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座菜市场中的博物馆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p class="ql-block">听说,在天津有一座深藏于菜市场里的博物馆,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昨天上午我来到中山菜市场二楼,饶有兴味的参观了这个以菜市场在天津的发展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罗树伟</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历来是粮、蔬并重。天津依河傍海·历史上盛产河海两鲜“蔬茹之饶 四时弗绝”</p><p class="ql-block">集市和菜市素称发达。</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生活,一半靠回忆!一半靠继续。人生苦短,百年而已,而文物长存,纸寿千年,木、石八铜、瓷、玉可达万年。筹建全国首家集收藏~展示、民俗和传统技艺于一体的菜市场博物馆,让文化服务于民生,是众多商户的夙愿,菜市场也会因此有了精神气韵。谁能认为,卖菜的不懂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山路菜市场博物馆毗邻的中山公园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讲演的地方,附近的十月电影院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菜市场博物馆的所有展示都与百姓息息相关绵绵相依。这是一座“接地气”的博物馆,开放后一定会产生与众不同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乐氏公司高质量的努力,以及与商户的倾心合作仅是开始”众多商户才是博物馆的真正主人!</p> <p class="ql-block">菜市溯源</p><p class="ql-block">乡村定期集市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最原始的低级市场,大概来源于古代的“日中为市”。广大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还有的地方称为市、村市、山市、野市、子市、早市等。秦汉时,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区设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周围有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门按时开闭。市中有市楼,又称亭、旗亭或市亭,管理市的官署印设于此。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市内店铺、摊贩按经营商品种类分别排列,称为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柴】</p><p class="ql-block">展柜中陈列劈柴刀、斧子、柴托</p><p class="ql-block">柴为形声字,从本,此声。本义是捆束的细本小栗。《礼记·月令》曰:“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東谓之柴。”柴通常泛指燃料的木柴,即柴禾、柴草、柴火,荣还有槽柚、校椰等古称。从历史角度来看,许多含柴成语中的所谓“柴”多为薪。</p><p class="ql-block">在煤炭大量被开采利用之前,传说烹饪所需的燃料主要来自于草木,也可以说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第一种能源材料,经柴取火使人获得了熟的食物,既容易消化,也比较卫生,有益于肌体和大脑的健康发展。故《礼含文嘉》中就曾说:“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p><p class="ql-block">展柜中陈列淘米舀子、米斗</p><p class="ql-block">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米”字。米,象形,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本义为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子实。《说文》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古代的植物性食料主要是谷物。古代有“五谷”之说,如《周礼夏官职方氏》云:“谷宜五种”。</p><p class="ql-block">古时对米的一种加工方式是春米,春米的器具叫臼。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杵臼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并逐步改进。淘米工具,是对粮食、谷物中杂物进行挑选的重要工具之一,用它可出去粮食、谷物中的杂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p><p class="ql-block">展柜中陈列油提、油漏、油瓶</p><p class="ql-block">油,形声字,从水,由声。本义为油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这样的解释:“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意思是凡是凝固的就是脂肪,稀释的就叫膏或油。</p><p class="ql-block">油的最早用途是非饮食方面,史籍的《隋书·炀帝纪》曾提到避雨用的“油衣”:“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点灯应是油较早的用途。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形容照明说“焚膏油以继晷”。油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体现了人类文明历史的照明工具油灯的形制的一种重要的佐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盐】</p><p class="ql-block">展柜中陈列盐罐</p><p class="ql-block">盐,可谓“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盐在中国的源起。“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传说在神农氏时代,宿沙氏煮海为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开创了海盐生产的历史。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断定,但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劳动入民发明用海水煮盐的智慧者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酷】</p><p class="ql-block">醋是一种酸味调味品,多以粮食经发酵酿制而成。隔也弗“苦酒、碘酷、酌酒。臨、米醋”。《周礼》有“眼人掌头酷物”的记载。“鳝人”双果管理醒醋一类的官。可以确认,我国食酷西周已有。寿权成国时酷还是比贵重的调味品,汉代才曹遍生产。司马近的《文记?贷殖列传》,崔是的《四民月今》也有制作醋的记象。</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饪很注意调味。在《同礼》和《吕氏春秋》与顺有了原、甜,苦、辣。戴“五味”的记载。更早的古箱包握倒度任同味时只谈酸藏二味。在醋没诞会之前,古人主墨河梅的果做作为调料,称之为梅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斗】斗是称量粮食的量器,常用来称量大米,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及地主家里必备的用具。同时斗也是古代的一种乘称量单位,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斗是随着粮食生产而发展出来的用具,为使其坚固耐用,多用木料制成。米斗有吉祥的寓意,是丰饶富足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风箱</p><p class="ql-block">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质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操作人员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素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增缩,再拉动其体能够将其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熔炼炉中,用于炼铁。</p> <p class="ql-block">【竹篮】传统行蓝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作为菜篮子、洗衣篮、盛物篮,经久耐用。</p> <p class="ql-block">食盒</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古代食盒的规格很多,大概可以分成摔盒、懵盒、提盒三类。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出游的食盒里,除了吃食还会装上笔墨纸砚、书超手损。有时候,甚至会装上捷子、侗镜。古式餐盒像是一位经历岁月变迁的老者,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餐盒传递的不仅是绵延不断的食文化和记忆,更是对健康、对美,对生活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独轮车</p> <p class="ql-block">【打铁用的墩】</p><p class="ql-block">铁匠在一个高约1米的木制三胸架得起的木展上,选择一个避风向阳的地方拉起风箱,把炉火烧旺,放上需要打的铁器,把它烧得红红的,用铁错类出来放在础子上迅速倾打,精微一凉就顺不动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提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称提梁盒,在宋代就已经流行起来,那时主要还是用来盛放酒食,便于出行。成是应用于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成者小件货物,食盒造型多为层式结构,由数格层盘层叠组成,便于分隔盛放不同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酿酒木桶】</p><p class="ql-block">木極是一种传统的发酵容器,通常由像木或松木制成。木桶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能,可以促进酒的发酵和得低温度波动。此外,木桶还可以使酒具有一些特殊的香气和口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锡壶工具箱</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们常使用锡制品,如锡制汤壶、酒壶、烧水壶等。因雨,打锡壶的行当也就一度盛行。</p> <p class="ql-block">工具箱</p><p class="ql-block">是存储工具和各种家庭杂物的容器,可用于生产、维修、约鱼等各种活动,使用广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思想的转变,使用着对工具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在外观上,在材料使用上也是不断创新。</p> <p class="ql-block">药碾子</p> <p class="ql-block">茶篓</p> <p class="ql-block">一位75岁的大爷正兴致勃勃的讲这副送馒头的食盒</p> <p class="ql-block">天津开埠后,租界成为“展示西方文明的窗口”,西方文化观念全方位涌入天津。西方的经济、教育,文化,技术、艺术乃至生活方式,通过租界传播逐渐渗透到天津的各个领域。进出口贸易市场风靡起来,各国商人来津开设洋行,一方面推销从国外运来的物品,另一方面采购各种适销的农副土特产品,通过天津口岸销往国外。</p><p class="ql-block">洋行的出现,不但繁荣了天津的经济,也使天津人的生活开始“洋”了起来。天津人开始喜欢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舶来品“,这些商品的买卖促进了天津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天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天津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1902年 直隶省官银号</p><p class="ql-block">1980年 官银号菜市街</p><p class="ql-block">公元1877年 东浮桥菜市</p><p class="ql-block">1916年 金钢桥菜市</p><p class="ql-block">1928年 英国菜市</p><p class="ql-block">1956年 大沽路菜市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1年 法国菜市</p><p class="ql-block">1985天津市副食中心商场</p><p class="ql-block">1928年 英国菜市</p><p class="ql-block">1956年大沽路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英国菜市】</p><p class="ql-block">天津曾有九国租界区,租界里大都建立了自己的菜市场。虽然是租界的菜市场,但卖东西的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所以时间长了,到这里买东西的外国人也或多或少会讲一些中国话,甚至有的还路带点儿天津话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建立较早也广为人知的是英国菜市,营业期间整个菜市场内悬</p><p class="ql-block">挂的宣传品都是英文广告,目标客户瞄准的就是租界里的英国人。当年这里卖的最好的蔬菜有几种,比如红菜头(紫菜头)玉葱(洋葱)花椰菜(菜花)红茄(西红柿)甘蓝(圆白菜)碗豆苗等细菜。菜农们收摘后,到英国菜市销售,十分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英国菜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28年,1932年正式开业。1956年,因为这里地处大沽路和烟台道交口,所以改为“大沽路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意国菜市</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意大利租界也修建起了“意国菜市”,地点在原意租界四马路(现光复道)。相比其他菜市场,其规模很小,主要供应租界内居民的蔬菜、肉类、酱货等副食品。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天津市河北区光复道副食品商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国菜市</p><p class="ql-block">1921年的时候,法租界建起了近干米的封闭式市场。1956年时,法国菜市更名为“长春道副食品综合商场”,1985年重建后再次更名为“天津市副食中心商场</p> <p class="ql-block">奥国菜市</p><p class="ql-block">建国道当年名为河东大马路,在这条街上曾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奥国菜市”,西侧有“菜市胡同”,始建于1903年,因临近奥国菜市场而得名。奥国菜市属于摊群市场,每月逢一、四、七日,鸽子摊贩都会集中到此处交易,所以这里还有个名字叫“鸽子集”</p> <p class="ql-block">东浮桥菜市</p><p class="ql-block">天津最早形成菜市的地方在原海关道衙门以南的海河边上,被人称为“北司衙门菜市”,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坐商,较早的批发蔬菜店铺有双春和、魁发顺、玉发号、万和成等,解放后市政府把医院路至天纬路的一段旧河道辟为“金钟路蔬菜批发市场”,把东浮桥菜市迁到金钟路蔬菜批发市场。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菜市约有坐商208户,摊贩120余户。几百户店铺和摊点挤在沿河狭窄的街道两旁。</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菜市场</p><p class="ql-block">是天津当时最热闹的菜市场,菜市场里有独轮车、毛驴车、大马车拉着蔬菜,有胶皮车拉进和拉出木头家具,卖货的高声吆喝,买货的锱铢必较……这个东南角菜市场,主要经营蔬菜,还附带卖一些日用品之类的,这些买卖人把整个东南角市场挤得严严实实,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官银号菜市</p><p class="ql-block">官银号菜市街位于红桥区东北部,北起北马路,向南分为东西两支,东至葫芦观,西至菜市南,呈“人”字形。20世纪初期摊贩在官银号附近经营鱼虾蔬菜,形成莱市后建成门脸店堂遂成里巷,初名“菜市街”、后为避重名遂于1982年更名为“官银号菜市街”。</p> <p class="ql-block">案秤</p><p class="ql-block">产地,印度尼西亚</p><p class="ql-block">案界是一种小型的称,一般都放在柜台上便用</p><p class="ql-block">在印尼的市场里,还是在沿用着这类案称作为主要称重工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各种秤具</p> <p class="ql-block">天津洋行和买办</p><p class="ql-block">天津开埠初期,转口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洋行和买办起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就洋行方面而言,除了在语言、货币、度量衡、商业惯例、社会习俗等方面依赖买办的帮助以外,还需要在买办制度的保护下占用买办资本;而买办一方面在为洋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使自己的佣金得到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子口税和三联单制度的实施,买办也利用洋行的名义经营自己的企业。洋行与买办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怡和洋行</p><p class="ql-block">天津怡和洋行大楼是英国怡和洋行在中国天津建造的分行大楼。该分行开设于1867年,选址在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157号)。</p><p class="ql-block">怡和洋行是英商建立的洋行,最初是作航运业务,随后又增加了其它商务进出口项目。在天津,怡和洋行不但有自己的打包厂、生产加工车间、仓库而且还有自己的船坞码头。在当年,怡和洋行还拥有自己的船队,到1937年前“怡和“的船队达30余艘,每艘吨位2500-3000吨之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天津的金融区转移到中街,也就是今天的解放北路一带,20世纪30年代,这条街曾经以位居全国第二的庞大的资金流量,闻名于世,所以又被形象的称作是天津的“华尔街”。</p><p class="ql-block">说起麦加利银行这几个字,人们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但如果说到赫赫有名的渣打银行可谓是尽人皆知。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19世纪进入中国时,该行上海分行的首任经理名为约翰.加利,故当时俗称麦加利银行。</p><p class="ql-block">发加利银行</p><p class="ql-block">老天津最大的外资洋行“麦加利银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天津</p><p class="ql-block">稳定的市场发展</p><p class="ql-block">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上青天”,即上海、青岛、天津….民国时期的直辖市(旧称院辖市),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三座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北方时尚都汇</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天津是北方最繁华的时尚都会。市内繁华中心法租界梨栈一带(今劝业场街区,素有“东方小巴黎”的美称。1926年出版的《天津快览》中介绍了多家英、法租界内的“西人饭店”,如利顺德、裕中饭店、中外饭店、皇宫饭店、大来饭店等。有粗略统计表明,30年代的天津约有西餐馆38家;咖啡厅、洋酒店、西点店13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天津咖啡传奇</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咖啡这种非常讲究“调调”的饮品就已经在天津这个城市漫步飘香,咖啡作为天津租界地区西餐厅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饮品,吸引着包括溥仪、婉容、黎元洪等民国风云人物,咖啡文化萦绕在天津这个城市的一些交际圈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火了40年的正昌咖啡</p><p class="ql-block">在津城有一家正昌咖啡店,位于法租界大法国路与狄总领事路交口(今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店主来自希腊的达拉茅斯兄弟,他们进口各种咖啡豆,现磨现卖,并经营法式西餐和西点。那时候,来津居住的溥仪和婉容经常去这家咖啡店,档次很高,颇为喜欢。溥仪家里大部分面包和西点购自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与起士林的咖啡馆</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家在天津。我是生在上海的,两岁的时候搬到北方去。”张爱玲在作于1944年的《私语》里如是说。</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天津度过了近6年的美好时光,20世纪40年代末,天津起士林在上海分设咖啡馆,浓浓的天津情结让张爱玲成了那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后来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天津的咖啡与面包想必为张爱玲的笔端注入了灵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电影皇后胡蝶与天津的叫卖》</p><p class="ql-block">电影皇后蝴蝶的少年生活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情缘。1915年,胡家移居天津。此时的小胡蝶已显露演艺才华。她经常能模仿出本地特色的叫卖声,比如她随父亲到北站游玩,小贩“又香又脆的天津鸭梨,一毛一个”的吆喝被她学得惟妙惟肖。胡蝶的堂妹胡珊、堂弟胡业培也住在胡蝶家里,孩子们的天津生活还是蛮热闹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三小姐朱淞筠引领天津时尚</p><p class="ql-block">朱淞筠,人称“朱三小姐”。其父亲朱启铃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部总长,直至代理国务总理,民国初年天津上层社会的妇女已流行穿西式服装。为此,朱三小姐曾建议生于天津的舞蹈家裕容龄开办一个女子服装研究社。后来 裕容龄和朱三小姐研制出了风靡世界的中国旗袍。在此期间,朱三小姐自然成了中国第一个“新式服装设计师”裕容龄的“模特儿”,而在当时这样的服装,被视为有违风俗的奇装异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的老门牌</p> <p class="ql-block">关于合作社</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还社绝了私商哄抬物价,对稳定物价、安定市民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城市合作社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作社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逐渐被其他形式取代,成为了人们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锡铁铺,用锡铁皮打造各种家用工具,包括炉子、水壶,炊具等等,师傅年中正在制作的是一个烤羊肉串的炉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粮票</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除了粮票,还有蔬菜票,布票等购物票。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粮本</p> <p class="ql-block">副食本</p> <p class="ql-block">市民冬储大白菜</p> <p class="ql-block">西于庄屠宰场</p><p class="ql-block">清末,天津卫市汉食用的大肉大都是由附近乡镇屠宰户屠宰后上市。至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现今的红桥区西于庄兴建了天津卫第一家屠军场.</p><p class="ql-block">1953年,西于庄屠案场在现今的东丽区张责庄跃进路上扩建新厂。后来,老西于庄屠军场经改造后更名为“天津市肉类再制厂”,该厂生产的熟内制品龙其是“玫魂火腿肠”“迎宾火腿肠”等多个品种,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行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p><p class="ql-block">西于庄層-宰场曾为天津市生熟肉类制品的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令这家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屠宰场旧址仍保存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市劳模集体一南开区掩骨会副食店经常采购大批副食品,深入居民区送货上。图为售资员走街串巷,菜车把鱼、菜送到盲人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士珍同志,先后数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她工作几十年中,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创新副食售货行业模式,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串百家门”和“群众的贴心人”等赞誉,进入领导岗位后,她身穿工作服,不离三尺柜台,继续服务在百姓生活当中,风天雨天、夏天冬天始终服务在零售一线,把三尺柜台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得到了广大市民百姓的称赞,得到了众多的荣誉和称号。并多次参加全国和天津市的劳模群英会,受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1995年退休后,不忘自己的荣誉来自于党的关怀和群众的赞誉,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开放建设中,把一个既没有技术,又没有财力的老国有企业恢复到能够自身发展壮大,为国家每年上缴几十万利税中型企业,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借粮”</p><p class="ql-block">那时每月月底25日,居民可以到粮店购买下个月的粮食,百姓称之为“借粮”</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市场</p> <p class="ql-block">当时商店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看看如今的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菜市场的博物馆,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