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福建塔下村“德远堂”

老庄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老庄</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德远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远堂:位于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在那里有座张氏祠堂,又称“张氏家庙”,呈上下两堂两横正三堂五凤楼造型,建造考究,雕梁画栋,粉饰彩画,家庙前耸立着23支石龙旗杆,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德远堂是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第九代孙小一郎之妻携次子光绍到塔下村肇基。为敬奉仙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末清初在塔下村东西山坡开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一一德远堂。</p><p class="ql-block">塔下村这座明代建筑“德定堂”从始建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从初建时的土木硅构瓦房,到清乾隆二十五年,整座重新修建。之后历经一百四十八年,又经第三次维修。抗日战争胜利后,德远堂再度重新翻修,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张发奎等亲笔题字祝贺。十年动乱期间,人们巧把庙宇当工场,幸得保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远堂〞再次修缮,在华侨的资助下,整座祖庙增添了光彩。</p><p class="ql-block">德远堂正殿前面半圆的池塘两边场地上,耸立着二十三根十多米高的石龙旗群,与整座庙宇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据考证这石龙旗在全国姓氏家庙中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实属少见。石龙旗杆全用石雕,其结构为底座和旗身两个部分。底座约高一米见方,由十块刻有花纹图案的石板组合而成,它紧抱旗身耸然挺立。主体旗身又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为主柱,高约四米,粗约四十公分方柱。刻有竖旗年代、身份、辈序和姓名。中、上投之间用方盤石紧相连接。中段高约三米的圆柱上,镌雕着形态各异身昂着蟠龙浮雕栩栩如生。往上则用圆盤接接的顶端,有的镌笔锋,有的雕坐狮。可谓中国石雕艺术的精品。</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清代欲立石龙旗于祖庙前,必须是取有一定学衔和官职的家族男性。并从这些身份带来定社会之威望、其传统价值是显贵于个人,而达到荣宗耀祖。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成为一种激励后人向上进取的一分动力。据传,古时塔下村客家风俗:凡族中子弟应科举考试上“进士”以上的,可在德远堂前竖立石龙旗,在旗杆上雕刻着龙兽吉祥物,以激励客㒸子弟刻苦学习,成家立业。依照功名官职高下、品位大小之不同及文武之别,其所竖立石龙旗的长短,底座的式样与柱身的雕饰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底座有四、六、八角形状,文官的石龙旗顶端多雕笔尖,武官则雕为坐狮。最矮的石龙旗八、九米高,高的达十多米。由多节榫合衔接。清代以后,族中子弟考中举人,成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也可在德远堂前竖起石龙旗。后来家族中的人旅居海外,对家乡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乡亲们也为其竖起石龙旗。每一柱石龙旗都是一面褒扬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据统计,在干余人口的塔下村及上千旅居海外的乡亲中,已有4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是留学生。可见石龙旗对客家子弟文明进步产生的影响之深远。</p><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的石龙旗越多,说明这里出的人才越多。如今,历史悠久的客家石龙旗,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无论是历史学、建筑学还是风土人情,都值得研究。独具一格的客家石龙旗,已成为吸引中外旅游者的一道壮美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