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的嘉峪关

踏遍青山

嘉峪关地处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南枕祁连山脉的文殊山,北依连绵起伏的黑山,是河西走廊之咽喉,地势十分险要。它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长城上最大的关隘,素有中国长城奇观之美誉,河西走廊明珠之称谓。 据介绍,几百年前,大明王朝推倒元朝大厦的时候,对异族铁蹄的忌惮却没有消失。明开国大将冯胜来到祁连山和黑山脚下,独具慧眼,决定在这河西走廊的要冲之地,筑建用于防御的军事工程,并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为中国历史上最雄伟的关隘--嘉峪关奠基。自奠基始起,经过168年的筑建修整,最终在那位痴迷于炼丹修道、不临朝政的荒唐皇帝嘉靖手里完工。<br>  嘉峪关始建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它雄视西域,建筑雄伟,大气磅礴,横穿沙漠戈壁,雄霸一方,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 从景区大门穿过外城墙,高大雄伟的关城城楼首先映入眼帘,在阳关下显得庄重神秘。“天下第一雄关”六个大字显示了它无可替代的傲气,仰望之,似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威严。<br>  嘉峪关设有外城、内城及城楼,外城广场有文昌阁、戏楼、关帝庙、土墩子等,是供军士们朝拜、休闲的场所。进入内城的门很厚实,全部呈圆拱形,木质门扇外包铁皮,内城有小广场、将军府、宫井等,供军士们操练、生活之需。整个建筑群呈“回”字形排列,建有东西两座瓮城。城楼上还有四个角楼,互为犄角,可以从高处监视敌人。 登上城楼,极目远眺,心中便有了一种天地悠悠、时光怆然的感慨,历史沧桑画卷仿佛浮现在眼前,并且不断地在舒展、在延伸。闭目静听,仿佛听到张骞班超的马嘶,王维岑参的吟诵,左公宗棠的车吱,林公则徐的慨叹…… 瓮城的檐牙雕琢了黄沙的棱角,踩着细软的沙地,循着往昔军士的守望足迹,在城楼上可以浏览关城的全貌。当我们走近西瓮城,在导游指点下看到的城门后檐上那一块孤零零的砖头,那是她们烂熟于心的介绍内容。其故事梗概是:明朝重修嘉峪关时,一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九九算法”,因此官府就命他计算嘉峪关关城的用砖总数,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了一块,都要砍他的头,还要扣掉所有工匠的工钱并罚三年劳役。经过精心计算,他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关城完工后,却剩一块砖。官吏于是便急着兑现惩罚,谁知易开占灵机一动说,“此砖为定城砖,乃神灵所置,若擅动,关城必将坍塌。”从此这块砖被放在了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谁也不敢挪动。 尽管我怀疑“最后一块砖”故事的真实性,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嘉峪关关城修建规划的合理和用料的精准,更说明昔日匠人的专业与智慧。<br>  走在关城的角角落落,看到硝烟留下的刻痕,依着略有些斑驳的古城墙,抚着岁月遗留的淡淡遗迹,那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那戍边城楼中每一个无眠的漫漫长夜,都好像近在眼前。 <div>  伫立城头,遥望那在瀚海阑干中腾挪蜿蜒、若隐若现的长城,那千年绵恒无言、风光如画的祁连雪峰,那万里戈壁黄沙映衬下的古老城楼,那凄凄切切,歌着乡思绵长的鸿雁,那一派壮美的塞北风光,自有一番无限感慨和心情激荡。<br>  站在关外,眺望深幽幽野茫茫的无垠戈壁滩,心中会升腾起一种萧瑟苍凉的感觉。或许当一抹斜晖映了孤城,透过嘉峪关那沙尘弥漫中的无尽剑光,站在流年断隙中的我们,方能寻到一丝最真实的过往,最苍凉的岁月吧……</div> 嘉峪关用苍黄雕琢了千年的容颜却总能在不经意间令人动容。那镌刻在骨血中的峥嵘与风标仍在艳阳下缠结、变幻,幻出祁连的净秀,更转延出关城的壮美与浓情。深深的壕沟、连绵的长城、方正的墩台、不熄的烽燧,深邃且威严。 祁连群山依然绵延,远方大漠依然苍茫,孤烟诗句依然流传,嘉峪关依然在历史风尘里巍然傲立,在岁月长河中深情守候。<br>  在时空的不断变换中,几千年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叮当驼铃、世事沧桑,都已经湮没在滚滚尘烟之中,唯有饱经沧桑的嘉峪关用它无声的语言,向人们悠悠地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引得一拨又一拨旅行者的深情注视、耐心倾听和静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