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校园里的老建筑

时迟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295535</p> <p class="ql-block">位于汾阳路20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音乐学院</span>,是上海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由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现代音乐的高等学府。学院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校园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并拆除了围墙,向公众开放校园。我俩于4月18日步入校园,近距离感受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现代建筑与古老洋房交相辉映的校园美景。这是新开于淮海中路的上海音乐学院大门,站在校门口,只见现代化的教学主楼与百年历史的老图书馆相互映衬,更增添了上音校园的魅力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塑有多尊对上海音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前辈教育家、音乐家的铜像。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就静静地矗立在绿荫下,深邃的目光关注着校园内一代代的学生迎来送往,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贺绿汀音乐厅前萧友梅博士的铜像。萧友梅(1884—1940),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曾创作中国最早的一批西洋器乐曲。1927年萧友梅先生与蔡元培先生共同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国音乐人才。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竖立在教学主楼大厅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的铜像。贺绿汀(1903—1999)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后到延安担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工作,最著名的作品有《游击队歌》等。铜像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祝贺贺绿汀同志从事音乐工作70周年的题词:谱写生活的强音,讴歌人民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矗立于教学主楼对面丁善德先生的铜像。基座上刻有丁善德先生的生平成就。</p> <p class="ql-block">从汾阳路20号大门一进校园,就能看到这栋红顶洋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1910年的原犹太俱乐部,是当年在沪俄籍犹太人主要活动场所),洋楼正立面为对称构图,正中有一弧形门廊,使得整栋楼显得既庄重又典雅。1949年至1984年</span>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期间一直在这栋楼里办公,所以被称为老院长楼。</p> <p class="ql-block">老院长楼的东立面,一楼别致的弧形房型设计与阳台护栏,结合壁炉烟囱和坡顶屋面,在红叶、绿树的簇拥下,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老院长楼后立面,简约粗壮的罗马柱门廊,体现着建筑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幢专家楼建于1905-1911年,是一幢风格组合自由多样的花园住宅,尤其是楼右侧造型独特的尖塔造型,体现了当时上海建筑设计理念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p> <p class="ql-block">专家楼正立面。三角阁楼山墙露木构架、拱形门廊柱子上嵌饰的粗旷石块,无不显示着房屋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专家楼东立面。外墙面用拉毛工艺涂料,营造出强烈的纹理感和立体效果,拱形外廊上再配以粗旷的石块,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专家楼东面的黄自先生的铜像。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9年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完成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并于同年5月由纽黑文交响乐团演奏。这是第一首在海外演奏的中国作曲家管弦乐作品,也是首次在上海工部局乐队音乐会上演奏的中国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span>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名“天赐大宅”,建于1912年,</span>是上音校园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现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这座三层建筑为对称结构,呈现出一种优雅而和谐的美学效果。建筑红色的屋顶和淡雅的立面,与周围盎然的绿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建筑在环境中更加突出。建筑南立面正中是一弧形门廊,设计师在平台上建造了两个与其左右对称的半圆形护栏,达到了整座楼与楼前的平台完美融合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弧形门廊与平台上两个与其左右对称的半圆形护栏。</p> <p class="ql-block">建筑面向草坪的正立面,整排的爱奥尼亚柱,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为这座建筑赋予了古典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东立面宽敞通透的外走廊,更凸显建筑的大气。</p> <p class="ql-block">后立面多根爱奥尼亚柱门廊及露台,彰显出建筑的古典与优雅。</p> <p class="ql-block">这幢黄白色三层砖混结构的现代风格花园洋房,建于1930年,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对外合作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座红色的英式建筑,</span>建于1936年,原为私人住宅,是典型的英国式花园建筑风格,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美育楼。楼内一层有“东方乐器博物馆”,其前身为始建于1984年的“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是我国艺术院校中首个乐器博物馆。馆内藏有乐器约800余件(套),包含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乐器,亦有中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藏、苗、满、彝等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游客可以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镜头下的美育楼西立面,美得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美育楼北立面,正对着淮海中路,绿色的草坪映衬着红色的古典建筑,使得画面非常地和谐。</p> <p class="ql-block">这座被誉为“音乐城堡”的建筑是上海音乐学院老图书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为比利时领事馆</span>,建于1926年,是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这座建筑的东南立面逐层退台,两道镂空栏杆作为划分立面的水平带饰,红瓦陡坡的大屋顶,更彰显出建筑的豪华与大气。</p> <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的东立面,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的德式小尖塔,都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的西立面。位于西南角的尖顶多边形角楼,让建筑立面显得活泼生动。</p> <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的西北立面,希腊式凸窗为这座老建筑增添了别样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面对淮海路的上音歌剧院,拥有1个1200座的歌剧厅、4个排演厅和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是一个集音乐演出、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汾阳路上还有许多著名的西洋建筑,距上海音乐学院不远,有⼀</span>座外墙为白色的城堡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建于1905年,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府邸,是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建筑样式的典范,其装饰华丽,虽历经百年沧桑,仍璀璨夺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建筑立面中轴对称,两边是露天双抱大石梯通向二层,</span>二层南面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半圆券拱落地窗,中部</span>呈弧形凸出<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有四对爱奥尼式双柱倚柱<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前一阵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追风者》中仁济医院的取景地就在这里,现在是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汾阳路64弄10号这座普通的弄堂建筑,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瞿秋白旧居。</span>1932年瞿秋白夫妇在此居住期间,瞿秋白坚持不懈从事文学著译等工作,据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后来回忆,瞿秋白曾说:住在这一年多的日子里,是他一生中最平静、最舒心、最安逸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汾阳路150号这座巴洛克风格的灰白色建筑已有百年历史,是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匈牙利人乌达克设计的。上世纪前半叶,乌达克曾在上海设计了超过百座建筑,许多已成为经典。该建筑最初为法国富商所有,20世纪40年代成为白崇禧宅邸,因此上海人习惯称其为“白公馆”。现在是上海沪剧院,平时不开放,院子栅栏外面再用密密的竹篱笆围着,只能透过缝隙看到楼房,无法拍照。这张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汾阳路与品阳路等交汇的十字路中心,矗立着普希金雕像。这座雕像始建于1937年,由上海俄侨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多年来,普希金雕像静静地矗立在马路中心,默默地观察着世间的沧桑巨变。“一切都终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普希金这著名的诗句,激励着一代代在上海拚博、工作、生活的人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