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县衙

史永坤

<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仪门</p><p class="ql-block"> 通常关闭,新官上任,接待上宪,重大庆典之时打开。旁设角门,东称“人门”,西称“鬼门”。东西两侧的窑洞叫“赋役房”是征收赋税钱粮的场所,也是壮班的班房。</p> <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位于衙门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p> <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十年《山西通志》称:“平遥县治在城内西南宣化坊,元至正六年建,国朝洪武三年主簿孙在明重建。”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载,县治于明万历十九年、二十五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间,均有过大规模的增建改筑。</p> <p class="ql-block">亲民堂</p><p class="ql-block"> 县衙中的主体建筑,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堂</p><p class="ql-block"> 是知县审理重案、要案、命案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它坐北向南,东为赞政厅,西为銮驾厅。东西庑房为“六部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文东武西,是县衙中的主要职能机构。</p> <p class="ql-block">宅门</p><p class="ql-block"> 通往内宅的院门,看门人称“门子”,来县衙找知县办事者由门子通禀。有时还要贿赂门子求个方便。“走门子”一说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二堂</p><p class="ql-block"> 明代建筑,是知县日常办公及调解民事纠纷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东为“简房”礼房下设,设掌管知县的信件,名片,帖子;西为“招房”刑房下设,存放司法诉讼方面的各种文书档案。二堂东侧的“县丞房”是县衙中正八品官的办公场所;西侧的“主簿房”是县衙中正九品官的办公场所。东西厢房是“钱谷师爷房”和“邢名师爷房”,分别是县衙中“户房”和“邢房”正头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勤慎堂</p> <p class="ql-block">内宅</p><p class="ql-block"> 知县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正房为知县的卧室、客厅和书斋院内东西厢房为客厅,供上级官员或知县的同窗好友来访时住。平时只有知县一人在此居住,清代规定:知县不准携带家春。</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二年及光绪五年补修添建。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 、牌坊1座 、大堂5间 、宅门3间、二堂5间(明代匾额名" 忠爱堂")、内宅5间、大仙楼3间。仪门外之东西厢窑(房)各7间为赋役房。</p> <p class="ql-block">  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 。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  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 、土地祠 、寅宾馆 、侯祠、粮厅和花园 。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p> <p class="ql-block">大仙楼</p><p class="ql-block"> 元代建筑,楼上供奉保护官印的狐仙,为平遥县衙独有。楼下密洞为知县的餐厅,院内东房为厨房,西房是炊管人员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国槐</p><p class="ql-block">蝶形花科槐属</p><p class="ql-block">树龄600年</p> <p class="ql-block">观风听雨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