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们的军营情结续集---探访201师601团老营房纪实

王宝善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7日,《老兵们的军营情结---探访老营房纪实》美篇发布,在几天的时间里,点击阅读量就达到近8000人次。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在美篇的留言区里,看到了许多让我们泪目的留言,这些留言者也许是我们曾经并肩前行的201师战友及家属们、也许是同事同学亲朋好友的鼓励,也许是友军部队里退役的战友,也许是许许多多热爱军人的百姓大众。一条条真情的留言、一句句温馨的赞美、一段段宝贵的警言,一片片深情的鼓励,让参与制作美篇的老兵关石青、王宝善、孙守信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支持及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为此选择几条留言,作为“老兵们的营房情结续集--探访601团胶南营房”的开篇!</p> <p class="ql-block">孤胆英雄唐风喜的女儿唐杰留言:“旧地重游、回忆满满,感慨万千,永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前二沟营房是孤胆英雄唐风喜从朝鲜归国后,驻扎时间最长的营区,他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英雄的故事;英雄的女儿唐杰,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童年、青少年时期,看到老营区这片故乡热土的照片,她那亲切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网名《桃红》的留言:“”每一根柱子都承载着历史的历练,在这里留下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杜辰洲网友的留言:“鲜活过往在老营房中被凝固成珍贵记忆,在时光流转中依旧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我猜想这位留言者是在201师当过兵的战友,曾是我们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p> <p class="ql-block">网名《瑞睿》的留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老战友们聚首一堂,情谊浓浓如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名王少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前二沟”营房,他的孩提时代是在前二沟营房里度过,在师部薛家庄读完小学。因为父亲从602团转业到江西,他便成为中国著名“才子之乡”的赣州人。他虽然未曾从军,但对前二沟营房有着与生俱来情感,多年来一直希望能获得201师602团的消息。美篇给他带来了惊喜,也给这位军人后代重返老营房看看的冲动……</p><p class="ql-block">军营里播种出来的军人情结,孕育出来的是永不凋谢的“心中之花”!</p> <p class="ql-block">网友唐华文写道:“故事很感人,希望能早日看到下集”。</p><p class="ql-block">网友“牛顿的第根汗毛”留言:“军旅生涯虽已失去多年,但那份对国家、对使命的热爱却仍然闪耀心间!”</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军人的性格,初心不改!</p><p class="ql-block">网友“风中摇曳的叶子”留言:“部队营房里弥漫着岁月的芬芳,让人心生感慨和敬畏!”</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这批老兵军营情结的写照。</p><p class="ql-block">选择这部分留言作为这个美篇的序幕,就是要告诉各位战友及亲友们,这些正能量是托举着我们前行的动力之一!</p><p class="ql-block">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兵,再次踏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原胶南),探访201师601团老营房,以弥补4月16日去“胶南营房”因体力不支和时间关系没踏入601团老营房的遗憾,也让希望看到“营房情结”下集的网友们愿望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足迹能唤起我们对今天生活的珍惜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美篇“老兵们的军营情续集---探访601团老营房纪实”,主要是记载了三位老兵回访201师601团三座军营的有关情况。</p><p class="ql-block">出发的前一天即2024年4月23日,青岛上空阴云密布、细雨霏霏,然而4月24日清晨便是晴空万里、气象清新,气温也冲上了今年青岛地区的最高值22°C。</p><p class="ql-block">关石青战友带车接上曾在601团当兵的张同亮到我家接我时为8点50分。按计划我们访问老营房的第一站是601团《大庄营房》,这里曾是601团一营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汽车沿着市内的新冠快速路直奔青黄海底隧道,9时10分穿过海底隧道到达“西海岸新区”即过去的胶南地界。轿车沿着滨海大道一路前行,经过了“中国石油大学”、“青岛黄海学院”两所高等学府,沿途唐岛湾湿地公园一掠而过。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大珠山中路的一处类似“大庄”营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变化太大,旧时地标性建筑荡然无存。张同亮下车探路从几个方向寻找他曾经驻扎过“大庄营房”无果,路上清静得没有行人🚶‍♀️,问路的机会都无法得到。寻寻觅觅近半个小时也见不到老营房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无奈的我们只好利用司机的手机导航,先寻找到了“大庄村”。热情的村民们告诉了我们在两公里之外有一处废弃的营房。谢过老乡之后,我们立即驱车沿着大珠山南路奔到一个“东海药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从车内望去,有一处我们当兵时营房里使用的水塔,从树丛的缝隙中裸露出来,我立即从车中拍下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水塔下的营区被一片参差不齐的围墙和高低错落的树丛包围之中。若想从这里进入营区根本无法实现。</p> <p class="ql-block">这片围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在杂草丛生凸凹不平的小道上,步履蹒跚的沿着这片围墙前行,能够寻找到营门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我们仨老兵看到了希望。张同亮告诉我们营门就在不远处了。又热又累行动不便的我们,用毅力坚持着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p> <p class="ql-block">曾在这座营房当过兵的张同亮战友引导下,经过十几分钟缓慢步行,我们终于找到了“大庄营房”的营门。</p><p class="ql-block">营房的营门有滑动门,但没有全部关闭,留有一个开着的可以自由出去的缺口,营门右侧有值班室却无人值守,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我们四处张望</p><p class="ql-block">601团一营就在眼前的这座营房驻扎,闻名全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张守义,就是出自这个营盘三连。</p> <p class="ql-block">营区大门左侧的墙壁上写有:“军事储备营区,破坏依法追究”的警示语,标志这这里仍然由部队管辖,但我们看到的景象似乎与“警示语”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为了能见识营区里的情景,我们从营房滑动门未关闭缺口处,步入营区。营区的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我们三个人相互搀扶着,不时停下来仔细观看我们曾经驻扎过的营房,在这里我们曾经站岗、放哨、出操、上课,龙腾虎跃、杀声震天的军事训练似乎留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张同亮向我们介绍,这所房屋是601团一营营部,是这所营房里最高的军事指挥机关。从外观看,这处老营房保存完好,只是门窗被无情拆卸掉了。</p> <p class="ql-block">若从大局观看,整个营房布局结构未变,房屋还算整齐有序,遗憾的是门窗普遍被拆卸,甚至还有老乡在营房房间里从事粉刷工作存放的涂料。</p> <p class="ql-block">营房远处的水塔承载了几代军人的生活功能。做饭、饮水、洗澡、洗漱全依靠它,如今虽然高傲的矗立着,但它的原始功能已经彻底丧失,它与附近的建筑很不协调,甚至有些扎眼,不知道为什么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老兵们看到水塔遗址,从心里感到格外亲切,这座具有时代特征的老建筑,见证了我们当兵时走过崎岖的路!</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601团战友张同亮在向关石青战友讲述着营房里的有关布局位置。在不知不觉中我不经意地按下手机快门。</p> <p class="ql-block">张同亮说:“这所房屋是一营三连”的旧址。抗美援朝期间,这个连队的三排长张守义带领全排夜袭敌阵地,消灭了美军一个加强连,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p><p class="ql-block">张同亮曾经是这个连队里的七班长,大比武期间获得过“特等射手”称号。说到这些,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营房门前的空地上,附近的农民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庄稼,似乎是没有营区管理人员干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601团一营2连所属营房。残垣断壁让昔日生机勃勃的营区有些凄凉。</p> <p class="ql-block">在601团大庄营房里浏览参观了约半个多小时。虽然营区有些破败,但我们走出营区仍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营区门前的演兵场,已经成为一片不规则的农田,横竖不一的农田布局,似乎回到了小农经济年代。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春耕,陇上铺盖些塑料薄膜,询问老农才得知他们种了花生🥜,他们期盼着秋天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看营门口依旧郁郁葱葱大松树,松针的摆动似乎在向我们挥手道别,它告诉我们会忠诚地守护着这片营区,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我们向大松树行了注目礼,结束了601团一营“大庄营房”探访,立即驱车向我们的回访第二站“逯家庄”营房进发。</p><p class="ql-block">时间十点四十分。</p> <p class="ql-block">从大庄营房出来,司机师傅利用卫星导航,大约半个小时车程,顺利地找到了逯家庄营房。</p><p class="ql-block">《逯家庄》营房,曾经是601团司政后机关的驻地,也是601团3营驻扎的营房。从这座营房里走出了若干共和国的将军,是一所令人骄傲的营地。</p><p class="ql-block">“《逯家庄》营房从外观看,保存得要好于《大庄营房》,从外观看营区道路整洁,房屋基本结构完好,只是营区大门的滑动门紧闭,值班室也无人值守。</p> <p class="ql-block">营房大门左侧墙体的立柱上写着醒目的警示语:“危险区域、禁止靠近”!说明这里仍然是军事禁区。这处营房驻地位置偏僻,距离繁华市区较远。附近没有新型建筑,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营区占地面积很大,但萧条的营区难以见到管理人员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营区大门干净整洁,滑动门紧紧地锁住了进出的大门。大门旁边有一个值班室,但空空荡荡无人值守。</p> <p class="ql-block">从滑动门上望去,营区道路整洁有序,军营营房仍然保持着六十年的排序排序。虽然看不到人影,但整洁干净的营区,显示着这里仍然有留守人员管理。</p> <p class="ql-block">从营房大道深处左边看到三排营房。第一排营房为团直属队特务连驻扎;第二排营房为三营机炮连驻扎;第三排营房为团直教导队驻扎。</p> <p class="ql-block">营门上没有像603团“扒山营房”那样留有联系电话,关石青、张同亮两位战友在营房门前徘徊,期盼着能有留守人员出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等了大约有10分钟,仍然没有人影在营区出现。无奈的我们从滑动门的夹缝中,拍摄了洁净宽阔的营区大道,算是见证了我们曾经造访过601团团部的《逯家庄》营房。</p><p class="ql-block">回头望望无情的滑动门,同样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期盼已久回访的老营区。</p><p class="ql-block">我们回访军营第三个目的地,是601团2营驻地---《瓦屋》营房。出发时间为十一点十分。</p> <p class="ql-block">寻找《瓦屋》营房十分顺利,只打听了一家饭店的老板就找到目的地,我看了一下手表为十一点四十分。</p><p class="ql-block">《瓦屋》营房为原601团二营驻地。这里的营房已经被全面改造,整齐壮观大气的营门,宽阔平坦笔直的营区大道,让我们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营门上书写着警示语“进入营区、注意保密”。我们三人向卫兵说明了我们来此营房的目的,卫兵很有礼貌的让我们稍等,他们与首长联系。</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一位少校军官从营区大道上向营门走来,关石青战友向他介绍了我们造访《瓦屋》营房的目的。年轻的少校军官看了我们的身份证件--《退役军人优待证》,之后又让我去卫兵室按制度登记备案。</p><p class="ql-block">接待我们的少校军官自我介绍,他姓贾名硕,是这个营区的教导员。首先向我们讲了参观营区的注意事项,特别告知我们军事禁区有不准拍照的规定。</p> <p class="ql-block">贾教导员介绍了瓦屋营房已经重建,现在属于一支海军部队驻守,军事装备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高科技大大提升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部队营房仍然保留了少量老建筑,所以他首先带领我们走到老营房附近。这是一处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营房,与我们当兵时驻扎的营房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按照当时苏联专家设计图纸而建。在征得了贾教导员的同意,我拍下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老营房之后,贾教导员又带领我们顺着营房大道前行,见到一处挂牌“医务室”的老建筑。我们三异口同声的说:“这肯定不是601团2营驻扎时期的建筑”,这所房屋虽然陈旧,但仍比我们当兵时期的营房建筑有特色得多,结构也比较新颖,更主要的是它不具备“苏联特色”!</p><p class="ql-block">这所营房老建筑,不属于我们追寻你目标,因此也没有进入我们在镜头。</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路上,征得贾教导员同意,拍摄了营区里的一块石刻“砺剑”,这是军人的性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没有营房背景的营区大道上,贾教导员给我们三人拍摄了一张合影留念,也为我们回访老部队营房,划上一个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回头望望宽阔的军营大道,想想当初我们火热的军营生活,我们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虽然离开军营多年,但军营情结里仍在心中涌动。</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忠于祖国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时,我们在瓦屋营房附近的一处“鲜味农家”的餐馆就餐,关石青战友宴请了我与张同亮。餐后稍事休息,我们踏上了归途。</p><p class="ql-block">西海岸崭新的建筑从眼前掠过,破败的军营却在我们心中萦绕。军营情结不会就此罢休,它会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融化……</p><p class="ql-block">下午三时十五分,我到达家中。关石青、张同亮估计晚些时候才能到家。</p><p class="ql-block">本次回访老营房历时近7个小时,车程约计250公里,手机上的计步器显示三位耄耋老人步行5900米,这是在拐杖助力下的蹒跚行进,虽然距离我们踢正步年代有着极大落差,却也是今年走出来的最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随着2024年4月二进“胶南”,探访601团老营房任务完成,沉浸在心头的夙愿也得以圆满实现。一种使命感促使我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完了201师及其下属部队全部营房,我们为自己的行动喝彩,为完成夙愿高兴。</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几个从军达62周年之久老兵,内心的营房情结随着日月流逝日益加深,越发感到这是对自己对历史选择的充分肯定。如今我们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耄耋之年,记忆力普遍下降,体力逐渐衰退,身体的机能不可逆转地在走下坡路,岁月赠予我们满头华发,军营情结却让夕阳里的我们心理年龄仍然年轻,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曾经在601团当过兵的战友们,美篇“老兵们的军营情结续集”,完全是我们回访驻扎在“胶南”601团三座营房的活动纪实,限于我们的能力水平有限,难以完全表达我们的内心感受,但作为80多岁的三位老兵,把美篇作为礼物献给各位战友,让大家能看到自己年轻时生活、战斗的地方,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部队生活的回忆,能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骄傲,就算完成了我们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本美篇也献给住在全祖国各地的曾在67军201师曾经当过兵的战友们!献给热爱部队生活的、崇尚军人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关石青 王宝善 张同亮</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