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洼遗址考古综述

李昌杰

<p class="ql-block">7300年前,张山洼怀揣着一座古老的小村庄,背靠着彭祖、果老山,安祥地晒着太阳。村庄的石房茅舍都是半地穴式的,冬暖夏凉。茅檐下,挂着磨制的精美的石刀、蚌镰,光滑锐利的石斧静静地躺在地上,泛着青光。房前窗下,纺线织布的石轮纺车还在咕噜咕噜地转着,那是头带骨簪的女人们在纺织,有的还拿着骨锥、骨针在缝补衣服呢。村中央有一口古老的井,井旁几个女人带着孩子,在用泥质的红陶双身壶打水,孩子们或捧着豆(一种盛东西的器皿)、或提着罐,在帮着运水。 村外的田地里,男人们拿着石刀、操着骨耜在劳作,黝黑的皮肤闪着健壮的光泽。 远处的荒野丛林里,不时传来男人们兴奋的叫喊声,雄浑而劲尖。他们手持石匕,手握石镞,原来正在围猎一头梅花鹿…… 村西,有一片很大的柏树林,苍苍莽莽,那里是村里人的灵魂寄托所。坟高冢耸,比肩而邻。那时,流行瓦棺葬,墓穴东西向,人皆枕东蹬西,大概是东为日出之地,希望亡灵能早日轮回吧,与我们现在的墓穴走向大为不同。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着生,忙着死,过着艰辛而原始的生活。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张山洼怀里的先民们在风风雨雨的几千年中,传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又迎来了商周时期,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也浸满了商周文化的乳汁。祖先们用的蚌刀石镰换成了青鼎铜镞,他们也学会了在龟甲卜骨(牛肩胛骨)上刻甲骨文来卜吉凶,求祥泰。“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这里毫发毕现,熠熠生辉。 后来呢,后来秦并六国,天下合一。接着高祖刘邦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君临天下,大汉一统。张山洼一带才扫残垣断壁,清乱石碎瓦。取石垒房,耕田稼穑,牧牛打渔,安居乐业,人烟渐盛,文化复兴。从张山到三韩,村接庄拥,鸡犬相闻,生前结邻聚居,死后择风水宝地而眠。至今尚有张山汉墓群、南韩汉墓群横榻于地下。 后记:1999~2000年,济宁市考古研究室和任城区文物管理所对张山洼遗址进行两次发掘,概况如下: 一、张山洼遗址系多元复合的文化遗址,跨时长,文化积淀丰富。上有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文化和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中历商周至战国,下达秦汉而明清。 二、细石器文化距今约一万年,张山洼细石器文化文物有:长三角形石镞,呈棕红色,保存完整,上尖下凹,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是用硬物辗压挤制而成。非常精致锋利,为细石器文化时期的实物精品。 三、北辛文化出土文物有:北辛文化水井一口,井内有泥质红陶双身壶等。陶器有鬲、豆、簋、罐;骨器有骨锥、骨匕、骨簪、骨镞、骨耜;石器有细石器、石镞、石镰、石轮纺车及蚌刀。流行竖穴瓦棺葬。 四、商周文化出土文物有:甑、罐、骨簪、卜骨,铜镞等。卜骨、龟甲十分完整,上刻有甲骨文,为济宁市首次发现,全国也十分罕见。为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五、战国时代出土文物有:石椁墓、瓦棺葬。石椁墓为长方形,东西向,为典型的战国时代墓葬形制。 六、汉代房址:房址一座呈长方形,两座近方形,毛石垒砌,室内有石片、陶盆、纺轮、五铢钱等,估计为瓦顶建筑。其中最大的一座为长方形,坐北向南,面积约22平方米。这种房址在山东地区较为少见,对研究汉代村落布局及建筑风格有重要意义。 张山洼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内涵丰富,为细石器文化、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现在对张山洼遗址的发掘,只是冰山之一角,若对其进行全面发掘,说不定会有更令人激动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山东济宁任城区张山洼遗址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它位于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张山村东南约1000米处,东距京杭大运河约500米。这个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文化,还包含有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中历商周至战国,下达秦汉而明清,承载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浸润着夏商周三代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99年12月,为配合济宁运河电厂工程建设,任城区文物管理所在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了这个遗址。随后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蚌器、骨器、陶器、石器、铜器等。其中,细石器文化的代表文物有长三角形石镞,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非常精致锋利。而北辛文化的代表文物则有陶器、骨器和石器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山洼遗址还出土了卜甲和卜骨,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古代占卜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卜甲为上下甲,均已破碎,钻、凿、灼的痕迹明显;卜骨为牛肩胛骨,上半部骨臼处较为完整,钻、凿、灼俱全,凿窝大小、深浅不一,透露出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张山洼遗址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它为我们了解古代济宁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证据。</p> <p class="ql-block">张山洼遗址出土的细石器种类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镞:这些石镞往往呈现出长三角形的形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既精致又锋利。它们是古代人们狩猎和战斗时的重要工具,体现了古代人类对于石器加工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刮削器:刮削器是一种用于削刮木材、兽皮等材料的工具。在张山洼遗址中,出土的刮削器形状多样,有的呈半月形,有的则呈柳叶形,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类对不同用途工具的精细区分和巧妙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核:这是制作细石器时产生的废料,但同时也是研究石器制作技术和过程的重要材料。通过分析石核的形态和磨损程度,可以推测出古代人类制作石器的方法和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片:石片是细石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制作各种石器的基础材料。在张山洼遗址中,出土的石片数量众多,形态各异,反映了古代人类在制作石器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细石器外,还可能包括其他类型的石器,如尖状器、石叶等。这些细石器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济宁地区人类使用石器的情况,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张山洼遗址作为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而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情况。以下是一些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从出土遗物的角度来看,张山洼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遗物。这些遗物不仅在制作技艺上体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风格和造型上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这些遗物可能是通过贸易、交流或迁徙等方式从其他地区传入,从而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对这些遗物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情况和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从遗址的文化内涵来看,张山洼遗址的文化特征可能受到了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张山洼遗址的文化内涵可能是在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的,这种交流可能包括技术、艺术、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张山洼遗址的考古发掘还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族群分布和迁徙情况。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层的发掘,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族群在遗址中的活动痕迹,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些交流可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使得张山洼遗址的文化面貌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现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情况。通过结合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山洼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其在古代社会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张山洼遗址通过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情况。它不仅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张山洼遗址的文化交流具体实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从出土文物的角度看,张山洼遗址中发现了多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遗物。这些遗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区域,通过贸易、战争、迁徙等方式流传至张山洼地区。这些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它们的造型、纹饰和制作工艺都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这些遗物的共存和交融,体现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张山洼遗址的文化内涵也显示了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遗址中发现的细石器文化、北辛文化、商周文化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元素在张山洼地区的出现,可能是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也可能是通过文化交流而得以传播和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者,张山洼遗址还出土了卜甲和卜骨等具有宗教和祭祀功能的遗物。这些遗物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活动有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面貌。这些宗教和祭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可能也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融合而得以实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张山洼遗址的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还可能涉及精神文化层面。例如,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山洼遗址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从而增进对古代社会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展览、研讨会等,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张山洼遗址的文化交流具体实例包括出土文物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融合性、宗教和祭祀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传播媒介和文化交流活动对古代社会文化交流的研究和推动。这些实例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文献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