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雨 漫 游(之四)走进柏山缸博物馆

卢传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柏山村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西北部,南距博爱县城4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余亩,2800余户,居住人口12000多。柏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据《怀庆府志》记载,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已有居民在此休养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唐、宋时期该村就已开始陶瓷生产,和当时享有盛名的河北磁州窑、修武当阳峪窑,形成了一系列一天目瓷,主要生产白釉、黑釉、酱色釉,产品有盆、碗、瓮、盘、碟、壶、枕等生活用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明万历六年,柏山村开始尝试烧制陶缸,将碗窑院改成缸窑院。清顺治年间,柏山缸窑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生产技术成熟,产品质量越来越好。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窑主们建起了窑神庙,成立了组织,统一了尺寸标准,产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柏山缸特色独具:夏季盛水不臭,阴天存物不潮、储粮不霉变、腌菜不回味、不渗水、不漏油、耐腐蚀等特点。产品远销省内外。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2000年以后,被塑料等制品逐渐替代,缸被淘汰,远离人们视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勤劳的柏山人民,利用丰富的矿山资源和精湛的制陶技艺,打造了“柏山缸”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世代相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独特的制作工艺,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18年,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山缸的制作技艺,投资200万元,建成了柏山窑古今展览馆,收集了唐宋时期清化磁(也叫柏山磁)等瓷器碎片和柏山缸等大小物件100多种对外展览;并建成了柏山传新陶瓷生产基地,生产品种达100多种,通过媒体走向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4年4月24日,我们走进柏山文化苑,在琚老师介绍下,对柏山缸的历史、形成、规模、产品等,有了较深的了解。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家家都能看到几十种,人人都使用过,如:水缸、储存粮食的大缸(不同类型)、篅、和面盆、闷罐、酱罐、煨缸、食品罐等,举不胜举,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它们的产地都在柏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