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永定河治理摩崖石刻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自打去年京西731大水,这是第一次进门头沟,也是想去看看历史上治理永定河的遗迹。大水让前些年几近干涸的永定河见识到其威势与暴虐。众多道路、山村被毁,山上也出现了很多惨白的滑坡。</p><p class="ql-block">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吕梁山脉,一路向东、向北,上游就是桑干河,到河北怀来后与发源于内蒙古的洋河,延庆的妫河汇于现在的官厅水库。紧接着转头向南向东穿越太行山峡谷,来到平原滋润养育了北京城,最终流入渤海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虽然永定河号称是北京的母亲河,但这母亲性格时不时也有点暴躁。从金代定都北京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长达八百多年的时间里,记载了永定河决口、漫溢 146次,改道10次,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洪灾发生” 。</p><p class="ql-block"> 历代的统治者都必须直面永定河的威胁,各朝代都把加固永定河河堤,疏解洪水作为重要政务。尤其是清朝以后,越发重视,甚至设置直隶河道总督,并由直隶总督兼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但真正将永定河水患长久控制的还是解放后,1951年10月,国家在永定河上游官厅修建水库,这是国家在永定河上游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随后又在桑干河上修建了册田水库(1960年),在东洋河上修建了友谊水库(1963年),才算基本控制了永定河的水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要去的是丁家滩村,去年大水时进村的桥早已被漫过,一片汪洋,只能看到村口的牌坊。如今早已恢复通行,但桥下的河水没有了过去的清澈,变得异常浑浊,倒是符合了永定河的曾用名——浑河。河道一定是被清理过,河道两侧还能看到被挖出来的大量鹅卵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进村后沿着废弃的门大路铁路向北,出村后的土路一片泥泞,车开在上面泥浆四溅。但没开多远一眼就看到了路边崖壁上矗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兴修永定河水利摩崖碑石刻,光绪七年十月二十日(1881),醇亲王到此,前宣福建使王德榜立”。落款是“古道文化传承志愿队,2024年3月。那也就是刚放一个月,感谢这些志愿者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这牌子的前下方就是那处石刻,摩崖碑上的刻字基本跟标牌一样,只是中间的“醇亲王到此”五个字要比两侧的字大了很多,以示尊崇。另外就是最后“王德榜敬立”,标牌上少了个“敬”字。这醇亲王就是埋在海淀区苏家坨镇七王坟村的爱新觉罗·奕譞(xuā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看到“醇亲王到此”的“到此”,就很想在后面加上“一游”,其实性质确实如此。这里的主角是王德榜。他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后归左宗棠辖制,成为左氏心腹将领之一。同治四年,王德榜参与击毙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之战,官至福建布政使,赏黄马褂。至光绪七年,进京教练火器、健锐营,兼兴办京畿水利。主要政绩就是永定河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但因为他是左宗棠的人,而左宗棠与李鸿章是有矛盾的,就是在永定河的治理上,意见也不一致。所以王德榜做事总是受到李鸿章的掣肘。于是就有了请醇亲王来视察的事,这应该是来站脚助威的。</p><p class="ql-block"> 但这王德榜也确实能干,不止军事作战能力超强,兴修水利也做的有模有样。他在丁家滩修筑杀水坝1道,建迎水坝1道,修长渠1道,开支渠两道,在渠身安装腰闸口4道,以便控制水流灌溉田地,不但控制了水势,还给当地人农业生产带来好处。石刻和永定河之间有道沟渠,或许就是那是开凿的。</p><p class="ql-block"> 这处石刻就在永定河右侧和门大铁路之间的一道崖壁下。而这道岩壁原本和大山是一体的,只是在修建门大铁路时开山,将这处岩壁与大山分开,此石刻能够保存也算万幸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儿天气太好了,天蓝蓝、云白白,春风拂面。崖壁上花开点点,白色的蚓果芥、黄色的桃叶鸦葱,雨水刚刚沁润变绿的卷柏还魂草,一切美好且安然。</p><p class="ql-block"> 王德榜的水利工程可不止这一处,摩崖石刻同样也不止一处,再去探寻。</p> <p class="ql-block">王德榜在永定河治理过程中,还是很有想法的,不止要防止水患,还要灌溉良田,造福两岸人民。他不止在丁家滩进行了水利建设,还在下苇甸、水峪嘴、车子崖和琉璃渠等地进行了施工建设。而在野溪处还有他歌功颂德的第二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第二处石刻也很好找,从丁家滩往回走石担路,过野溪漫水桥,就能看到对面山崖上巨大的红色妙峰山三字,从这三个字下面向水峪嘴村转,没多远的山弯处,抬头就能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处摩崖位置相对较高,,但崖壁磨平开光,字迹明显,还是比较容易发现。其主要内容是,““统师徒,杀水势,燕民从此乐熙熙”,字口很深,字体又大,言简意赅,颇有武将风度。意思很简单,率领本部治理水患,造福一方民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两侧还有小字,开头是:“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奏办直隶顺天河务前福建布政使达冲阿巴图鲁楚南王德榜题”。这一大堆前缀表达了王德榜所受到的皇恩浩荡。顶戴花翎是清朝除了官服补子之外,区别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雍正以后官员朝冠顶珠以不同颜色的玻璃珠代替了以前的宝石顶珠,再加以单眼花翎。</p><p class="ql-block"> 一品朝冠饰红色透明玻璃,二品朝冠饰红色不透明玻璃,三品朝冠饰蓝色透明玻璃,四品朝冠饰蓝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五品朝冠饰白色透明玻璃,六品朝冠饰白色不透明玻璃及无眼蓝翎。王德榜的布政使应该是从三品,但加了个头品顶戴,那就以示皇上的恩宠,可按正三品待遇。</p><p class="ql-block"> “赏穿黄马褂”大家在电影电视里听得多了,但这黄马褂其实也有很多不同意义,至于王德榜的黄马褂就是清朝统治者笼络武人的工具,这种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很少,但咸丰以后开始盛行,尤其是镇压太平军起义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有。王德榜则参与了击毙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的战斗,立有军功。</p><p class="ql-block"> “直隶顺天河务”,王德榜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后归左宗棠辖制,成为其心腹。后随左宗棠平甘陕回乱,期间也是大兴水利。所以这位武将还成为了水利工程师,再到直隶来治理永定河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福建布政使”,主要负责福建一省的行政和财赋事务,是福建巡抚的下属官员,相当于副省长。</p><p class="ql-block"> “达冲阿巴图鲁”,巴图鲁为满语中“勇士”之意,而这达冲阿是前面的“美号”分汉语与满语。一般汉人的美号都是志勇、效勇之类的,但如果屡有战功那就可用满语的巴图鲁。也就是说满语要比汉语的地位高。王德榜是咸丰十一年,因击退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解玉山之围,获此赐号,这“达冲阿”应该是“锐勇”的意思。只是清朝的巴图鲁到了末期,有点泛滥,跟清初、中期的巴图鲁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楚南”应该就是湖南,也是先秦楚国故地。王德榜出生于湖南永州江华县,那自然就是楚南了。</p><p class="ql-block"> 摩崖刻字的落款则是“光绪捌年孟春月谷旦立于野西河滩”,光绪八年就是1882年,野西即现在的野溪。也就是丁家滩刻字的第二年,可见王德榜在治理永定河上还是非常用心的,这两年那也算马不停蹄,在下苇甸、丁家滩、西河滩、野西(溪)河滩、城子村等处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好了这两处王德榜永定河治理摩崖石刻算看完了,如今京西到处都在修路、治理河道,109新线高速也快通车了,将来再进山看这深山峡谷,古道长河将更加方便。走入京西,看美景、学历史。</p><p class="ql-block"> 对了,这处题刻依旧是紧邻门大铁路,位于铁路二号隧道下面。春日风光正好,喜欢徒步铁道的,可以一直走到丁家滩,把两处摩崖石刻一起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