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与台湾——闽南文化溯源

孟孟走天涯

<p class="ql-block">与长泰结缘~~走漳州的首部曲</p><p class="ql-block"> 2012年十一假期之长泰行,是来到漳州后展开的第一个走村串巷的点,当时去了茄萣公园、朱一贵故居、石佛塔、有传说故事的大树公等。也得知长泰与台湾的关连,几年来因着前往调研、开会、蹭村,加上同事间有不少长泰人,对长泰的关注也愈来愈加深。</p><p class="ql-block"> 2024年,因着一次在长泰与一些台胞等相关朋友的分享会中,将几年来在长泰走过的足迹,结合部分资料梳理长泰与台湾闽南文化溯源主题,仍有不足,之后将陆续加入新素材。</p> <p class="ql-block">  2012年行经朱一贵故居;朱一贵为清康熙年间台湾农民起义首领。(长泰亭下村2012-10)</p><p class="ql-block"> 除了长泰外,在漳州市闽南驿站也依其故居形制仿造了一个他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在台南市中西区,有一座小南城隍庙。据民间传说,日据时期,朱一贵死后被玉皇上帝封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在该庙被祀为主神。</p><p class="ql-block"> 此外,位于高雄市内门区光兴里的鸭母寮兴安宫,据说朱一贵曾养鸭于鸭母寮。该庙供奉朱一贵神位,兴安宫在庙前水池中增置朱一贵赶鸭子的塑像。另外,位于高雄市林园区林园鸭母王庙,庙内主祀的鸭母王公据说即是朱一贵。</p><p class="ql-block"> 鸭母王朱一贵可说是内门最出名的人物,清朝时移居来台与五十二义士引发全台最轰动的反清复明战争,并登基为帝,后来因内哄,最终被清军擒杀。但朱一贵的英雄形象深植人心,因此内门区民替其修庙建祠,鸭母祠与兴安宫及一并规划。庙埕前可见一口井,是当时朱一贵饮用、养鸭的水井,据说用此井泡茶、烹煮鸭蛋风味特别甘甜、鲜嫩。</p> <p class="ql-block">台湾地区“小长泰” </p><p class="ql-block"> 在台湾岛内可以见到许多漳州的痕迹。除了芝山岩、圆山、台北林口乡东林有漳州寮、台南漳州里……,又如:长泰里、平和里、诏安里、东山里等以福建漳州城市命名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其中,不少地名“长泰”之长泰里、长泰街、长泰路,多因最早到该处开垦的以长泰县人居多而取名。如:台北市万华区长泰街、新北市三重区长泰里,三重区三重埔有长泰小段;新北市三峡礁溪里长泰街、贡寮长泰路;苗栗县有头份镇长泰街。新北市新店区宝斗厝,移用自长泰县陈巷镇戴干村宝斗厝社地名等等。</p> <p class="ql-block">高雄市茄萣区源自大陆地名之移植</p><p class="ql-block"> 茄萣:高雄市有茄萣区,因用闽南话命名,茄埕写成茄萣。早期有顶茄萣庄、下茄萣庄,是台湾薛姓最大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  根据《薛氏族谱》记载;薛氏开台始祖系福建长泰县山重村人,名为薛玉进(玉晋)。薛氏于康熙元年移民台湾安平,康熙四年病逝该地。翌年薛氏遗孀林氏携二子迁居今茄萣之地,渔耕为生,乃以薛氏在长泰山重的祖业田“茄埕”命名所居之地,以示永不忘祖业。至今长泰县山重村之“茄埕田”犹在,且有“顶茄埕”与“下茄埕”之分。</p> <p class="ql-block">茄萣公园、薛氏家庙“同名村心连心活动”(2022-7-4)</p> <p class="ql-block">  台南市历史馆年来所调查的明墓中,发见有数处均系薛姓,而最近至高雄县围仔内(在二层行溪西南)所搜集的明代墓碑中,亦以薛姓为多,因此知在三百年前大陆来台的先民中,薛姓人数占有相当的说数,从而对台南地方的薛姓,认为有加以调查研究的必要。遂由台南市文史协会理事庄松霖与对族谱有研究兴趣的陈仁德两人,于上周赴高雄县的茄萣,对该处最大的氏族薛姓,做一次采访。</p><p class="ql-block"> 茄萣系滨海一渔村,与台南的湾里毗邻,中隔二层行溪,距南市不远。 茄萣分下茄萣、顶茄萣,下茄萣的薛姓,聚落而居,共有三百余户,达二千人左右,顶茄萣薛姓系由下茄萣所分出,也有四十余户。据下茄萣现年七十余岁之薛老修(薛氏族中长辈)所口述,薛氏来台开基祖“三招薛玉进”,在郑成功渡海来台前七年(公元一六五四),即以履斯土,“三招薛玉进”,是一不平凡人物,据谓其系福建省长泰县山重的有名人物……(引自《台南地方的薛姓》一文)</p> <p class="ql-block">  2018年五一假期走村到长泰坂里乡坂新村,在当地长泰名山之一良岗山,感受到生态与文化在此碰撞。其中,良岗圣王庙,供奉圣王康义信、圣母严英。随着乡人渡海到台湾,良岗圣王信仰也传播到台湾等海外地区。</p> <p class="ql-block">  良岗王亦称良岗圣王、良岗尊王、梁岗圣王、梁岗王,信仰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良岗山。福建漳州长泰区、芗城区、华安县、龙海区、南靖县、台湾高雄市、台南市(台南白河西势尾,台南东山北势寮)、台中市、新北市、宜兰县有良岗王信仰。</p> <p class="ql-block">  “林恒成记给良岗圣王执照”:为业主林恒成记发给摆接庄佃户良岗圣王缴纳本年课租谷玖斗的执照(证明)。另有“业主林恒成记”印一枚。与一方骑缝章。很明显这个良岗圣王非人名为庙宇主神名称。(取材自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p> <p class="ql-block">台南白河西势尾良天宫碑记</p><p class="ql-block"> 本宫奉祀主神良岗尊王,合祀池府千岁、中坛三太子﹑三平祖师、虎爷等, 神威显赫、庇佑村民。 良天宫主神 良岗尊王,生于清朝雍正年间,本姓侯,名断芳。诞生于大陆福建省,年幼父母相继逝世。由兄长抚养长大。幼时看羊与苦读圣贤书,尤其医 理药学。终在雍正年间应考御医及第,经延揽担任雍正皇帝御史太医。其医术精 湛,屡受褒扬。雍正驾崩,乾隆即位,仍续随侍乾隆皇帝。在此期间,伴随乾隆 皇帝巡视江南时,途经福建省同安县良岗山,不幸遇匪被害。之后,经常显灵济 世救人。是以,当地居民雕塑圣像奉祀,凡祈安祷佑,无不灵验,神威远播京城。 乾隆皇帝闻讯,感动其爱将之功勋,乃赐封圣旨为良岗尊王。良岗尊王圣像及圣旨‧‧‧等,系先贤林世贤、林世安自福建省同安县良天宫奉 请随船保佑来台。定居台南县白河镇粪箕湖西势尾。尔后林世安迁移东山乡北势寮,圣旨牌及二王由林世安掷得圣杯,请往北势寮继续奉祀。而良岗尊王圣像、 虎爷及咸丰年代香炉,则续在西势尾绵延香火至今。 本宫至今已有壹百余年,初建于民国前五十四年。苏旺、李仑在粪箕湖八十 一番地,筑屋安奉,民国三十五年再由林换、李定募建半砖造之庙宇,目前宫殿 式构筑,则由林盈胜、李再成、曾清标等筹募,以及西势尾、瓦窑仔、匏仔园、 凹底,砖仔这五庄头信徒,及各地善士,共同出钱出力。终重建于现址,历时五 年,于陆拾陆年拾月竣工。 西势尾良天宫管理委员会主委张庆芳 撰记</p><p class="ql-block">(位于台南白河的良天宫,主祀良岗尊王/林育弘提供)</p> <p class="ql-block">(取自宫庙脸书社团)</p> <p class="ql-block">(彰化泰源宫分灵自长泰正顺庙。供图:郑阿忠/中菲人文之驿)</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0日下午,台湾彰化市泰源宫一行30人到漳州市长泰区南门岳正顺庙谒祖进香,虔诚祭拜孝行天下、德感两岸数万宗亲的圣侯公陈耸。(文昌武安公众号)</p><p class="ql-block"> 在长泰区武安镇南门,有一座元代古建筑——南岳正顺庙,又称孝子庙、圣侯庙,长久以来,它是百姓缅怀、祭奠长泰历史人物——元代孝子陈耸的地方,寄托着百姓弘扬孝道文化传统的愿望,也是联结海峡两岸乡亲情谊的一条重要纽带,昭示着两岸乡亲同根同源、同俗共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年间,有不少长泰人移居台湾,有一批定居于彰化桃源里。这些渡台的先民引去正顺庙香火,弘扬圣侯公的孝德,尊为地方保护神,众人在社里建起了一座小庙供奉。随着圣侯公的传播,百姓信仰倍增,香火更加旺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桃源里的百姓动议兴建供奉圣侯公的大庙宇。1979年,庙宇落成,他们把庙宇命名为泰源宫,1986年,又对泰源宫进行增建装饰。泰源宫撰有楹联:“泰开花县,神威坐镇出孝子;源溯茗山,功德巍峨拜圣侯。”联语中的“花县”即长泰古代雅称,“茗山”指长泰的山峰,联语表达了台湾乡亲对弘扬传统美德的寄望、对故土的眷念。泰源宫宫名中的“泰”字有表原垦先民大多来自福建省漳州府长泰县之意,另“源”字则有意表泰源宫位处桃源里之意,当然亦可解释为“源自长泰县”之意。</p><p class="ql-block"> 两百多年来,彰化桃源里的乡亲尊崇圣侯公的传统风俗世代沿袭。他们始终不忘祖居地,不忘圣侯公的祖庙正顺庙。从1989年起,居于桃源里的林、陈、王、曾、曹、蔡诸姓乡亲,先后多次组团回长泰访祖,祭奠圣侯公。每逢台胞访祖团抵达长泰时,都受到祖居地人们的热情接待。对长泰历史人物陈耸的纪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台湾省彰化县桃源里建泰源宫,奉祀孝子(圣侯)公,以祈保平安,弘扬孝道,庇护众生。宫取名泰源,寓意长泰与桃源的密切关系,同根同源,不忘根本,情深意长。泰源宫的楹联有:“泰开花县神威坐镇崇英烈,源溯茗山功德巍峨树圣侯”,联语表达了当地台胞对故土的眷念,对孝子陈耸的崇拜,及传承美德的希冀。从此,孝子陈耸的孝道美德衍播至闽南及台湾一带,习俗世代传承,对孝子陈耸的信仰在当地的影响日益扩大。</p><p class="ql-block"> 泰源宫及烧坑北极宫所赠的三块匾额,悬挂于南岳正顺庙内,分别题着“孝行天下”“灵感万里”“福泽群生”,表达了台湾乡亲对祖庙、对孝子陈耸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50多名台胞赴福建长泰威惠庙谒祖。古农农场东厝村威惠庙是长泰县境内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唯一一座庙宇。据高雄县湖内区陈氏族谱记载,300年前,其祖先从“福建省漳州府长泰县”迁移过去,并带去了开漳圣王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  谈长泰,亦不能不提及的漳州府科举史上唯一状元林震。长泰林震后人间接由南靖入台。由以下族谱对接可知:长泰与台湾省云林县林氏古谱及南靖船场梧宅林氏林谱关于林震家族先祖世系的记载。(取材自“美篇”何池:《探访状元故里记要》)</p> <p class="ql-block">“长泰碑记”碑 (取材自文资网)</p><p class="ql-block"> 提到长泰与台湾的关连不能不提到“长泰碑记”碑;该碑完成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放置于屏东市慈凤宫(阿猴街天后宫)中。此碑记录由大陆漳州府长泰县移垦屏东的移民因感念神灵护佑,乃倡捐置买田业,以租税充为慈凤宫祭祀与杂费。碑文中详立管理章程、分别条款,勒石约束,垂于后世。</p><p class="ql-block"> 此碑同时反映出清代阿猴街天后宫信徒的族群组成与信徒对于妈祖信仰的认同。从石碑中可以发现慈凤宫的信徒来自泉州府安溪县(清溪)、漳州府龙溪县、漳州府长泰县、泉州府晋江县等地。</p><p class="ql-block"> 古物尺寸(长、宽、高等)与材质 “长泰碑记”碑宽62.1公分、高108.2公分,材质为石材。 4.外观特征描述 石碑碑题刻有“长泰碑记”4字,碑文字体为金色,碑题及年代字体为红色。</p> <p class="ql-block">长泰三公爷庙(普济岩)(2018-6)</p> <p class="ql-block">  提到三公爷庙,又开启另一段民间历史。2015年11月下旬在一次广东海陵岛之行,考察了“宋末三杰”张太傅墓等遗存。</p><p class="ql-block"> 之后回台在新北市找着供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三杰的宫庙“三忠庙”;继而走了长泰三公庙(普济岩),以及在漳州市区又因缘际会地来到陆秀夫后代的家祠,虽然不是这部分断代史的研究者,但历史与实物的结合,对小姐姐来说,仍是有意思的活儿。</p> 长泰三公庙(普济岩)(2018-6)<br> 广东阳江海陵岛张太傅墓(2015-11) 漳州市陆氏家祠(2015-12) 新北市双溪三忠庙(2015-12) <p class="ql-block">  新北市三忠庙亦称三公庙、座落双溪里长安街,是新北市双溪区奉祀南宋末叶三位忠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神像的庙宇。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福建省长泰县江都乡人连元乔率众渡海来台,当时带有文天祥公神像一尊,翻山越岭到达双溪后,发现双溪一片荒野,尚未开垦,但山明水秀,因而定居于此,从事开疆垦殖,并建茅屋奉祀。迁台民众,虽非战乱避难,但反清复明之汉族精神犹炽,加以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心灵上难免有空寂之感,莫不将精神寄托于神明庇佑,以求平安顺适。</p><p class="ql-block"> 因此,膜拜文天祥公神像者日益增多。连元乔自大陆率众来台,于是众议再塑陆秀夫、张世杰神像,与文天祥合祀,称三忠公,并筹资建庙,同治七年落成,1994年为配合都市计划大同路拓宽,将原庙拆除重建。三忠庙自古即是双溪区民众信仰中心,香火鼎盛,庙内除三忠公为主神外,并奉祀有三代祖师、天上圣母、关圣帝君、关漳圣王、延平郡王、释迦、观音佛祖等。</p><p class="ql-block"> 三忠庙的兴建,有一段感人绵长的历史。早在元朝统治中原初期,闽粤人民奋起反抗。尤溪魁城(今三明)有位连进法为崇仰三忠公忠烈之义,特雕塑其神像奉祀,以教诲子孙后代效法。由于沙县邓茂起义,地方纷扰,连进法带着家人,以竹篓挑着三忠公神像及连家祖先神主牌逃到长泰县江都村,卜居开垦。因途中未带武器,却能安全脱险,认为是三忠公庇护所致,代代相传,奉为恩主建庙奉祀。</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连氏十三世孙连元乔从祖先在江都西山南畲仑山上建的三宫庙引香火,带着文天祥神像,率族众渡海到台湾,翻山越岭,发现双溪大片荒野,就定居开垦,另造“土角茅房”供奉文天祥神像。连元乔组织“连同兴”垦号,在任董事的 40 年里,开荒拓坵,发展农业;沿溪筑坝,兴修圳渠;开通三貂孔道,族群渐繁,使双溪成为台北集镇。现双溪区有连氏居民 5000 余人,都是长泰江都连氏后裔。</p><p class="ql-block"> 后来,双溪当地居民祭祀文天祥不断增加,清同治七年(1868年),连元乔之孙连日春举人鉴于当地民众对三忠公信仰,就倡建新庙。由连泰和出资,乡亲各族集资在现址兴建,并塑陆秀夫、张世杰神像一起奉祀,从此,三忠庙成为双溪地区民间信仰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