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器:十一、元青花现世,茶承前启明(六)

耕而陶-茶

<p class="ql-block">13世纪初的蒙古人金戈铁马,对外东征西讨,多次征服中亚、西亚,由此开辟出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通道。元朝建立以后,大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他们的到来不仅为中国输入了西域的特色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瓷器的釉下彩绘材料“钴”,元人称其为“回回青”。 </p><p class="ql-block">同时,元初国内社会动荡使得北方的生产力受到严重削弱,因此人口大量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其时北方瓷匠的绘画能力都很强,一些身怀绘画技艺的北方瓷匠亦来到景德镇定居下来。于是尚青白的国俗、洁白的胎釉、蓝色的氧化钴、丰富的绘画技巧在景德镇被历史性地结为一体,由此导致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石破天惊品种的出现-元代青花瓷。</p><p class="ql-block">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波斯文化三者加持下的结晶,它一改宋瓷的自然美与含蓄美,转而追求奔放的人工美,它的诞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在考古报道中,唐、宋也曾发现过青花瓷,但都是一些残片,几乎没有完整器,且它们的胎体釉料跟景德镇青花瓷的完全不一样,普遍观点认为是在元代才有了成熟的青花瓷。 </p><p class="ql-block">“青花”是个富有诗意的字眼,准确地说它是一种釉下蓝彩瓷,或者叫“釉里蓝”。其烧造过程是先用氧化钴作颜料在胎体上绘出纹路、图案,接着在其上加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以往青瓷,白瓷,黑瓷等瓷器的单一釉色,它发色稳定、成品率高、绘画题材丰富,其釉下彩不受酸碱腐蚀,利于人体健康,得到大量生产。</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瓷器诞生之初的特点是器型巨大、纹饰组织繁密、带有典型的异域特征,不为汉族文人雅士接受。至明后,青花瓷器渐趋幽倩素雅,遂为时人喜爱。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有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这对瓶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在北京购买后运回欧洲的。瓶上有铭:“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从这件有明确纪年文字的青花瓷算起,六百七十多年以来,青花瓷在瓷界一直名列前茅,广为民众喜爱。 </p><p class="ql-block">几乎与元青花同一时期,元代还创烧了另一个制作难度更大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红。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的气氛中烧成。说它的制作难度大于青花瓷,是因为铜离子非常活泼,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稍高或稍低都会导致烧造失败。温度一高颜色就变成黑红,甚至消失,说句白话就是颜色烧飞了;温度一低会出现黑色或绿色。这就是历史上很难见到漂亮的釉里红瓷器的原因。元青花色冷,釉里红色暖,在元代,二者结合,又诞下了一个衍生品种-青花釉里红。</p><p class="ql-block">综上,元代饮茶方式处在唐宋煎、点到明代散茶瀹泡的过渡期间,煎、点、泡茶法并存,茶器多样,制茶、饮茶流程趋于简化。其时不为统治阶级所用的文人于生活中开始寻求茶的真香真味,返璞归真的茶风继而出现。在元代诞生的揉捻工艺为明清两代新茶类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元代首现官方瓷器管理机构浮梁瓷局,景德镇制瓷工业开始使用“二元配方”。“二元配方”的使用令瓷器胎釉更加洁白致密,著名品种釉下青花和釉里红创烧成功,为其后明清两代彩瓷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后图:元代.青花凤穿莲花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现代青花釉里盏</p><p class="ql-block">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