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都之旅</p> <p class="ql-block"> 商丘“古”城</p>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踏上古都之旅行程。去瞻仰那“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便是秦砖汉瓦”的中华文明之源。</p><p class="ql-block"> 清晨到了商丘,寄存了行李,直奔商丘“古”城。</p><p class="ql-block"> 商丘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这可是可考证到的中华文明史的源头了。最早曾是商朝的早期都城之一,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为宋国都城。在历史上它几更称呼,从唐朝时期称“宋州”。</p> <p class="ql-block"> 与商丘最有渊源的莫过是南、北二宋。此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也或许是此因,宋太祖登基后以其发迹地“宋州”为灵感,赋予新的王朝称“宋”。而且他更进一步,将商丘提升至国家级行政区,定名为南京应天府,彰显其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历史荣誉。</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27年,金兵大兵压境,北宋亡国。南逃的皇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今天的商丘城登基称帝,建立南宋。所以商丘“古”城是北、南宋二朝的龙兴福地。</p> <p class="ql-block"> 商丘“古”城四面环水,是罕见的水中城,站在城墙上向外看去,城外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墙高地险,易守难攻。难怪当年七国叛乱时,梁王能凭借这地利之势顶住七国雄兵,为汉景帝平叛赢得时间。</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古”城形如棋盘,四周城墙耸立,巍峨壮观,仅有四门与外界相通,城墙是在原遗址上修补重建,城内街道建筑风貌应该是参考明、清时归德府的风格建筑及布局,对其进行重新规划修建而成的,错落有致,堪称中国古城池翻建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观赏之时,不知不觉会将它与离此地约三百公里的安徽寿春古城相比,二城颇为相似,皆是四面环水,所不同的是,寿春古城墙是原汁原味的古代遗留产物,城内的一大批建筑如孔庙、报恩寺等,也都是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化遗产,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了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那里仿佛穿越古今,感受历史气息和历史变迁,颇有与古人身心相通的感觉。而商丘“古”城与之相比自然少了历史的沧桑感及古朴的厚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 原本对这座排名第一的书院寄以厚望,游览之后甚为遗憾,书院除残留了一座供奉孔子的大殿及一座大讲堂之外,别无它殿。其规模与文化底蕴与岳麓书院相比差距甚远。</p> <p class="ql-block"> 应天书院位于古城外的东南角,与古城一水之隔。宋真宗将该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古城不古,书院无书。</p> <p class="ql-block"> 宋城开封</p> <p class="ql-block"> 说起“宋城”,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北宋首都开封(当年称“东京汴梁)”。 </p><p class="ql-block"> 宋代开封之所以能够发展成让人羡慕的都城,应该感谢赵匡胤结束近百年的全国四分五裂,年年战乱的局面,使开封成为统一的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全国的人、财、物向这里聚集。同时也应感谢真宗年间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让百姓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来专心发展经济。</p> <p class="ql-block"> 在开封游览,几乎所有的景点都贯穿着二个主题:包公和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开封府尹在北宋官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经有三位皇储兼任过此职,它的品级在尚书之下,待郎之上,政治地位极高。这就难怪在《水浒传》中开封府尹敢不卖太尉高俅的面子,依律给林冲一条生路。</p> <p class="ql-block"> 虽然在整个北宋王朝担任过开封的府尹者183人,不到一年一换,其中不乏名人,如范仲淹、欧阳修、寇准、蔡襄、韩琦等人,但开封府却因包公而闻名天下。包公任开封府尹三年,与他人相比,这是一个相当长的任期。</p> <p class="ql-block"> 其实民众对包拯的认知大多都是根据戏曲、小说杜撰出来的。最著名的《铡美案》根本就是小说戏曲张冠李戴、子虚乌有美化包拯而作。</p><p class="ql-block"> 在任期间包拯肯定是一位克已奉公,勤政为民,扬善惩恶,秉公执法的好府尹,尤其是非常喜欢弹劾大臣,确实是贪官、邪恶之人的克星,百姓得以依靠的父母官,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对他充满赞誉的神奇传说。但仅凭包拯一人之力又那能拯救整个社会之弊?</p> <p class="ql-block"> 在开封府和包公祠,包公的宣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也体现百姓对公正廉明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清明上河园,还是翰园、御街等等复古建筑,完全按《清明上河图》上的场景描绘来建造。我们对北宋都城东京的印象也都是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笔墨中获知的。虽然经过几次的黄河泛滥,那时的繁华热闹的汴梁城已深埋在地下。但从尽可能还原的建筑中仍能想象到当年物阜民丰的都城景象。</p> <p class="ql-block"> 北宋在许多的中国人眼里是个较理想的社会,经济发达,政通人和。连卖烧饼的武大郎都有二层小楼。若不是王安石变法实施不当,也不会有那么多绿林好汉被迫占山为王,绿林为生。</p> <p class="ql-block"> 正是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诞生那个时期辉煌出灿烂的文化成就。北宋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诞生出一大批如王安石、欧阳修、苏家三父子、曾巩和李清照等一大批散文诗词大家,唐宋八大家北宋就占了八个。君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与邻国睦邻友好,自“澶渊之盟”后,维持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和平。与西夏也只有较小规模的摩擦。这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是一段相当长的和平年代。若不是宋徽宗志大才疏,没有契约精神,联金灭辽,后又继续违约于金,这样的和平年化还会延续许多年。到了南宋,宋人仍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同样的错误再次犯了一遍,先违约金国,金灭后立马违约蒙古人,导致蒙古人大举进兵,南宋的彻底灭亡。北、南宋朝充分向世人展现了什么叫作死瞎折腾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战争?战争对政治家、对大人物而言,是创造历史和缔造辉煌的伟大机会。但是,战争对普通平民而言,就是劈头落来的浩劫、灾难!是政客们对平民百姓人性的践踏和犯罪。“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作为百姓而言,太平盛世是上天馈赠给他的最好的礼物。拥抱和平,远离战争,这是我们普通百姓的福址。</p> <p class="ql-block"> 神都洛阳</p> <p class="ql-block"> 从西周建国之初,周公旦就组织人马对洛阳进行堪察建设,将这里作为周朝的第二个都城,实行二都城制。从最新考古发现,周成王时期,周公修建洛阳城完工后,西周的都城就从镐京迁都到洛阳。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十三朝在此建都,当然,最有影响力的是武周朝,武则天将这里称之为“神都”,并大兴土木,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如“应天门”、“明堂”、“丽景门”等,这些建筑对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宫建筑极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女皇武则天在史学界里名声不太好,什么“牝鸡司晨”、“采阳补阴”、任用酷吏等负面评价都尽可能地用在中华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身上。但是周武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国泰民安的局面是史学家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事实。争权夺利,明争暗斗,腥风血雨那是朝堂上的勾当,与普通百姓又有何关?作为百姓而言,谁能让他们过上有人格,有尊严,自由、民主的好日子就行。</p> <p class="ql-block"> 洛阳有二处景点是游客必打卡地,一是龙门石窟,二是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皇家便在伊水河畔的伊阙(后被孝文帝命名为“龙门”)开窟雕佛。与其它地方的石窟不同,这里是北魏、隋、唐,仍至直至宋代皇亲国戚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这里既有北魏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又有唐代的体态丰腴,面相圆润,反映了二个截然不同时代。每个工匠都从自已的想象和主人的要求去完成佛像的雕塑,如武则天就要求工匠按自已的相貌雕塑卢舍那大佛。石窟艺术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化的全过程,从此印度佛已从印度脸谱逐渐演变成中国脸谱。经历四百多年,留下十万多个大小各异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原因,龙门石窟与其它传统遗留下来的文物一样被毁坏的十分严重,基本没有一尊佛像是完好的,它有自然损坏和被人盗窃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所谓的“文化运动”。游览过后,眼里看到的是震撼,心里留下的却是叹惜!</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家寺庙,这里是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读书的书院。当印度的二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华传经布道时,汉明帝将此处捐出,加以修建成寺庙,供他们居住、传道和翻译佛经。同时为了纪念随身驮经同来的白马,故将此寺取名为“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从外表来看与其它寺庙並无异样,在置身寺内,就会被它巨大的肃穆庄重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两边站立的二匹青石马是建寺数百年后偶得而来,这二匹马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女婿魏咸信陪葬的二匹石马。魏咸信的墓离白马寺不远,墓被盗后,墓中宝物均被洗窃一空,只留下这二匹又大又重又不值钱的石马倒在田地里没人要,白马寺的方丈见到后,便将它们运到白马寺立于寺庙大门两侧,也算它们有了归宿,又使白马寺寺名更加名正言顺。</p> <p class="ql-block"> 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正是在白马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的翻译,二人死后也葬在白马寺内,在寺庙的最后一座大殿中,正殿上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像,而左右俩侧供奉的正是开启中国二千多年佛教历史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他师弟竺法兰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值春天,是洛阳牡丹花盛开的时节,寺庙内的花圃里各色的牡丹花笑迎四方游客。</p> <p class="ql-block">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季节来到洛阳不看牡丹盛开,怎知国色天香。来洛阳,品的已不是牡丹花,而是十三朝古都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古都西安</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该是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从西周开始直至唐未,共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p> <p class="ql-block"> 西安最鼎盛时期莫过于天可汗李世民执政时期,那时可谓是万邦来朝,四海升平,中国以最开放的胸襟迎接各国来宾,中国进入世界民族大融合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是李世民执政时期的皇宫,皇宫虽倒,遗址尚在。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游览半天,让我有摸不到边,走不到头的感觉,范围之大让我难以想象。再联想史书及诗词歌赋中所描写的当年长安城,其范围恐怕不亚于今天的长安城。</p> <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的之所以有如此宏大的气象,得幸早唐的几位皇帝(包括武则天)都是雄才大略、厉精图治的明君,他们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人才晋级制度,破除了几千年的贵族门阀制度,使底层庶民有上升阶层的希望。这就大大激发了国民在各行各业的进取心,使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便是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经济的发展使国民安居乐业,促进了文化、科技的发展,此时在文化领域腾飞到新的高度,唐诗便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同时也是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成就。此时科技创新也层出不穷,这些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纵观人类历史,当科技创新得到保证和发展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就会得到极快提高,经济便能高速发展。当年的盛唐、大英帝国如此,今日的美帝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除了国泰民安,可以专心发展国内经济外,更重要的是它以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对待全世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不但可以在此自由经商、求学、传道,更是可以在此为官。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比比皆是,官至宰相者不乏其人。这放在号称开放今天的中国恐怕都不能让国人接受。今日之中国,稍有不慎,便会被民粹主义者扣上叛徒、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最可怕的是民粹主义者数量之庞大让你无法想像,这实质是极不自信的表现和价值观的偏误。</p> <p class="ql-block"> 到了西安就一定要去游览号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个沉睡地下二千多年的古迹终于让人的看到它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己开发出的兵马俑目前有三个坑,一号坑最为宏大,它是以士兵俑方阵为主的兵俑,还原了秦时士兵方阵作战时的状况。二号坑是车驾和骑兵方阵,在马蹬尚未发现使用时,人是无法骑在马背上作战的,作战就只能站立在马车上进行。三号坑位于一号坑左侧,二号坑后面,面积最小,是军事指挥部所在地,出土的人俑也是级别最高的将官及随从。</p><p class="ql-block"> 兵马俑里的每个兵俑按普通人的身高体型一致,面目表情及神态动作各异,这与从刘邦墓中出土的兵马俑真实壮观的许多。不幸的是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破坏及出土后的风化,人俑及人物几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原本陶俑表面的彩绘在阳光的影响下,迅速脱落,已看不到初始面目。</p> <p class="ql-block"> 骊山是秦始皇帝陵所在地,对于见过高山大川的南方人而言,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对于居住在关中平原的人来看,此山就显得巍峨壮丽。出租车司机是本西安人,一路上极力炫耀秦始皇帝陵所处的骊山风水之好,我心中暗笑:风水好秦会二世而亡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