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看过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吗?您一定对片中主人公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因廊桥相识而产生的爱情故事记忆犹新吧!那么你见过现实中的廊桥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廊桥,别名蜈蚣桥、虾姑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在中国的浙江省,隐藏着一个被誉为“廊桥之乡”的神秘之地——庆元。这里不仅有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的廊桥,而且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堪称桥梁建筑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庆元廊桥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是庆元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桥梁结合了亭、桥、庙等多种建筑的功能,成为庆元人民休闲娱乐、文赋书画、民俗文化与祭祀的重要场所。廊桥的存在,让庆元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外界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庆元廊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或横跨悬崖峭壁之间,或静卧小溪碧波之上。它们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带着对神奇廊桥的向往,笔者于2024年4月来到庆元,开启了我的探索之旅。整整两天时间,我穿行在蜿蜒的乡道上,漫步在村中的小溪旁,驻足在廊屋的窗口前,对23座庆元廊桥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与探访,用镜头记录了神奇廊桥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济川桥,位于黄田镇上济村,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系伸臂式叠梁木廊桥,净跨16米、高2.8米。桥台外壁以伸臂梁与横枋木十字重叠,逐级层层挑出支承纵平梁系统。桥廊两侧外壁鳞叠封钉二层档雨板,上层开启几何形通风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济川桥全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全长21.5米,面阔4.7米,设廊屋七间,面阔三间,明间为通道,两次间设美人靠,铺设木地板,当心间南面设神龛,脊枋上有“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岁次仲春月……鼎新建造”等墨书题记。济川桥自古以来都是上济村村民交流活动的公共场所,村民常聚此议事,至今遗风依旧。我们到访时就有几位村民在廊屋内聊天,并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廊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他们还从二层风雨板的空隙处随我夫人一起面对我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桥头处用鹅卵石砌筑的七级台阶有种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机位不太好选,桥底部的结构拍的不是特别清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同时,这也是一座红军桥。1935年2月,闽北红军独立师黄立贵所部的广(丰)浦(城)独立营营长周汝春(又名周国华)、政委叶全兴率200多人从浦城出发,进入庆元县到上济村,由该村交通站交通员鲍世芳带路,去攻打济川桥头的国民党三济、黄真、泗源三乡联防队据点。因敌兵力足,据点房屋坚固,红军一时未能攻下,牺牲3人,暂时撤退。数日后,独立营乘联防队上山砍毛竹、据点内兵力空虚之机,再次攻打敌碉堡,击伤联防分队长朱某某,联防队四处溃逃,成功端掉了该据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半路亭桥,又名云岩桥、查洋桥,位于黄田镇陈边村与中济村之间,东西走向,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复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系单跨式木拱廊桥,长28米,宽4.9米,拱跨21.2米,拱高5.2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半路亭桥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半路亭桥有廊屋九间,面阔三间,铺设木地板,明间为通道,两次间设长木凳、栏杆,中心间南面设神龛,供奉观音像。廊屋举架较高,用九檩四柱,重檐两坡顶,中心间重檐歇山顶,施望板。两桥头筑墙垣,辟长方门作通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前些日子下大雨,廊桥旁边的一棵大树倒了,正好砸在廊桥的屋顶上,对屋顶造成了一些破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阜梁桥,位于庆元县竹口镇,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和万历四年(1576年)两次重修,清道光二年(1822年)再次重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因桥墩塌陷而拆除。 2010年底,竹口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提出重建阜梁桥,该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重建的阜梁桥于2012年建成,位于原址下游约150米处,全长76.8米,净跨66米,面阔5米、矢高6.6米,为多跨式石墩木拱廊桥,共有29间廊屋,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游览、交通于一体的民间标志性建筑,重建所需的300多万元的工程费用由民间筹措。重建后的阜梁桥在庆元廊桥中长度仅次于蒙洲桥,为庆元第二长廊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原计划没有拍摄阜梁桥的任务,在驾车前往济川桥的途中正好路遇此桥,见其高大雄伟,横跨于竹口溪两岸,逐停车拍摄。图为阜梁桥远景,溪水倒映着桥身,显得秀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雕梁画栋的廊屋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廊屋中心间藻井,绘画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透过廊屋挡雨板上形状各异的通风窗拍摄出的风景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阜梁桥底部的木拱结构,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竹口镇位于庆元县西北,竹口溪流经全镇,因溪得名。自改革开放以来,以铅笔产业园为平台,竹口铅笔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年产铅笔45亿支,约占全国铅笔总量的20%,有“中国铅笔第一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后坑桥又名红军桥,位于竹口镇枫堂村,东西走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系单跨式木拱廊桥,全长36.2米,净跨28.5米,矢高6.05米,面阔5.45米,有廊屋15间。后坑桥不但在型制上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意义,经第一次文物普查确定为革命遗址。1934年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带领下在此消灭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团、庆元县保安团600余人,击毙庆元县保安团团长张志远,取得了竹口战斗大捷,为挺进师北上抗日扫清障碍,此后当地百姓称后坑桥为红军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秀美如画的后坑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廊屋内部结构,铺设青砖地板,明间与次间之间铺设条石地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桥底部的木拱结构显示出古人的聪明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通过挡雨板上的通风窗拍摄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举水乡月山村,位于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月山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得一轮圆月,故名月山。月山村有古廊桥数座,其中有国宝级的如龙桥、来凤桥、白云桥、步蟾桥等,形如长虹卧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展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置身其中,宛如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美丽的月山村,古樟树后面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国保级文物吴文简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氏行宫,又称湖山圣殿,位于如龙桥东侧桥头,座东朝西,始建于明代,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扩建两廊,形成现在规模。布局分前后二堂。前堂为戏台,后堂内供奉马氏夫人、庙祝大王等七位仙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始建于明代的圣旨门木牌坊,古人入村的必经之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来凤桥,是一座单跨式石拱廊桥,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重建。明代乡士吴懋修写的《举溪记》载:“由下溯上又见一桥,若飞若舞……以其从州县来,故名来凤。”桥拱净跨15.5米,矢高5米,拱券横放错缝垒砌梁架为内五架抬梁左右单步用四柱九檩。桥身两侧鳞叠铺钉两层风雨板。来凤桥与如龙桥位居月山村的两翼,民间有 “如龙与来凤”的美妙爱情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来凤桥全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长30米,11间,面阔6米,明间为通道,部分廊屋次间设长板凳及美人靠,当心间设神龛,脊檩上有“大清道光十八年……”等题记,桥面铺设块石。廊屋内还能看出文革时期的标语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神龛上方悬挂着“来凤桥”横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从底部拍摄的来凤桥的石拱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来凤桥头的石砌台阶,记录着古道的艰辛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六.白云桥依山势而建,一端从村中以长台阶拾级登桥,一端与云泉寺连接。远处银屏峰山涧之水飞流而下,淌桥而过。白云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系八字撑木纵梁廊桥。纵平梁净跨5.75米,高3.5米,纵平梁由并列八根圆木组成,下设八字形撑架与纵平梁共同承载桥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白云桥与古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有廊屋三间,长8.34米、宽3.72米。梁架为九檩四柱,中心间重檐歇山顶,檐下设花格窗,内施斗八藻井。廊屋地面中轴线上用青砖曲折纹墁砌,其余用小鹅卵石几何纹铺墁。桥廊两侧设靠椅,桥身外自檐口至木拱架外壁鳞叠四层风雨板,在上层风雨板处每间各开启桃形、瓶形、六角形通风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桥上神龛供奉送子观音,常年香火不断。神龛上方悬挂“白云桥”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西侧桥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七.如龙桥始建于明初,系单跨式木拱廊桥,南北走向,其结构由木拱架和廊屋两大部分构成,全长28.2米,面阔6米,净跨19.5米,拱高6.8米。木拱架外观呈八字形,内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插卯接组合而成,形成架设廊屋的拱架平面。桥北堍建三重檐歇山顶钟楼,南堍设重檐桥亭,三面辟门,穿过桥亭便是去闽古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远处看,如龙桥还真像一条龙盘踞在举溪之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桥面木板铺钉,盖廊屋九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桥北堍的三重檐歇山顶钟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心间重檐歇山顶,内设神龛,旧时为祀奉平水王大禹之所,神龛上额悬挂一古匾(仿制),上书“如龙桥”三个遒劲大字,脊枋上有“明天启五年……重新修造”等二十五字墨书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龙桥是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的时代最早的木拱廊桥,建筑构造复杂,工艺精湛,造型别致,集桥、楼、亭、阁于一体。整座桥的设计既考虑功能的完备,又兼顾了外观造型之美感,在远山的衬托下,俨然就是一幅有着宋代遗风的山水画。在参观如龙桥时,正好有位女孩儿主动为我们讲解,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黑导游要收费的,后经交流才知道她是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为游客义务讲解,以此来宣传月山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步蟾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桥,净跨16.4米,矢高8米。桥身外鳞叠两层风雨板,上层开启几何图案窗。桥梁枋墨书题记丰富,有劝人行善行孝的“二十四孝经”,有“孟宗哭竹冬生笋”、“郭巨谋儿天赐金”等典故。步蟾,意为“步入蟾宫”,既暗合“进入月山村,必经此桥”,又寓意“蟾宫折桂”。石拱与倒影合成了大圆圈,虚虚实实,互相映衬,这意境之美,足以摄人心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步蟾桥的靓丽身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挡雨板上的水滴状通风窗往外看,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长50.2米,18间,面阔5.2米。廊屋中心间和东西桥头各一间重檐歇山顶。中心间施八角藻井,内设神龛。桥面中轴线铺条石,其余部位铺块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九.秆坑桥也称秆谷桥,建于清咸丰五年(1853年)。在古廊桥林立的月山村,秆坑桥是一座迷你袖珍小廊桥。秆坑桥为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全长6.87米,净跨不足3米长,有廊屋3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秆坑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龙凤桥位于岭头乡小际头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系单跨式石拱廊桥。桥长约17.8米,宽约4米,拱跨约3.9米,拱高约4.5米,全桥共设廊屋七间。说龙凤桥形态略显奇特,自然是因为它的石拱不在桥身中心。若只是偏差一点,肉眼尚且难以分辨,但偏偏龙凤桥又一眼能让人看出,是为了跨越桥体西端的举溪而修的石拱,让整座廊桥的形态显得有些不太协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龙凤桥,从这个拍摄角度看石拱偏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心间神龛里的观音菩萨保佑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内挂满了灯笼、对联及祈福带,看起来这里的香火比较旺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一.护龙桥位于岭头乡杨家庄村水尾,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系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南北走向,桥用7根粗大木梁横跨溪涧,净跨7米,高2.15米。桥外壁鳞叠封钉两层风雨板,上层开启几何通风窗。中心间东侧设神龛,脊檩上墨书“大清嘉庆念五年庚辰岁次……”等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护龙桥,平梁木廊桥看起来没有木拱廊桥高大雄伟,但它默默地静卧在小溪之上,显得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护龙桥设廊屋十一间,全长27.75米,面阔5.12米,北端第四间至第七间桥面铺钉木板,其余均为小块石铺地。梁架为内五架抬梁左右单步用四柱九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心间神龛供奉着南海观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挡雨板上的通风窗别具一格,就像一只带有绿竹图案的花瓶。</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护龙桥拍摄时,恰巧碰到一对夫妇在自家田里干活,看我们是外地的,又对竹笋好奇,就从自家地里刨了一根竹笋送给我们,庆元人民真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二.包果桥,位于岭头乡包果村,南北走向,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造,系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全长18.15米,净跨6.85米,距水面高4米,面阔4.15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古老的包果桥,可能是年久失修的缘故,在圆木横梁下加了八字支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包果桥有廊屋9间,桥面铺钉木板,次间设长条木凳供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中心间神龛供奉着观音菩萨塑像,护佑着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三.蛟龙桥,位于岭头乡大际头村,南北走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建,系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全长30.1米,净跨8.35米,拱高2.95米,面阔4.4米,有廊屋12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架设在溪流之上蛟龙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蛟龙桥的北侧,一排通风窗像是碉堡的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四.官局桥,位于岭头乡岭头村,东西走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系单跨式石拱廊桥,全长11.8米,净跨2.9米,距水面高3.8米,面阔4.15米,有廊屋4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官局桥的风采,短小精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廊屋内部结构,桥面铺钉木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官局桥旁的寿庆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五.濛淤桥,位于五大堡乡濛淤村,东西走向,系单跨式木拱廊桥,全长35米,净跨28.2米,拱高8米,面阔4.5米,始建于元至元年间,久废,明嘉靖五年(1526年)邑人叶亨重建,后坏于水,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邑人吴昌兴倡建,1986年重修,1995年再次毁于火,201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濛淤桥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濛淤桥桥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廊屋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濛淤桥底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4年8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福建寿宁进入庆元境内。8月28日午后时分,先遣队运输分队行至濛淤桥头岔路口时,与从石记岱尾追而来的国民党丽水保安分处军士分队和庆元保安一中队遭遇,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先遣队先头部队和后续部队闻及枪声,前后两头夹击,敌人阵营大乱,纷纷弃枪而逃。濛淤桥遭遇战,红军最终取得胜利,该战役击毙保安队军官一名、士兵多名,抓获俘虏多名,缴获枪支弹药若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战争虽已过去,但历史却从未被庆元人民所淡忘。2012年10月,13米高的“浙江庆元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碑”在红军濛淤桥战斗遗址附近庄严落成,成为庆元人民缅怀先烈、传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六.兰溪桥,位于五大堡乡西洋村西洋殿旁,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因原址在下游兰溪桥水库储水区内,1984年按原貌迁建于此。兰溪桥系大跨度木拱廊桥,全长48.12米,宽5米,距河床9.4米,拱架外观呈八字形,桥拱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铆接组合而成,两侧设挡雨板三层,板上开启有折扇形、寿桃形、葫芦形等通风窗。其桥体的构架原理在我国民间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一大杰作,是中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桥。站在桥上,你可以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古老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兰溪桥桥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廊屋内部结构,鹅卵石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顶部的图案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褪色,但仍能看出是两只飞舞的凤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兰溪桥附近有一座粉墙黛瓦的硬山顶殿堂,当地人称“西洋殿”,系古代菇民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殿宇依山傍水,飞檐画栋,雕梁翘角,气势宏伟。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进深32米,面阔19.4米,占地952平方米。该殿为四合寺观式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墙、山门、前厅、戏台、中台、正殿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年轻时常到县城担盐,路经凤阳山脚时,发现阔叶林里榆树上长满了雨伞状的菌蕈,十分鲜嫩可爱,他就采摘一些带到家中烧汤喝,味道鲜美,香气扑鼻,于是他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香菇",并带领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干 ,来年再吃。有一次,他有斧头砍去榆树上长满香菇的败枝,不久发现被他砍过的地方香菇长得特别旺。还有曾被他摇动过的树干,香菇长势更好,于是他就从这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p> 图为西洋殿门头,匾额上书“松溪殿”三个大字,两旁雕刻祥龙和神兽,十分精美。<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洋殿正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供奉着菇神吴三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西洋殿内精湛的雕刻工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的藻井及“西洋祖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七.车根水尾桥,位于百山祖镇车根村,桥长约19.4米,宽约4.5米,净跨约15.6米,矢高约1.2米,共设廊屋7间,中心间供奉观音菩萨。车根水尾桥乍一看外表上较为陈旧,但实际上是2012年时才由百山祖镇车根村毛氏宗族集资建设,是一座刚满十二岁的年轻廊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车根水尾桥全景,不知为什么桥中间加了一处石砌桥墩,显得不太协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透过挡雨板上的苹果状通风窗向外看到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济村位于庆元县松源镇,距县城2.5公里,这个历史上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陆续涌现出26名进士,此即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屡次提到的“进士村”。大济村至今还遗存有金街、古地道、卢福神庙、吴氏宗祠、木拱廊桥、明清民居建筑等诸多古迹文物,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纪念扁鹊的卢福神庙,兴建于元朝初年,迄今已近700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庙会热闹非凡。这座古庙,几百年来,求医仰圣者络绎不绝,车水马龙,香火十分旺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代民居聿新堂正堂,枋间悬挂一块白书隶字“别驾第”古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济村古巷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济村吴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八.双门桥,位于松源镇大济村,始建于宋代,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是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桥之一。1992年在洪水中倒塌,同年12月11日按原貌重建。桥长11.15米,净跨10.2米,矢高5.2米,而阔4.35米,有廊屋5间,为单跨式木拱廊桥。该桥原名临清桥,宋代该村有吴穀兄弟联登进士,设及第牌坊竖两门于桥侧,改名双门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大济村双门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双门桥是村民寄托信仰的重要载体,社坛、神龛均设在桥中央。祭拜时,人们要点上蜡烛、清香,摆上各种供品,虔诚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平安。桥上的祭祀场景千百年延续下来,成为庆元人的重要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九.甫田桥,位于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水尾。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继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修,民国二十六年重建,现桥中心间脊檩上有“中华民国廿六年丁丑岁大济大理祠吴贞明子孙重新建造”墨书题记。桥系单跨木拱廊桥,东西走向,拱跨9.5米,拱高4.2米。拱架由两层苗木系统组成,下层拱架三节苗并列9组,上层拱架五层苗并列8组,三节苗牛头之间按插剪刀苗,纵平梁并列9组形成联通两岸的水平支撑,上横铺桥面板,其上铺沙土,再砌筑桥面卵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图为古老的甫田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咏归桥,位于庆元县城,横跨在竹坑溪与松源溪交汇口上,东西走向。这座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后于1924年由群众捐资重建。系单跨式木拱廊桥,桥身全长38.75米,有廊屋8间,面阔三开间5.5米。桥身外壁鳞叠三层风雨板,屋面则是由方椽、望板、小青瓦合铺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横跨在竹坑溪上的咏归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桥身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五架梁上墨绘有花鸟、山水字画等图案,中心间脊檩上还有“中华民国拾叁年岁逢甲子冬月鼎新重建”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侧面拍摄的咏归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咏归桥的桥东端设有“补天阁”,游客可以通过曲梯登上二层阁楼,上下层分别饰有天花,阁楼重檐之间四周设木板壁,并在对应面开启圆方形窗以作透光和眺望风景之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一.袅桥,位于松源镇西门村外星光路旁,横跨竹坑溪,东西走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旧时,因此地云雾缭绕,桥上祭祀香火在青山绿水中袅袅升起,故取名袅桥。系单跨式木拱廊桥,净跨14.5米,拱高4.1米,廊屋长28.6米,面阔3.6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老的袅桥静卧在溪流之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袅桥有廊屋11间,拱架桥面部分铺设木板,地面引桥卵石铺墁。次间檐柱设木板封钉栏杆。廊屋东端建桥亭,重檐攒尖顶,施鹅颈椽卷棚八角藻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二.安溪桥,位于安南乡安溪村,东西走向,多跨式石墩木拱廊桥,全长41.5米,净跨32米,拱高11.15米,面阔5米,有廊屋15间。清嘉庆四年(1800年)重建,2001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安溪桥的风采,清澈湍急的溪水从桥下流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三.文昌桥,位于安南乡吾际下村,单跨式石拱廊桥。这是我在庆元拍摄的最后一座廊桥,也是唯一没有查到该桥资料的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架在山涧溪流之上的文昌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廊屋顶部木檩及横梁上墨书许多捐款人的姓名和数额,其中还有“庆元县县委书记×××官升高照”的字样,可见县里的领导对修桥还是比较重视的,可是这种表达方式似乎有些不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心间的神龛上供奉着真武大圣和文昌帝君,可能文昌桥的名字与此有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吾际下村,又名五漈下村,因村内有五大瀑布而得名,该村位于浙闽边界,环境优美,群山环绕,绿树掩映。该村内古桥、古祠堂、古民居、古道、保存尚好,有清代的古建筑多幢。图为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姚氏宗祠,整体端庄大气、绘画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庆元现存廊桥100多座,马不停蹄地用了两天时间拍摄了其中主要的23座,我想用这些素材来介绍庆元廊桥已经足够,对那些路途遥远和道路艰险的就放弃了。图为笔者在白云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月山村如龙桥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晒一张我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给我的“后勤部长”也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廊桥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用“桥馆合一”的建筑理念,造型飞檐翘角、雄浑大气,色调凝练沉稳、古朴庄重,似一座伫立青山碧水间的单孔木拱廊桥。挡雨板、通风窗、藻井等廊桥元素的运用,与古典建筑的整体风格协调统一,既注重功能布局,又兼顾庆元廊桥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馆内基本陈列以“人间彩虹,梦幻廊桥”为主题,分为序厅、“历史篇——梦回廊桥”、“技艺篇——巧夺天工”、“自然篇——人间彩虹”、“人文篇——情有独钟”、“保护篇——牵手廊桥”和结语七个部分,通过多媒体投影、触摸查询互动、大屏幕投影成像、三维动画、3D投影无缝拼接等高科技手段,借助诸多形制各异的廊桥模型,将实物资料与现代陈列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升了展陈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展示的木拱廊桥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展示的木拱廊桥构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现当年建造木拱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现当年建造廊屋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庆元,一个深藏在浙江西南部的小城,虽远离都市的喧嚣,却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源于那些横跨在溪流之上的古老廊桥。它们像时间的印记,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一种特殊建筑构造的形成,多起于实际的需求,廊桥也不例外。廊桥的“桥”是为通过,而“廊”则是为放慢脚步。南方桥梁多用木材构建,而木材的最大弱点就是容易腐朽。在南方干湿交替非常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木桥,尤其是木梁廊桥而言,其重叠而成的桥身尽管解决了跨度问题,但因构造原因,桥身有众多的水平缝隙,一旦雨水进入,便极容易腐朽。</p><p class="ql-block"> 廊屋是用瓦覆盖,出檐深远,出挑于桥身以外。雨水顺屋檐滴水而下,落入河中,桥梁构件免于浸湿。而多雨地区廊身的鱼鳞板则可以在为廊内空间挡风的同时将这些缝隙彻底覆盖,这样在长时间日晒雨淋之后,便只需更换木板来解决构造问题。</p><p class="ql-block"> 廊桥多建在交通要道或村落附近,廊的修建也为过客及村民提供了一处绝佳的歇脚之处。过客及村民若路途中遇雨,也可以在廊屋内避雨,等到雨过天晴再继续赶路。村民们在雨天也可以聚集于桥下,休息、聊天、赏景。廊桥也成为村民们的一处公共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廊桥还被视为风水坐标和信仰建筑,这种信仰情结使得庆元人民对廊桥倍加珍惜和呵护,也使得这些廊桥能够流传至今。人们将祭坛和神龛修建在廊桥之中,而不再单独修建庙宇,解决了山区用地紧张的问题。村民们到廊桥上纳凉、休憩的同时,可以祭拜、许愿,与神明共享廊桥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庆元廊桥是这座小城的瑰宝,是时间的印记,也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见证了庆元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庆元廊桥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们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今,庆元廊桥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些廊桥不仅是庆元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探访庆元廊桥,不仅可以欣赏到桥梁建筑的美学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庆元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底蕴。</p> 2024年北京时间12月5日,我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r>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评审《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中国首批转名录项目之一,标志着这项技艺已从“濒危”走向“复兴”,这不仅是国际社会对该遗产项目的高度关注,更是对项目保护传承成效的高度认可,体现中国政府高质量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范围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p class="ql-block">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笔者参观了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认真阅读记录每座廊桥的文字说明,还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政府网站、网友博文、景点简介等,有的就干脆引用百度搜索和360搜索的内容,实在写不出来的就求助AI,在此对这些资料和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本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网友予以批评指正。本人发表此文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若有信息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人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宋宜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4年4月于山东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