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天之涯海之角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的赶集,每逢国历1、4、7才上街赶集一次,最大的快乐就是大人给零花钱可以买5分钱一堆的胡豆或者花生,或者一角钱一串鸭儿粑作为零食。有时大人让上街买油盐柴米,剩下的余钱作为零花钱时,那是无比的欢愉。</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游戏,就是扇纸烟盒,用大人抽烟留下的烟盒或者金箔纸折成三尖角放地上用力猛扇来比输赢。或者“打江山”,一群小孩分两队,一队占据一个小山包,从一个山头奔向另一个山头,直到把对方的人撵跑为胜利。或者几个人“斗鸡”,盘起一只脚,用膝盖猛撞对方,直到对方认输为止。女孩子一般就是玩跳绳与踢毽子,或者用毛线纵横交错地翻“花铺盖”。大人们一般比力气大,通过扳手腕或者扭扁担比输赢。</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文化生活,就是看小人书或者听收音机。看小人书需要到赶集的那天才可以,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三国演义》。不过摊主对我这种只看不买的主是不太欢迎的。收音机可以播放好听的音乐和曲艺。我比较喜欢听刘兰芳讲的《大西唐演艺》和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这两位艺术家能够模仿各种声音,如鸟鸣马嘶,两军对垒的场面等等,可谓形神兼备,往往让我听得入神。</p><p class="ql-block">最喜悦激动的就是看坝坝电影和录像,以及每周六看电视节目。有钱人家有红白喜事,会联系放场电影或者录像,几十里的人都会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不论刮风下雨,都有许多人观看,那场面可谓人山人海。那时一个村的电视都少得可怜,因为农村没有安电,晚上基本都是点煤油灯或者蜡烛照明。看一回电视需要交一角钱一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周六看《西游记》、每周放一集。等得在大人怀抱里美美的睡觉。正式开演了,大人一个劲把自己摇醒,才睁开眼看唐僧师徒如何克服81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后来还有《霍元甲》、《陈真》、《霍东觉》、《再向虎山行》等电视剧。</p><p class="ql-block">那时通讯也不发达,打接电话需要到街上邮电所,打电话按分钟计费,接电话一元一次,谁家有电话来了,山上的大喇叭就会响起来“张三、李四、王麻子,你家来电话了”,在家的家人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匆匆忙忙赶到街上接听电话了。要是有什么急事,则需要到邮电所发电报。谁家有什么事,如以上方法都不方便通知,则只有通过熟人口头带信了。</p><p class="ql-block">读高中后,开始乘客车上学,那时的客车用天然气燃烧作为动力,车顶上放着一个大大的气包,充满气体时鼓包包的,随着气体减少,气包在逐渐变小,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甩来甩去。车辆到达苗儿沱,如果运气好,可以坐趸船过河,如果错过机会,只有赶过河船了。车到码头上,立马围拢几个卖零食的生意人,“花生、盐蛋、香烟”是苗儿沱岸边的特色招呼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