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川西行(33):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

西舟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距成都约130公里。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其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故世居在此的百姓族源,据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从中国大西北因战乱而迁徙于此的氐羌人。据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建于西汉年间的公元前111年,当时此地属广柔县,桃坪是县辖隘口和防御要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羌语“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丰,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中而过。它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位于川藏两地结合部的特殊性,让它从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关隘要塞的军事功能。羌族百姓利用高耸的碉楼观察四周敌情,利用羌寨的多层次、多空间,建立独有的防御体系,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脉络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连接建筑的巷道幽深,遍布无数暗道。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其中,最为狭窄的暗道仅1人可通过,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墙体之间设有很多古时用于防御射击的暗孔,悄无声息便可解决掉不明真相的入侵之敌。整座羌寨犹如一座巨大的迷宫,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寨子是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碉楼和碉房在第二层通过木结构连接起来,形成碉房合一的整体。巨大碉楼雄浑挺拔,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而得以牢固、安定。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内还有地下水网。之所以可以修建出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网,与这里丰富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息息相关。古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独一无二,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一旦有战事,还可以避免敌人断水和作为逃生的暗道。地下水网既可调节室内温度,净化空气,又可作为防火的消防工具,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空调”。</p> <p class="ql-block">羌寨是一个整体,由98栋石头房屋组成,拥有水、陆、空三通的立体网络,体现着古羌人超高的建筑智慧。令人称奇的是,与其他碉楼不同,羌寨的碉楼在背面有一根从底到顶用片石的天然棱角砌成的“梁”,当地人称“鱼脊背”。它的奥妙在于,使楼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纹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近70多年来,羌寨历经3次大地震,主体建筑却依然保存完好,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羌民摆卖的腊味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水果也多且新鲜</p>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因典型的羌族建筑、四通八达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完善的地下水网,以及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东方神秘古堡”。</p> <p class="ql-block">远山在呼唤,羌寨屹立久,奇迹就在山中……</p> <p class="ql-block">钟迺坚(西舟)拍摄制作。</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浏览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