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伟人使命——油画《使命》欣赏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h3>在玺朗艺术看到大型油画《使命》在南开中学隆重揭幕的消息,抑制不住激动心绪,做成美篇,分享朋友——</h3> <h3>2019年10月17日,大型油画——《使命》终于亮相!在南开中学的翔宇楼大厅里举办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巨幅油画由南开中学校友温家宝先生题词《使命》,由中国著名油画家张胜先生主创绘制。当日正值天津南开中学、天津南开学校建校115周年纪念日之际,以此铭记一代代南开人在115年发展历程中的115位代表性人物,展现了南开人秉承“公能”校训,牢记育才强国、振兴中华之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h3> <h3>油画中的115位人物,包括南开中学的创办人、办学人、知名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以及对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贤达人士等。其中展现的人物代表有,被称为“南开校父”的严修、创办人张伯苓、徐世昌、王益孙等;领导人周恩来、温家宝、邹家华等;院士陶孟和、范文澜、梅贻琦、吴大猷、袁家骝、杨石先、朱光亚、周光召等五十余人;文学艺术家老舍、曹禺、刘奎龄、吴玉如等;.喻传鉴、张蓬春、杨石先、王大中等教育家,烈士彭雪枫、马骏…等等,他们都是各时代肩负南开使命的杰出代表。</h3> <h3>大型油画《使命》艰苦的创作过程</h3><h3>油画创作在历时两年的日日夜夜里,几易其稿,倾注了众多层面、师生和校友、画家张胜先生和制作团队的心血。</h3><h3>油画的绘画主创张胜先生,虽已70时高龄,但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巨作,从手绘草图到油画放大稿都亲自动手完成。整体作品长8米、高2.4米,绘画风格力求写实,还原人物真实的历史形像。</h3> <p class="ql-block">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p><p class="ql-block">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领略大型油画《使命》中部分伟人精英人物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严修</p><p class="ql-block">严修</p><p class="ql-block">严修(1860-1929),爱国教育家,南</p><p class="ql-block">开学校创办人,被尊为“南开校父”。</p><p class="ql-block">字梦扶,号范孙,晚年别号促属生,祖</p><p class="ql-block">籍浙江慈溪。晚清壬午科举人,癸未科进</p><p class="ql-block">士。曾任清廷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职。1898年开办家馆,聘请张伯苓任教,并提出“于津城办民立中学一处,以作中学之模范”。1904年10月,严馆与王</p><p class="ql-block">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严修任校董。后</p><p class="ql-block">改名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堂,1912年后称</p><p class="ql-block">南开学校。严修为学校制定董事会制的管理</p><p class="ql-block">制度,并先后捐献土地、现金、财物、图书</p><p class="ql-block">等折合现金百万元,倾其家业办教育。他手书的《容止格言》成为南开学生观照自身精神面貌的标志,他鼓励南开师生编演新剧,</p><p class="ql-block">支持学生组织社团,创办刊物,主张因材施</p><p class="ql-block">教,鼓励优秀学生。在严修的策划下,南开</p><p class="ql-block">学校1919年组建大学部,1923年组建女中</p><p class="ql-block">部,1928年组建小学部,形成完整的南开</p><p class="ql-block">教育体系。严修病逝后,为纪念这位校父,</p><p class="ql-block">南开校友筹款在南开中学校园内建造“范孙</p><p class="ql-block">楼”,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严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张伯苓</p><p class="ql-block">张伯苓</p><p class="ql-block">张伯苓(1876-1951),爱国教育家,南开学校创办人,西方戏剧、奥运会在中国的最早倡导者。</p><p class="ql-block">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字行,祖籍山</p><p class="ql-block">东。1894年完成北洋水师学习,1898年应</p><p class="ql-block">聘严氏家馆,开始新型教育实验。南开中学</p><p class="ql-block">创办后,张伯苓在严修的支持下,努力把南</p><p class="ql-block">开办成最好的中学。他提出办学的目的是造</p><p class="ql-block">就“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的人才。</p><p class="ql-block">他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为南开制定严格</p><p class="ql-block">的校规,形成良好校风。他坚持选聘最优秀</p><p class="ql-block">的教师,配备最好的教学设施。张伯苓对体</p><p class="ql-block">育高度重视,主持制定一系列体育课程教学</p><p class="ql-block">和考试的规章制度。他还是我国近现代体育</p><p class="ql-block">事业的先驱者,最早提出中国要派代表团参</p><p class="ql-block">加奥运会。他积极倡导话剧演出,使南开中</p><p class="ql-block">学成为北方话剧中心。1934年,张伯苓为</p><p class="ql-block">南开学校制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1935年,张伯苓决定在重庆建立分校,1937年7月率部分师生迁入该校,仍任校长。张伯苓病逝后,周恩来亲赴天津吊唁</p><p class="ql-block">并送花圈,花圈挽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p><p class="ql-block">学生周恩来敬挽”</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张伯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徐世昌</p><p class="ql-block">徐世昌</p><p class="ql-block">徐世昌(1885-1939),曾被选为民国大总统,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天津人,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曾任军机大</p><p class="ql-block">臣。1916,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p><p class="ql-block">为国务卿。1918年10月,被国会选为民国</p><p class="ql-block">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p><p class="ql-block">会议。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以书</p><p class="ql-block">画自娱。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1906年,南开中学前身私立中学堂的新校舍开工建设,徐世昌捐银1000两。</p><p class="ql-block">1908年初,严修致函徐世昌,请其为南开中</p><p class="ql-block">学堂捐款。徐世昌答应自本年起,每月捐银200两。自此,徐世昌成为南开中学堂的常年经费捐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徐世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张彭春</p><p class="ql-block">张彭春</p><p class="ql-block">张彭春(1892-1957),教育家、外交</p><p class="ql-block">家、戏剧家,曾任联合国安理会中国代表团</p><p class="ql-block">成员。</p><p class="ql-block">字仲述,张伯苓胞弟。1904年至1908年</p><p class="ql-block">就读南开中学,是首届毕业生之一。1910年赴美深造,先后获得克拉克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回到南开中学任教。他</p><p class="ql-block">担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引入欧美话剧演出</p><p class="ql-block">体制,与南开师生一起创作话剧剧本,并翻</p><p class="ql-block">译改编外国名剧剧本。1919年,任南开大学</p><p class="ql-block">筹备课主任,主持制订出版《南开大学计划</p><p class="ql-block">书》。1923年至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p><p class="ql-block">教务长,后再回南开中学任教,兼南开大学</p><p class="ql-block">教授,协助张伯苓发展南开教育事业。1940</p><p class="ql-block">年起,先后被国民政府派遣出任驻土耳其、</p><p class="ql-block">智利全权公使等职。抗战胜利后,代表张伯苓接收南开中学校产,筹备复校工作。张彭春在1946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被任命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中国首席代表。</p><p class="ql-block">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直接参</p><p class="ql-block">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张彭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金邦正</p><p class="ql-block">金邦正</p><p class="ql-block">金邦正(1886-1946),曾任清华学校</p><p class="ql-block">校长。</p><p class="ql-block">字仲藩,安徽黟县人。少时就读于张伯</p><p class="ql-block">苓执教的天津严氏家馆、私立中学堂及北京</p><p class="ql-block">税务学堂,是南开中学首届毕业生。1909年</p><p class="ql-block">秋考取公费留美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李海大学攻读森林学。1914年毕业,获林学硕士和理学学士。在此期间,发起组织“科</p><p class="ql-block">学社”,出版《科学》杂志,向国内介绍留</p><p class="ql-block">学生情况和西方科学知识。1915年回国后,</p><p class="ql-block">任安徽省立农业学校校长、农业实验场场长、森林局局长。1917年任北京国立农业学校校长,1920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不</p><p class="ql-block">久任清华学校校长。1922年率华北农民赴法</p><p class="ql-block">国、比利时学习玻璃制造技术,继而创办秦</p><p class="ql-block">皇岛耀华平板玻璃厂,后任北平上海商业储</p><p class="ql-block">蓄银行经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金邦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舒庆春</p><p class="ql-block">舒庆春</p><p class="ql-block">舒庆春(1899-1966),南开中学国文</p><p class="ql-block">教师,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p><p class="ql-block">笔名老舍,字舍予,北京人,满族。</p><p class="ql-block">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2年9月,</p><p class="ql-block">应聘天津南开中学,担任语文课教学,兼任</p><p class="ql-block">二年7班导师,并且和范文澜一同被校务会</p><p class="ql-block">聘请为出版部委员,参与出版校刊及教材等</p><p class="ql-block">工作。学生社团“汉文演说会”邀请他担任</p><p class="ql-block">该会的导师和评判员。授课之余创作了第一</p><p class="ql-block">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以“舒舍予”的笔</p><p class="ql-block">名发表在1923年《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p><p class="ql-block">上。1946年6月9日,侨居美国的南开校友</p><p class="ql-block">和各界朋友为张伯苓祝贺七十大寿,席间旅</p><p class="ql-block">美讲学的老舍和曹禺朗诵祝寿诗。老舍代表</p><p class="ql-block">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p><p class="ql-block">馆》等,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p><p class="ql-block">家”称号的作家。</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舒庆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梅贻琦</p><p class="ql-block">梅贻琦</p><p class="ql-block">梅贻琦(1889-1962),大教育家,</p><p class="ql-block">“中研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字月涵,出生于天津。年幼时,在严修</p><p class="ql-block">家馆读私塾。1904年考入南开中学,1908</p><p class="ql-block">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被保送直隶高</p><p class="ql-block">等学堂。1909年清华首批留美公费生招考,</p><p class="ql-block">梅贻琦考取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工程专</p><p class="ql-block">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归国后受聘到清华任</p><p class="ql-block">教。192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p><p class="ql-block">学位,1926年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31</p><p class="ql-block">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战爆发后,清华、北</p><p class="ql-block">大、南开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日常工作。1946年5月,清华复归北平,梅贻</p><p class="ql-block">琦继续担任校长,直至1948年12月。在他担</p><p class="ql-block">任清华校长的十七年里,使清华大学取得长</p><p class="ql-block">足发展,在学术上确立了国内名牌大学的地</p><p class="ql-block">位。1955年,梅贻琦筹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p><p class="ql-block">并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梅贻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钱思亮</p><p class="ql-block">钱思亮</p><p class="ql-block">钱思亮(1907-1983),有机化学专家,“中研院”院长,曾任台湾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河南新野县人,1920年考入南开中学,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1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理学硕士,1934年获哲学博士,同年8月回国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抗战爆发后,赴任西南联大化学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任经济部化学工业处处长。1946年北京大学复课后仍任该校化学系教授,后任化学系主任。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1951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在台大校长任内,完成了台湾的大学联合招生制度,为台湾高教选才打下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196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并兼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1971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同年11月任台湾“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钱思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杨石先</p><p class="ql-block">杨石先</p><p class="ql-block">杨石先(1897-1985),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化学学会会长。名绍曾,字石先,后以字行,蒙古族,祖籍安徽怀宁,生于杭州。1910年报考南开中学被录取。1918年赴美国留学,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到南开中学任教,兼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后任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1929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并当选美国科学学会会员。1938年赴西南联大,担任西南联大教务长。1948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并代理校务委员会主任。1957年起任南开大学校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组组长及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当选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杨石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在国内最先提出进行有机农药的化学研究及开发生产,毛泽东曾亲临视察给予很高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杨石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家骝</p><p class="ql-block">袁家骝(1912-2003),物理学家,“中研院”院士。河南项城县(今项城市)人,其父为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1925年随母迁居天津,进入南开中学。1928年考入工商大学,后又转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34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194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物理研究员。后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等处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1959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在瑞士欧洲核能研究组织等</p><p class="ql-block">处任客座教授或顾问,1983年任台湾“行政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是最早将电子学运用于高能粒子探测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曾多次和夫人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回国访问讲学,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p><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袁家骝</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袁家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黄家驷</p><p class="ql-block">黄家驷</p><p class="ql-block">黄家驷(1906-1984),胸心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江西玉山县人。13岁时到省城求学,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33年获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1935年赴上海国立医学院任教。1941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修胸腔外</p><p class="ql-block">科,成为美国胸腔外科学会创始委员、美国亚历山大胸腔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1945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主持组建中国第一所胸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任院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担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外科学会会长、中华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苏联和印度医学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黄家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吴玉如</p><p class="ql-block">吴玉如</p><p class="ql-block">吴玉如(1898-1982),著名学者、书法家。</p><p class="ql-block">字家碌,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迁叟,祖籍安徽泾县,生于南京。1913年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1921年起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等。周恩来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两次到他家居住。后任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抗战胜利后,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院校任教。1951年后从事书法及古籍注释,并曾参与撰写《辞源》《辞海》条目。1972年,经章士钊联系奔走,周恩来批示将其安排在天津市图书馆工作。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吴玉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陶孟和</p><p class="ql-block">陶孟和</p><p class="ql-block">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家,“中研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原名履恭,字孟和,后以字行,祖籍浙江绍兴。1906年毕业于南开学校师范班,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后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1913年归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1914至1927年在北京大学历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新文化运动中,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1926年参与筹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并任负责人。1935年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评议员。抗战期间,以无党派人士资格出任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委员会主任,并任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陶孟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邹家华</p><p class="ql-block">邹家华</p><p class="ql-block">邹家华(1926-),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p><p class="ql-block">上海市人,祖籍江西余江县。曾就读重庆南开中学。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p><p class="ql-block">曾担任沈阳第二机床厂副主任工程师、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代厂长、厂长。1964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73年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p><p class="ql-block">1986年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任国务委员兼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1年在全国人大第七届四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选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邹家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周恩来</p><p class="ql-block">周恩来</p><p class="ql-block">周恩来(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新中国首任总理。</p><p class="ql-block">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p><p class="ql-block">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1913年8月19日</p><p class="ql-block">入学天津南开中学,1917年6月26日结束南</p><p class="ql-block">开中学的学业,毕业之际,亲笔写下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远大革命抱负。周恩来从1927年起就是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p><p class="ql-block">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p><p class="ql-block">了大量心血,作出奠基性贡献。</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周恩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朱光亚</p><p class="ql-block">朱光亚</p><p class="ql-block">朱光亚(1924-2011),原子核物理专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湖北武汉人,生于湖北宜昌。重庆南开中学1941届毕业生。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p><p class="ql-block">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曾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p><p class="ql-block">曾当选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朱光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曹禺</p><p class="ql-block">曹禺</p><p class="ql-block">曹禺(1910-1996),戏剧大师,戏剧教育家,曾任北京人艺院长。</p><p class="ql-block">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南开学校新剧团,开始接触并演出话剧。1927年在《压迫》中扮演女房客,初显他的表演才能。1925年,曹禺参加南开中学文学会,任总务股委员、会议主席。在学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歌、杂文和小说,并任《南中周刊》编辑、《南开双周》戏剧编辑、《南开大学周刊》特约撰稿员、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部文艺组编辑等。在南开中学时期,曹禺就开始积累生活素材,构思经典剧作《雷雨》。1930年转学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其间完成《雷雨》的创作。此后相继创作《日出》《原野》《北京人》《家》及电影《艳阳天》等。新中国成立后,曹禺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曹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彭雪枫</p><p class="ql-block">彭雪枫</p><p class="ql-block">彭雪枫(1907-1944),军事家,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p><p class="ql-block">在校名彭修道,河南镇平人。1921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指挥员,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住。1938年到鲁、豫、皖、苏等地创建抗日根据地。1939年率部建立以永城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率领新四军第六支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1938年至1944年,率领新四军第四师参加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8万余人。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亲率3个团攻打八里庄,在前沿指挥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彭雪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温家宝</p><p class="ql-block">温家宝</p><p class="ql-block">温家宝(1942-),2003年至201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p><p class="ql-block">天津市人。1954年至1960年就读天津南开中学。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地质矿产部副部长,中央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温家宝始终感恩母校的教育,关心天津南开中学的发展,2014年10月14日,他在南开中学公能讲坛作主题报告《我在南开中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温家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程津培</p><p class="ql-block">程津培</p><p class="ql-block">程津培(1948-),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曾任科技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江苏灌云人,生于天津。1967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中毕业。1975年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1981年获南开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美国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p><p class="ql-block">究。1988年回国任教南开大学,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1995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致公党第十二届中央副主席。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担任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主任。曾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研院所联谊会理事长,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程津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龙以明</p><p class="ql-block">龙以明</p><p class="ql-block">龙以明(1948-),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生于重庆。天津南开中学1967届毕业生,1973年天津师范学院毕业,1981年在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天津市数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长期从事哈密尔顿动力系统以及辛几何有关问题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曾获2004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p><p class="ql-block">中国数学会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天津市特等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当选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九大代表。</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龙以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徐世昌</p><p class="ql-block">徐世昌</p><p class="ql-block">徐世昌(1885-1939),曾被选为民国大总统,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天津人,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曾任军机大臣。1916,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1918年10月,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以书画自娱。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1906年,南开中学前身私立中学堂的新校舍开工建设,徐世昌捐银1000两。</p><p class="ql-block">1908年初,严修致函徐世昌,请其为南开中学堂捐款。徐世昌答应自本年起,每月捐银200两。自此,徐世昌成为南开中学堂的常年经费捐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徐世昌</p> <p class="ql-block">油画中的赵启正</p><p class="ql-block">赵启正</p><p class="ql-block">赵启正(1940-),曾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被誉为“浦东赵”。</p><p class="ql-block">河北遵化人,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p><p class="ql-block">天津南开中学,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p><p class="ql-block">术大学核物理专业。曾在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和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1984年起,历任中共上海市工业工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兼浦东新区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1998年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当选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新闻发言人。2006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2008年兼任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院长。</p><p class="ql-block">2009年被选为第三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航天部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影像中的赵启正</p><p class="ql-block"><br></p> <h3><b><font color="#010101">画面上这115位杰出人物在南开中学标志性元素的映衬下,穿越时空,济济一堂,展现了南开中学教育事业弦歌不辍、蓬勃发展的感人历程。这幅巨作将激励着后人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继续完成更光辉的《使命》。</font></b></h3> <p class="ql-block">(素材来自网络)</p>

南开

中学

油画

年任

影像

严修

南开大学

张伯苓

徐世昌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