愤怒。我绝望地嘶嘎着,那时我愿意一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狗,扑在地上,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泥土。我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情系天津</p><p class="ql-block">曹禺一直情系着天津,时时关注着天津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以及天津文艺事业的发展。他多次重返生养他的故地,追忆着旧时的景象,细数着曾经发生的点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初夏,曹禺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揭牌。</p><p class="ql-block">李霁野(中),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坚(左一),出席天津戏剧博物馆开馆仅式。</p><p class="ql-block">1987年,曹禺参加在天津戏剧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戏剧家书画展开幕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编写的剧本</p> <p class="ql-block">曹禺编导的话剧电影剧照</p> <p class="ql-block">曹禺的恩师张彭春</p><p class="ql-block">一张彭春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带有决定性的,也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张彭春(1892-1957)在美国攻读哲学与教育专业,热爱戏剧,曾创作《醒》、《新村正》等剧。1916年留美归来,即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二十年代下半叶,他引进欧美现代导演制,并创造性地导演了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等,改编和导演了高尔斯华绥的《争强》,莫里哀的《财狂》等,为中国导演制的创立作出了贡献。他曾作为梅兰芳访问美国和苏联的艺术顾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故居后楼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曹禺的天才首先在于他是个演员</p><p class="ql-block">吴博(著名电影导演)对曹禺表演艺术的称赞。</p><p class="ql-block">我是上初中时看到曹禺演《压迫》的,演得不错,但多少还有些业余的味道。后来看到曹禺演的《娜拉》,男人演女角,演得那么好,确实让我惊呆了。我对戏剧也很喜欢,哪有戏,我都去看,但没有像曹禺的演出这样给我以震撼的。我觉得曹禺的天才在于是个演员,其次才是剧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南开中学演出《少奶奶的扇了》剧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禺的青少年时期</p><p class="ql-block">由于万德尊淡出仕途,家境衰败,前楼出租,一家人搬至后楼。曹禺从这里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并考入南开大学。在张伯苓、张彭春校领导的指导下演出、改译剧本,展露出表演才华,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他创作的《雷雨》、《目出》、《原野》等三部曲,以其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还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p><p class="ql-block">他的剧作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戏剧高度凝练的审美特色,又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几千年戏剧的精华养分。它们随着岁月的推移,长久地保留在中外剧坛上,焕发着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