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猛禽

千里目

今年2月我参加了岷江国际摄影俱乐部组织的肯尼亚生态摄影团,在肯尼亚拍到了上百种鸟禽。我把其中17种猛禽挑选出来分享给大家,让我们欣赏的同时更好的认识和保护它们。 <p class="ql-block">1. 非洲海雕(英文名:African Fish Eagle,学名:Haliaeetus vocifer),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又叫做吼海雕、非洲鱼雕。是一种中型猛禽。“吼海雕”这个名字得自这种鸟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有时独自狂呼,有时夫唱妇随,“喔喔”的高唳声往往是初涉非洲的游人最早发觉的生命气息,因此人们把吼海雕的叫声称为“非洲的声音”。它们的外型独特,躯干呈棕色,双翅黝黑,头颈部、胸部及尾部雪白。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主要的食物是鱼。吼海雕最近的近亲是现属极危的马达加斯加海雕。</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非洲海雕是一种中型猛禽,雌性比雄性大。身长 63-75 厘米,翼展 175-210 厘米,雄鸟体重1990-2500,雌鸟体重 3200-3600 克,平均寿命12年。它们的外型独特全身大多呈棕色,强有力的翅膀长而宽圆则呈黑色。头部、颈部、胸部和尾部呈雪白色,腹部和肩膀呈现漂亮的棕色调,喙呈黄色,尖端有一黑斑驳。腿黄色,利爪。苍白的面颊与黑帽形成鲜明的对比。胸部有广泛是白色带。翅膀和翕上可见条纹状羽毛。尾巴的基部白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 : 吼海雕栖息于河流、湖泊附近,有时也出现在河口滨海地区,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领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日行性,白天大多数时间栖止于水边树上窥伺猎物待机而动。吼海雕的主要食物是鲶鱼、肺鱼等各种鱼类,这类食物占其日常饮食的90%以上,偶尔捕捉火烈鸟、鹳、鹭、蜥蜴、青蛙、猴子等中小型动物果腹,吼海雕双爪力量薄弱,抓起1~2公斤重的猎物就不能正常飞行了。</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 吼海雕于每年3~9月交配繁殖,夫妻关系非常牢固,通常厮守一生,夫妇俩用树枝在高大的树冠上修建多个巢,但只有一个用于孵卵育雏并长年使用,主巢宽达2米深逾1.2米,雌鸟每次产下1~3枚卵,卵呈白色,上有暗红色斑点,夫妻轮流孵卵,孵化期约42~45天,最早出壳的幼雏会杀死其它体弱个体,幼鸟由双亲共同抚养,两个月大时即可独立觅食,70~75天后羽翼丰满,但要到5岁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体型和羽色并达到性成熟。</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非洲</p> <p class="ql-block">2. 茶色雕(英文名:Tawny Eagle,学名:Aquila rapax),是鹰形目鹰科雕属的鸟类。又叫非洲草原雕、非洲茶色雕。体棕色。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和半沙漠地带。</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树木繁茂的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从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的高度均有踪影。但避开沙漠和茂密的林地。白天活动,或长时间地栖息于电线杆上、孤立的树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食物主要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昆虫类,两栖类,鱼类和腐肉,每次通常能吃下称重126克的2.0千克的食物。在肯尼亚,它们往往会狩猎鹧鸪,野兔,大鸨,甚至猎食体重超过自身两倍的小羚羊。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觅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獭和鼠类的洞口等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有时也通过在空中飞翔来观察和觅找猎物。茶色雕都比较安静。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分成九个音节:kiok kiok”,“kekeke”,“KRA”,也能够发出一声响亮或刺耳的嘶鸣声“shreep shreep”。</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 : 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在非洲西部、北部和东北部,是从8月至10月;在肯尼亚虽然全年都可繁殖,但高峰期在5月至11月,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从1月至4月,在亚洲是11月。营巢于悬崖上或山顶岩石堆中,也营巢于高大孤立的树上。巢通常直径达1.0-1.3米,深30厘米。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茎、草叶、羊毛和羽毛。巢的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1~2枚,通常为2枚,卵为白色,表面没有斑或具有黄褐色斑点。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为39-45天。大多数孵化由雌鸟完成。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76-75天后离巢,也有的直到下一次的繁殖季节才离巢巢。 3-4年后,幼鸟达到性成熟。</p> 3. 非洲鵟(英文名:Augur Buzzard,学名:Buteo augur),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br>地理分布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至津巴布韦,安哥拉中部至纳米比亚中部。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下地区,属于留鸟,平均寿命9.7年。<div>栖息地为热(亚)带湿性山地林、稀树草原、灌丛、炎热沙漠</div><div>身长35-40厘米,体重525-890克。</div> 4. 非洲鬣鹰(英文名:African Harrier-Hawk,学名:Polyboroides typus),是鹰形目鹰科鬣鹰属的鸟类。<br>外形特征 : 这种鹰的腿脚十分长,并且跗间关节为双关节结构,可以向前弯曲(一般鸟类该关节只能向后弯曲),故可以用一只脚攀住树洞,另一只脚伸进洞内掏取雏鸟或鼠类。与之相类的结构可以在鹤鵟身上找到(趋同进化)。身长51-68厘米,翼展118-152厘米。体重500-950克。<br>非洲广泛分布。属于留鸟。平均寿命8.7年。<div>栖息地:温带阔叶林、热带常绿阔叶林、稀树草原、干性灌丛、永久性河流等。</div><div><br></div> 5. 暗棕鵟(英文名:Jackal Buzzard,学名:Buteo rufofusc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br>地理分布非洲纳米比亚和南非。属于留鸟。平均寿命10年。<div>栖息地:热带湿性山地林、稀树草原、热带干性灌丛、热带高海拔草原等。</div><div>身长45-55厘米,翼展127-143厘米;体重1150-1695克。<br><br></div> <p class="ql-block">6. 黑翅鸢(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学名:Elanus caeruleus),是鹰形目鹰科黑翅鸢属的鸟类。是鹰科黑翅鸢属的猛禽,又称黑肩鸢,中文俗名灰鹞子,是一种小型猛禽,身长 30-37 厘米,通体以灰色为主,眼先有黑斑和须毛,虹膜为血红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黑翅鸢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珍稀鸟类。</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小(3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鸢。特征为黑色的肩部斑块及形长的初级飞羽。</p><p class="ql-block">成鸟:头顶、背、翼覆羽及尾基部灰色,脸、颈及下体白色。唯一一种振羽停于空中寻找猎物的白色鹰类。亚成鸟似成鸟但沾褐色。虹膜-红色;嘴-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p><p class="ql-block">叫声:轻柔哨音wheep, wheep。</p><p class="ql-block">区别辨识:黑翅鸢和它的同属鸟类(澳洲鸢、白尾鸢、纹翅鸢、澳洲黑肩鸢)外貌上非常相似,但仅有黑翅鸢分布中国。</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留鸟。黑翅鸢大多数为留鸟,但在浙江、广西、河北等地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p><p class="ql-block">栖息地:通常栖息于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从平原到4000多公尺的高山均见有栖息。一般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p><p class="ql-block">食性:黑翅鸢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p><p class="ql-block">飞行:黑翅鸢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等方式,并不时地将两个翅膀向上举成“V”字形进行滑翔,有时也进行鼓翼飞翔。在鼓翼飞翔时两翅煽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突然直扑而下。</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 :黑翅鸢3-4月间繁殖,营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较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而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每隔2-3天产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点。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孵化期为25-28天。雏鸟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30-35天后,即可离巢飞翔。</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非洲,远东,澳新界</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 :致危。过度捕猎,主要是乱捕滥猎。</p> 7. 黑胸短趾雕(英文名:Black-chested Snake Eagle,学名:Circaetus pectoralis),是鹰形目鹰科短趾雕属的鸟类。黑胸短趾雕是一种濒危猛禽。平均寿命8.7年。<br>地理分布非洲苏丹东部和埃塞俄比亚至南非。生活在海拔3400米以下地区。栖息地为稀树草原、热带干性灌丛、草原及沙漠等。<div>身长63-71厘米,翼展160-185厘米;体重1178-2260克。<br></div> <p class="ql-block">8.红隼(英文名:Common Kestrel,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别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小型猛禽,眼睛的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惟黑市交易价格稍低于猎隼。红隼产于旧大陆,有时叫作旧大陆红隼、欧亚红隼或欧洲红隼,它比分布于南北美洲的美洲隼稍大,但颜色不那么鲜艳。另有澳洲红隼(学名:Falco cenchroides)。红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比利时国鸟。</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小(33厘米)的赤褐色隼,体重154-314克。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p><p class="ql-block">叫声:刺耳高叫声yak yak yak yak yak。</p><p class="ql-block">区别辨识:红隼眼睛的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是它与黄爪隼成鸟的最明显的区别之一,黄爪隼成鸟背部无横纹和点斑。黄爪隼在中国很少见。红隼的尾羽的形状呈凸尾状,与燕隼、猛隼等的圆尾不同。</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红隼平常喜欢单独活动,尤以傍晚时最为活跃。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鸟类和蜻蜓等。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迁徙时常集成小群,特别是在秋季。每天拂晓开始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地煽动,偶尔进行短暂的滑翔。栖息时多在空旷地区孤立的高大树木的树稍上或者电线杆上。叫声单调而尖锐,很象一种响铃的声音。</p><p class="ql-block">红隼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林缘、林间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旷野、河谷和农田地区较为常见,但在茂密的大森林中少见。</p><p class="ql-block">食性:主要以蝗虫、蚱蜢、吉丁虫、蠡斯、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觅食活动在白天,主要在空中觅食,或在高空迎风展翅,或在地面低空飞行搜寻食物,有时煽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但发现猎物,则折合双翅,突然俯冲而下直扑猎物,抓获以后就地吞食,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入高空。有时也采用站立在山丘岩石高处,或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的方法,等猎物出现在面前时才突然出击。</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一7月。通常营巢于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和喜鹊、乌鸦以及其它鸟类在树上的旧巢中。巢较简陋,由枯枝构成,里面铺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4一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如果巢卵被破坏,通常还要下补偿性的一liu窝,但产卵的数量则明显减少,通常为2一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红褐色的斑点,但也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产1枚卵,产完第一枚卵后,雌鸟就不再离巢,时而卧伏于巢内,时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承担护卫任务,每隔一段时间就飞回巢区附近的石壁上或树冠上,偶尔也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28一30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3一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绒羽,头大颈细,呈爬伏状态,勉强能够摇头,10天后变为淡灰色绒羽。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30天左右离巢。平均寿命5.3年</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区: 欧亚,非洲广泛分布。</p> <p class="ql-block">9. 黄爪隼(英文名:Lesser Kestrel,学名:Falco naumanni),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国家二级野保动物</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小(30厘米)的红褐色隼,翼展58-73厘米,体重90-208克。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雌鸟:红褐色较重,上体具横斑及点斑,下体具深色纵纹。前额污白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p><p class="ql-block">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幼鸟尖叫如红隼。</p><p class="ql-block">区别辨识:黄爪隼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雄鸟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边的丛林地带,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性情极为极活跃,大胆而嘈杂,多成对和成小群活动。常在空中飞行,并频繁地进行滑翔。叫声尖锐。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蟋蟀、叩头虫、金龟子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啮齿动物、蜥蜴、蛙、小型鸟类等脊椎动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虫。有时也在地上捕食。于悬崖峭壁结群营巢。较红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迁徙时结大群。</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崖峭壁上的凹陷处、岩石顶端的岩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通常每窝产卵4一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偶尔替换雌鸟。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雄鸟觅食饲喂,大约经过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 欧亚:欧洲南部和非洲西北部至中国北部。</p> 10. 黄嘴鸢(英文名:Yellow-billed Kite,学名:Milvus aegyptius),是鹰形目鹰科鸢属的鸟类。<br>地理分布:非洲广泛分布,完全迁徙。生活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森林、稀树草原、灌丛、湿地、沙漠、潮间带、沿海悬崖和离岸石岛、陆地城市及耕地。 <p class="ql-block">11. 灰隼(英文名:Grey Kestrel,学名:Falco ardosiace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是隼科隼属的猛禽。全身灰色,眼圈黄色、较粗,蜡膜和脚亦黄色。分布于非洲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属于留鸟。平均寿命6.2年。华盛顿公约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栖息地为稀树草原、草原及陆地人为生态区等。</p><p class="ql-block">身长28-33厘米,翼展58-72厘米;体重205-300克。</p> <p class="ql-block">12. 欧亚鵟(英文名:Common Buzzard,学名:Buteo buteo),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的上一级种,普通鵟为其亚种。因地理原因,其英文正名继承了Common Buzzard(直译“普通”、“鵟”),而普通鵟的英文正名则改为Eastern Buzzard(直译“东方”、“鵟”)。而在汉语里,东方鵟更为常见,故“普通鵟”的中文名留给了东方鵟。属国家二级野保动物。完全迁徙,平均寿命9.45年。</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繁殖区: 欧亚:广泛分布</p><p class="ql-block">非繁殖区: 非洲,远东</p><p class="ql-block">栖息地为森林、稀树草原、灌丛、湿地及陆地人为生态区等。</p><p class="ql-block">身长40-52厘米,翼展109-136厘米;体重427-1360克。</p> <p class="ql-block">13. 长冠鹰雕(英文名:Long-crested Eagle,学名:Lophaetus occipitalis),是鹰形目鹰科长冠鹰雕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非洲广泛分布。属于留鸟,平均寿命18年。</p><p class="ql-block">栖息地为森林、稀树草原、湿地及陆地人为生态区等。</p><p class="ql-block">身长50-58厘米,翼展112-129厘米;体重912-1523克。</p> 14. 皱脸秃鹫(英文名:Lappet-faced Vulture,学名:Torgos tracheliotos),是鹰形目鹰科皱脸秃鹫属的鸟类。又叫做肉垂秃鹫、努比亚秃鹫。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种数量非常多的大型旧大陆鹫。它体长 115 厘米,展翼可达2.8米,体重5400-9400克。属于留鸟。平均寿命14.69年。<div>  分布于非洲、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南部和西部。<br>外形特征:肉垂秃鹫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间杂,尾楔型,腹部长有大量白色绒羽,使它们看上去像一个领系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 它因裸露的头部两侧悬垂着粉色肉垂而得名。肉垂秃鹫是唯一能撕开猎物毛皮的秃鹫。<br>生活习性 :说起它们的行为,人们常用两个字形容——“贪婪”。原来,肉垂秃鹫非常霸道,不论是不是它们先发现的尸体,在争斗中它们总是占上风。如果其他秃鹫不肯让出尸体,它们就会用武力驱赶。肉垂秃鹫取食时也有严格的顺序,总是个体大、身体强的秃鹫先进食。进食时,它们原来粉红色的脸和颈因兴奋会渐渐变成红色,极度兴奋时甚至可以变成紫红色。肉垂秃鹫进食完之后,一般都会把位置让给埃及秃鹫。更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秃鹫在鬣狗来夺食时,却不敢出声地乖乖退到一旁,等待着吃一点“残羹剩饭”。<br></div> 15. 长尾鸬鹚是一种小型鸬鹚,体长略长于50公分,翼展85公分左右。繁殖期呈现黑色闪绿光泽。翅膀上有银、黑色漂亮的斑纹。尾巴相对较长,很短的头冠,黄嘴,面部有红色或黄色斑纹,腹部白色。雌雄样子相仿。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br>生活习性:长尾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长尾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长尾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长尾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长尾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长尾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长尾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们借助敏锐的听觉捕捉猎物。长尾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br>生长繁殖:长尾鸬鹚于树上或地面筑巢,一次产2至4枚卵。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长尾鸬鹚轮流孵卵。4月中旬开始产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16. 白胸鸬鹚(英文名:White-breasted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lucidu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br>非洲广泛分布内陆东北部至撒哈拉以南非洲西南部。<div><br></div> 17. 鹭鹰(英文名:Secretarybird,学名:Sagittarius serpentarius),是鹰形目鹭鹰科鹭鹰属的鸟类。鹭鹰,一种非洲食肉鸟。这种长腿鸟,高达4英尺 (1.2米),头上长着钩状的喙,和鹰的喙相似。全身的羽毛呈灰蓝色,但翅尖、腿、尾巴和冠是黑色的。这种鸟的英文名secretary bird源自于它长长的冠羽,伸向头后,有点像办公室职员们夹在耳后的羽毛笔。鹭鹰因捕食蛇而出名,但它也吃啮齿动物、大昆虫、小鸟和蛋。它们步行捕食,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开阔草地上,这里稀疏地分布着树木。 据说,雌雄鹭鹰终身为伴,它们用树枝在小树的顶端筑巢。通常一窝下两只蛋,呈白色带有红棕色的条纹。<br>外形特征:鹭鹰身形高大,雌鸟和雄鸟长得十分相似,直立时体长均近150厘米,有十多岁孩子那么高.它的外貌十分奇特:头钩喙似鹰,长腿似鹤,头顶羽冠。羽冠在平时如发辫般底垂,而当被激怒或者紧张时就会高高竖起。鹭鹰的喙短粗带钩,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让人想起美洲长腿冠鹰。上身披洁白羽毛,翅膀后部和尾部则覆盖着黑色羽毛。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羽毛极长,达60多厘米,坚硬地向后面竖着,仿佛一把戳向身后的长矛。鹭鹰的腿像鹤腿一样修长挺拔,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使时常行走于灌丛的脚部不致受到伤害。鹭鹰的腿是所有猛禽中最长的,以至在进食或饮水的时候,它必须弯曲双腿蹲在地上才行。这长长的双腿看上纤细伶仃,却威力巨大,用力一踢可以对猎物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不过,鹭鹰脚爪的握力不强,无法像短趾雕那样施展“无影掌”来对付敌人。<br>生活习性:鹭鹰还会捕蛇。许多年前,一位在非洲进行研究的鸟类学家曾报告说,他看到了一只鹭鹰捕食一条长达6米的蛇。这条新闻立刻引起了轰动。但是,人们发现鹭鹰长吃鼠和昆虫,就是没人看到过它捕蛇。20世纪50年代,一位自然学家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一天,他在观察鹭鹰时,突然发现有一条120厘米长的眼镜蛇爬向鹭鹰,鹭鹰发现了,就与蛇开始“外围作战”。最终毒蛇葬身鸟腹。鹭鹰生活在非洲部分地区的草原上。这些鸟高高的,腿比其他食肉鸟长很多。它们在草地上奔跑,用腿和翅膀攻击猎物。鹭鹰捕食大昆虫、蛇、小型哺乳动物和蜥蜴。它们也吃其他鸟的蛋。筑巢的时候,鹭鹰的窝与众不同,是用木棍、椰子和草编织成的一个平台。雌雄鹭鹰共同孵卵、喂养幼鸟。<br>非洲广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