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羲之故里

海蟾

<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王羲之这个名字,也临摹过王羲之的字帖。虽然字没练成,但王羲之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到绍兴王羲之的故里还是前几年的事。我先后两次来过王羲之的故里,第一次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第二次是带着许多疑惑来的。当然是第二次来收获满满,所以也就想说说自己的感想……</b></p><p class="ql-block"><b> 绍兴,是座古老而富饶的城市,曾孕育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在这座城市的深处,隐藏着一片静谧而神圣的土地——王羲之故里。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里,就在绍兴的嵊州市。这里,是王羲之笔下流淌出千古绝唱的源泉,也是他灵魂栖息的归宿。</b></p><p class="ql-block"><b> 走进王羲之的故里,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华绝代的东晋时代。古朴的街巷,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两旁古色古香的民居,无不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在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王羲之的故事。他少年时期的勤奋好学,青年时期的才华横溢,以及晚年时期的豁达超脱,都在此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寂静的街巷里,仿佛还能嗅到他笔下流淌出的墨香,还能感受到他灵魂深处的那份宁静与超然。</b></p><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故里,沉淀着丰富的历史和浓厚的笔墨,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探访的圣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弥漫着书法的墨香,流传着千年的故事。踏足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能听见王羲之挥毫泼墨的声音,那如丝如缕的笔触,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涟漪,轻轻荡漾在每一个到访者的心间。他的书法,如同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与不凡。</b></p><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故里,位于江南水乡,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春天的桃花盛开,如诗如画;夏天的荷塘月色,清幽迷人;秋天的枫叶如火,绚烂夺目;冬天的雪花纷飞,宛如仙境。这里的一切,都似乎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世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他日夜苦练,笔耕不辍,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融入每一个字中。他的书法,既有豪放奔放的激情,又有婉约细腻的柔情,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起伏与变化。王羲之故里至今传颂着王羲之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家族是琅琊王氏的一脉,这是一个世代簪缨的家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创新的灵动,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据传,王羲之出生在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就受到父亲的熏陶,酷爱书法。然而,他的书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年少时,曾有一次因为书字不佳而被父亲责备,他心中不服,决定离家寻找书法的真谛。他来到了绍兴的一处幽静山谷,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于是他在此搭起茅屋,日夜苦练书法。山间的清泉为他提供了墨水,山谷的清风为他吹干了纸张。他日夜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忘却了世间的一切纷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羲之的书法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字迹如行云流水,翩若惊鸿。一日,他在山谷中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云深不知处”,下联是“水落石出时”。这副对联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b></p><p class="ql-block"><b> 其实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的遗作,刻苦钻研体势,精究笔势,深得要领,遂改易古法,创造一种书体美仑美奂的新书体。为使自己的书法造诣更进一步,他毅然飘游名山大川,广采众长。曾至峄山观刻石,又赴洛阳看碑,还渡黄河北游,登太行山,出雁门关,游历北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书的石碑,高兴之余,又在碑前学书,竟达三月之久。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文解字》,便偷偷拿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得要领,便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痴迷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黑墨了。</b><b style="font-size: 18px;">王羲之的故里有一池碧水,名为墨池。</b><b>墨池就坐落在故里的核心区域,四周环境清幽,古朴典雅。池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池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墨池之名,源于王羲之在此地勤奋练习书法的传说。传</b><b style="font-size: 18px;">说,当年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b></p><p class="ql-block"><b>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额,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拿去让刻字的人照着雕刻。刻字者发现王羲之书法笔力强劲,字迹入木竟有三分深。这便是“入木三分”的成语出处,说明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坚韧,也用来比喻对文章或事物的见解深刻、透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据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周顗的女儿周纡素不相识。一日,王导夫妇想在府中举行宴会,周顗也应邀赴宴。王导请周顗将女儿带来,周顗欣然应允。在宴会上,王导请来宾们即兴赋诗写字。尽展才气,各显其能。轮周纡献艺时,在众目睽睽下,她写了个“敕”字。这个“敕”字写得风姿绰约,笔力雄健,赢得满堂喝彩无不叹为观止。王导也频频点头赞叹不已,于是又请周纡写第二个字。周纡不假思索地挥笔在“敕”字后边续了一个“免”字,成了一个“敕免”二字连体。这“敕免”二字,更是笔力惊绝,让四座为之倾倒。王导不禁大为感慨地对周顗说:“想不到令爱小小年纪,竟有如此高的书法造诣!真乃女中独秀,国之奇才啊!”周顗说:“小女书法虽有些功底,但不知贤侄书技如何?”王导说:“犬子虚长几岁,尚未娶亲,改日定当登门求教。”不久,王导果然到周顗家求婚,周顗同意将女儿嫁给王羲之。婚后,二人志同道合,相得益彰。有一次,周顗到王羲之的书房去,见王羲之正聚精会神地伏案写字,就连周顗进来也没有发觉。周顗便悄声来到王羲之身后观看。王羲之正写“黍稷”二字,由于集中精力,笔走龙蛇,竟将“黍”字写成了“禾”字。周顗看后,不禁扑哧笑出声来。王羲之听到笑声,才发现妻子已经站在身后,忙歉意地说:“夫人见笑,请多指教。”周顗却不以为然地说:“黍稷乃谷物,‘黍’比‘禾’多一撇,好比人头上多长了一撮头发,你要是再添上一撇,不就成了女人了吗?”王羲之听后,茅塞顿开,连声道谢。从那以后王羲之再写“黍”字时,不再犯过类似的错误了。王羲之不仅擅长楷书,而且精通行、草、隶各体,集诸体之大成。其书风劲健遒美,峻厚雄强,古雅质朴,飘逸娟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被后人誉为“书圣”。其《兰亭序》帖,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当年王羲之书写《黄庭经》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吃饭时也想着《黄庭经》的笔法,有一次竟用筷子在饭桌上比比划划起来,夫人见后,便抢过他的筷子,愤愤地说:“你有你的笔,我有我的笔,你用笔在书上写,我用笔在饭桌上画。”夫人说完,便在饭桌上“刷刷刷”地画了起来,竟画成了一幅十分漂亮的画。于是后人便戏称夫人为“书圣夫人”。</b></p><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但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且深受后世人们的推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极爱王羲之的书法,曾命人广泛搜寻王羲之作品,将所得真迹一一宝藏起来,死后都带入坟墓陪葬。因此,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很难流传下来。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大多是唐人的摹本和临本。即便是这样,王羲之的书法仍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宋代米芾、黄庭坚、苏轼、赵孟频,元代赵孟颊、鲜于枢,明代董其昌等一代书法大家,都深受王羲之书法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书苑楷模。</b></p><p class="ql-block"><b> 在王羲之故里,你能了解到王羲之的家族背景与成长经历。他的家族世代书香,他的父亲王旷、叔父王廙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教导与影响,为王羲之日后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家族传统对王羲之的熏陶与影响,也能体会到他对家族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名留百世的</b><b style="font-size: 18px;">王献之、王珣、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书法家都是王羲之的后裔,他们秉承家风,又都各有创新,名书传世,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书法流派,其影响至深,可谓流芳百世,光照千秋。蕺山街北侧的戒珠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居住的地方。智永是王羲之的五世孙王徽之的后代,他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尤擅草书,据说他退笔成冢,积如小山,埋之成冢,人称“退笔冢”。智永对王羲之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传的“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树立了典范。智永把自己的书艺传给弟子虞世南,虞世南又传给欧阳询、褚遂良等人,这样就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传到了唐代,并影响了整个书坛。智永对传播王羲之书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在王羲之故里,你会感受到当地人对王羲之的敬仰与传承。他们不仅将他的书法艺术代代相传,更将其精神发扬光大。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着对书法的热爱与尊重,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书法技巧,在生活中感受书法魅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让王羲之故里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在王羲之故里的蕺山街中段便是王羲之的故居。故居是一组古朴典雅的明式建筑,与周围粉墙黛瓦的民居和谐统一。进入故居大门,可见庭院内修竹成林,茂林修竹间有一尊王羲之全身塑像,王羲之神态潇洒从容,飘逸儒雅,一如其书法风格。塑像两旁有一副对联:“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于琴书”,高度概括了王羲之的一生。庭院东侧有一小池,名“洗砚池”,传为王羲之当年洗砚处。池水清澈,水波不兴,王羲之当年就是在这里洗笔洗砚,蘸着这里的水写下了传世的《兰亭序》。池边有一小亭,亭内悬挂一匾,上书“太傅墨池”四字,乃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亭中有一石碑,碑的正面刻有“晋王右军书祝版文”,相传为王羲之当年所书祝版文的拓本,碑的背面刻有清道光年间浙江巡抚刘韵珂所书的《右军书楼记》。庭院的西侧为“右军祠”,祠内陈列着王羲之的一些书法作品及其生平事迹介绍。祠的旁边有一侧门,门旁有砖砌矮墙,墙上有“右军宅”三个砖刻大字,为清道光年间所刻。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王羲之故居原有“书楼、墨池、鹅池、禊亭”等胜迹,书楼尤为著名,为历代文人雅士凭吊王羲之的必到之处。书楼在宋嘉泰年间毁于兵燹,后虽经重建,但终不及旧观。不过,鹅池、禊亭等胜迹至今尚存。</b><b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王羲之的故居,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世界。古朴的院落,错落有致的房屋,都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在这里轻移脚步,仿佛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当年的生活气息。你会感觉到他还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墨宝;他还在这里与友人品茗论道,畅谈天下大事;他还在这里静心修炼,感悟人生的真谛。</b></p><p class="ql-block"><b> 在他的故居中,仿佛还能嗅到当年墨香的味道,看到他那挥洒自如的身影。书房内的陈设简单而雅致,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几卷书籍,便是他创造无数书法艺术珍品的全部。这里的一切都透露出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投入,让人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无限追求。而在他的墓碑前,我们都会感叹时光的无情。然而,正是这无情的时光,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墓碑虽已斑驳陆离,但那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如同他一生的艺术成就,永远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 可以说王羲之故里是一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地方。无不让人感受到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正是王羲之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人格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照亮了我们的艺术世界,也照亮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些都在告诫我们:要学习他那种超然物外、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学习他那种潇洒飘逸、自然率真的个性特征,学习他那种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国度的勇气和力量。在这里,让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珍品,更能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圣地;是值得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探访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倍加热爱传统文化、珍视历史遗产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