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标大哥

蓬门书声

<p class="ql-block">宗标大哥是我嫡亲大叔的长子。父辈们有亲兄弟4人。到了我们这一辈,有堂兄弟9人,宗标大哥排行第一,我那1934年出生的亲大哥排行第二。如若堂兄弟堂姐妹合计,则有15人,宗标大哥排行第二。</p><p class="ql-block">今年3月26日,宗标大哥在上海家中不幸辞世了。不过,他年事巳高,走的很安祥。</p><p class="ql-block">宗标大哥少小离家,生活足迹主要在远离老家的上海。老家亲人中,我算同他联系较多的一个。因此,我有责任简略写下我所知道的宗标大哥,以期为子侄们了解、铭记和学习他们的这位长辈,提供些许帮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期的宗标大哥,境况和村</p><p class="ql-block">里的同龄人大体是相同的。有点不一样的是,他的父亲是方圆十里有名的木匠师傅,家境稍好一些,能供他读完小学。辍学务农后,宗标大哥又喜好到处借书来读,因此他的学问见识,是要比村里的同龄人高出不少的。</p><p class="ql-block">1950年年底,宗标大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驻地大概在临安横溪的显岭脚,也就是后来112医院那个地方。因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当时部队中他是属于“文化人”的。所以入伍不久,他就担任了“文化教员”,帮助战友们“扫除文盲”,教他们读书识字。</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国家为了培养建没人才,动员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层干部、复退军人等报考大学。宗标大哥也是被动员报考人员之一。后经考试合格,录取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主修钢琴,也学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宗标大哥比我大15岁。我有记忆的他,巳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了。那年他放寒假回家,在村里戏台上为乡亲们拉小提琴的风采,现在还能记得起来。拉的曲子应该是《白毛女》中的“北风吹”。琴声绕梁,那真的是叫好听!</p>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宗标大哥被分配到上海市闸北区第六中学教书。教了好多年,既教音乐,也教语文。我和宗标大哥有过多次“亲密接触”:一次是1964年8月底,他返沪上班时,顺道送我到萧山湘湖师范报到。一次是1966年9月,大串联到上海,他陪我们逛南京路。还有1971年至1975年3月,我在上海当兵,许多次上他家叨扰。那时候宗标大哥的身份都是闸北六中的老师。我退伍回老家后,为生计忙得脚不沾地。与宗标大哥也有书信和电话往来,但聊的都是家务事,很少聊工作。我很晚才知道,他后来调到区教育学院去了,给师范生教钢琴,还评上了副教授职称。他在那里一直干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退休头10年,宗标大哥遍访了青少年时代的玩伴、好友。游览了国内外许多地方。还给不少热爱钢琴的上海小朋友提供了热心辅导。那些年,他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稀之年以后,宗标大哥专注于著书立说,前后写作出版了《山里人家》、《农桑记事》、《农家夜谭》、《村童乐园》、《远足留痕》、《玉泉怀古》等图书,并被杭州图书館收藏和展览推广。</p> <p class="ql-block">驾鹤西归白云外,芲穹之间有回声。宗标大哥是一位有信仰有追求有温度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兄长。我们永远怀念他。(2024年4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