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灌县(现更名为都江堰市)古城素有“小成都”之美名。灌县古城沧桑满目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更带来了川西平原空前的繁华盛世,使灌县城更加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1994年1月4日,都江堰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东城门</p><p class="ql-block"> 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 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城楼为”省耕楼”。民国以来,由于冷兵器时代结束,火器时代的到来,城门和城墙逐渐丧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视,逐步被拆毁。目前城区仅有城西玉垒山上“宣威门”作为历史文物一直保留至今。东门于2010年重建。它是都江堰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区的分界处,也是古城区入口处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省耕楼”位于宣化门城楼上,典出古代帝王视察春耕。《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至清代,省耕则为在二月或三月,选定的吉利亥日,皇帝带头亲耕,完成“三推三返”的亲耕礼。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皇帝视察春耕,是一项国家典礼,以表达天子劝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仰天窝,位于灌县古城宣化门南侧,是内江第一道分流一一蒲阳河、柏条河、江安河、走马河的水利枢纽,全部都是二千多年前勤劳的川西人民挖筑而成的水利枢纽。</p> <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文旅特色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楼外楼 </p><p class="ql-block">位于清末劝业场,民国十五年(1926)更名商业场,建筑为中式木结构走马转角楼,连底四层,为民国时期灌县城内最高建筑,一至三层为绸缎铺,最高层为“怀远茶楼”,楼顶有防火用消防钟一口。楼外楼地处繁华地段,是老灌县最热闹之所。</p> <p class="ql-block">古城区内有条杨柳河,长约400米,因两岸植满柳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说起杨柳河都江堰建成之后,文翁治蜀,开办学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成为扩大都江堰灌溉效益第一人,杨柳河赖以引水的三泊洞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为了城市的安全,开辟了这条当初深丈二阔二丈的小河,引岷江水注入,成为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杨柳河水车</p> <p class="ql-block">大郎豆腐脑</p> <p class="ql-block">水利府遗址</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衙门 </p><p class="ql-block">“水利府”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座古代水利衙门遗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素汉时期,至清朝改名为成都水利署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其长官官阶同于或高于知县。</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大殿和遗址。“5·12”大地震后,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在原址西侧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灌口街道南桥社区地处灌县古城4A级景区核心区域,幅员面积0.86平方公里,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都江堰,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紧邻都江堰市区,素有“城中美景”之称。景区内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270多年历史。两干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干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至今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干万亩。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 </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除水利工程外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十殿、安澜索桥、松茂古道、秦堰楼、玉垒阁、清溪园等著名景观,有树龄逾百上干年的名木古树若干。</p> <p class="ql-block">六方塔诗碑</p><p class="ql-block">诗文集句:”我来自东,经之营之。慎尔优游。俾民不迷”。此塔为1929年离堆公园更名建园落成纪念所置,系国民军邓锡侯部江防军旅长龚渭清集《毛诗》句题刻,大意:龚自谓来自东方,主持了公园的修建,人们来此可悠闲自得的游玩,保持良好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清溪园是川西最大的盆景园。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盆景,浓缩了钟灵毓秀的都江古堰和青城山“幽、险、雄、秀”的艺术特色,再现了巴山蜀水的无尽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稀有的“紫薇花瓶”、"乌龙出岫”、“瓶兰古韵”、“映雪木樨”、“紫薇屏风”等明清古桩,以川派风格的“滚龙抱住”、“立马望荆州”等枝盘造型手法,把桩景的内涵展示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神龟池</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在2200多年前,由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能控制内江进水流量,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为"宝瓶口"。其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在民间,宝瓶又有保佑平安,吉祥进财之意。</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控制进水量,2、自动调节水位,3、防洪排沙,4、灌溉良田。</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拔728.25米。飞沙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花洲找道</p><p class="ql-block"> 花洲,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建,后毁。清彭洵《灌记初稿》:“宝瓶口外,浪花如雪,银山倒卷者为花洲。”1992年,恢复重建“花洲榭”,现更名“花洲栈道”。</p> <p class="ql-block">商木 ,1987年7月6日于本市蒲阳镇潭家堰电站修建时挖掘出土。 据测,与二王庙商山古木同为夏商时代,距今约3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清源亭”</p><p class="ql-block">朋友们找到了最佳拍照角度。</p> <p class="ql-block">飞龙铁鼎</p><p class="ql-block">明代铸,清咸丰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炉口宽0.74米,高1.60米,重约千斤。</p> <p class="ql-block">李冰石像 </p><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雕造。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两袖和衣襟上有隶书题记三行,中行为:“故蜀部李府君讳冰”; 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右袖为:“尹戈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1974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东汉李冰石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8月,石像加座竖于伏龙观前殿正中。1996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巴蜀神木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用桢楠制作的象棋</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镇尺</p> <p class="ql-block">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p> <p class="ql-block">丁宝桢像</p><p class="ql-block">丁宝桢,洋务运动重要人物,四川总督,先后治理黄河和都江堰,被称作古代水利专家,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历史人物。著名的都江堰南桥就是他签字批示,由县令陆葆德亲自监工修建。</p> <p class="ql-block">赵不憂,字仁仲,南宋绍兴十七年(1157年)任成都转运判官。当时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官吏为谋私利、偷工减料,导致都江堰水利工程坚固性极差。他在主持都江堰大修中,不仅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而且亲自深入工地参加施工,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修复。</p><p class="ql-block">后来,赵不憂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为崇国公,上任时,正遇四川大旱,随即拨贷官银救济灾民,因而深受蜀民爱戴。离任时,欢送的百姓从成都延伸到双流,有的百姓挡住去路,泪流满面,不让车马离去。</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都江堰的开堰之功在李冰,那么护堰之功,则在诸葛亮。诸葛亮在护堰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在他担任蜀汉丞相时,最早以国家的名义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典范性的工程管理制度:一是专设一位承担全部管理责任的“堰官”;二是在堰官之下,特别征调选拔了1200名护堰的壮丁;三是划分堰官和征丁两者的责任,明确规定为“护堰”。</p><p class="ql-block">为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配合,诸葛亮又对成都的西北方向、从都江堰引水进入城区的河渠系统、进行彻底地加固和重修,实现对都江堰的利用完全做到了兴利除弊。</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株古树为三国时刘璋部下张松所植,所以取名“张松银杏”。</p><p class="ql-block">“张松银杏”距今已有约1800年的历史,2021年被评选为“天府十大古银杏”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堰功道</p> <p class="ql-block">时隔几日再游都江堰,把上次没有走到的地方(除城隍庙、玉垒塔外)都补齐了,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2024.04.19日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