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荆州博物馆(一)

阿娟

<p class="ql-block">漫步展厅如穿越</p><p class="ql-block">​千年文物堪称绝</p><p class="ql-block">​精品珍品藏荆州</p><p class="ql-block">​文明传承仍需学</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荆州博物馆不愧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品之多而精品之多。总的来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珍藏馆,展示荆州收藏的奇珍异宝,有出土的铜器展、玉器展、间牍展、瓷器展、漆器展、文化展。另一精品展,展出西汉古尸五大夫遂。还有很多看点如:全套编钟、玉覆面、越王勾践剑、还有玉衣、精美漆器等都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是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历史位置极其重要,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区历史开发的比较早,所以存有大量的古墓。从发掘的文物看,展示了曾经的繁荣,反映了各个时代荆州地区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情况。从史前时期,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再至铜器、玉器、瓷器、漆照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从展出的展品来看粗糙到精细逐渐发展的过程,由粗到细、到精致、精巧、精美,都有这样的成长的过程,反映社会进步与发展,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竹简更全面细致的反映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是其他展馆无法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荆州博物馆从分几个展馆:江汉平原发展历史,石器、陶器、青铜、玉器丶漆器等不同时期文物展品,反映荆州地区发展进步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前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 长江与汉水之交,其西为鄂西山地,北部和东部分别为鄂北岗地和鄂东低山丘陵。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气候温和, 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息、聚居之地。二十世纪以来,先后发现的长阳人、郧阳猿人和荆州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大致勾画出我们的先民由山地走向平原的发展历程。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江汉平原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到距今4000年左右步入青铜时代,在长达6000年以上的历史中,江汉平原先后产生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这六种文化代表了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演绎了江汉地区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商一西周,公元前16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以西戎部</p><p class="ql-block">落联盟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对江汉平原进行了远征,土著三苗溃散,迁徙于蛮荒之地。</p><p class="ql-block">以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商王朝继续自中原南进,纳江汉平原为其“南土”,《诗经·商颂·般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荆楚先民在商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商末周初,楚先族聚居汉江上游之丹阳。西周初受封为诸候,《史记·楚世家》:“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半氏,居丹阳。"</p><p class="ql-block">此后,楚人在荆山汉水间繁衍生息,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启了艰难而漫长的创业兴国之旅。西周晚期,楚君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扬威于江汉,奠定了楚国兴盛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鸡公山遗址是江汉平原发现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址,是中国迄今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汉平原同样类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有京山五三农场、荆州太湖砖瓦厂和沙市凤凰山等遗址。</p><p class="ql-block">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北村,遗址西南距荆州城约5公里。1992年10月,荆州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对鸡公山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67平方米,发现了一处较为完整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和远古人类的居住遗迹。</p><p class="ql-block">鸡公山遗址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以砾石石器工业为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民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鸡公山文化遗址上下两层,展示用过的石器</p> <p class="ql-block">纵曾淡火化北征以平统发说的年代影外的新石第附低火化,纵常溪火化的分师维国北在依儿自像吃的你例及与证以平原的够合部,鲜你已似现终统20%处,加家都城曾溪,核江有么邮,物归州外次,物期男现的机模欺大的城曾淡久化缴址,</p><p class="ql-block">”,微址系西收约500米,的能兜纳50%,北都物外25万平为水,2015年11月,哪北有多物多多所光所的松次市博物锦对失洲逐施选行多物发挑,出出火量城借溪火化附期的石器,陶器,骨器,鱼物,</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以首先发 现于</p><p class="ql-block">址而命名。 大溪文化是 四川省巫县大溪遗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平原长江 其中江汉平原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宜都红花套、 松滋桂花树、枝江关庙山、宜昌伍相庙、清水滩、中堡岛、白狮湾、杨家湾、种归龚家大沟、荆州毛家山、朱家台、阴湘城等。大溪文化社会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渔猎也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生活在具有紧密血缘关系和严格组织的氏族公社中,实行公有制的分配原则。</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时期陶器</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  油子岭文化是分布在汉水东部京山、天一带的原始土著文化,它拥有独特的陶器群纹饰风格和特殊的埋葬习俗,发掘的代表遗油子岭、天门谭家岭和龙嘴遗址。油子岭遗山县钱场镇钱场村,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米,1985年,荆州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器物有鼎、彩陶碗、彩陶杯、圈足罐、高杯、器座等。在京山屈家岭、天门谭家岭也发现了类似遗存。</p><p class="ql-block">油子岭文化曾与鄂西、川东的大溪展,相互影响,但它与大溪文化的差异十不但陶器各具特色,而且在文化内涵的着明显不同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时祭司</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时制陶业</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一祭祀</p><p class="ql-block">在史前时代,人口多少是决定一个氏族力量大小和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生殖崇拜非常盛行。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经常可以发现一种奇特的红色陶简形器,这种简形器两截或三截套接在一起,上端较细,封口,下端较粗,呈管状。从形态上看,这种陶器很像男性的生殖器官,应是祖先的象征物,称为陶祖。人们祭祀和膜拜它,是为了祈求本氏族的人口能够得到更多、更快的繁行和增长。</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时稻作农业及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纺织手工业</p> <p class="ql-block">古人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是继屈家岭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心区域在江汉平原中北部天门石家河及其邻近地区,其分布范围向北达南阳盆地,东北以桐柏山和大别山为界,东部则以麻城、黄冈、鄂城、大冶一线为界,东南部以幕阜山、九宫山</p><p class="ql-block">为界,南部到达洞庭湖北岸和西岸,西部则以西陵峡的西部为界。</p><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迅速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手工作坊,铜的冶炼和使用,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陶器上刻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河时期陶塑</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岭文化陶器</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岭文化遗坦分布</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河文化中心区域在江汉平原,分布范围向西达西陵峡峡区,西北至丹江下游的豫西南,向北到南阳盆地,东部到鄂东,南部到达洞庭湖北岸。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与石家河文化相比发生显著转变,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断,原有的古城网络体系崩溃,出现非本区域文化传统的随葬玉器的瓮棺葬俗,源自中原煤山文化的陶器大量涌现,也出现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可以说,此时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已被纳入黄河文明的进程中,从而开始更高层级的中华文明一体化格局的新进程。</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文化肖家屋脊馆</p> <p class="ql-block">喇叭形玉管,玉蝉,玉飞鹰,玉笄,鹰首玉笄。精制、精美!</p><p class="ql-block">(头饰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油子岭文化时期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油子岭文化遗址分布</p> <p class="ql-block">红陶豆(陶州食器),磨光黑陶豆,红陶三是壶,磨光黑陶盆。</p> <p class="ql-block">荆州出土的玉器展</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从矿物学角度可分为软玉和硬玉。软玉指透闪石或阳起石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硬玉指翡翠。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古玉还包括美石,如汉白玉(细腻大理石)、玉髓(玛瑙)、密县玉(石英岩)、绿松石等。</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各时期玉料的来源有所不同。新石器时代,玉料以就地取材和就近取材为主。商周以后,玉料来源逐渐向甘肃、青海及东北地区等透闪石玉矿点区域集中。至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新疆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隋唐以后,新疆和田玉在玉作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新疆地区的玉料多采自和田地区的白玉河和绿玉河。</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玉文化</p> <p class="ql-block">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尚玉情结,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精美的玉饰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进入了发展的顶峰。儒家学说赋予玉器种种美好道德的属性, “以玉比德”成为</p><p class="ql-block">当时玉文化的重要特征,影响和推动了古玉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荆州地处楚国中心,是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周围分布着众多的楚国王室和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不乏玉器珍品。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熊家家等楚国陵园以及一些高等级贵族墓的发掘,大批玉器出土</p><p class="ql-block">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秦汉墓中也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玉器。</p><p class="ql-block">本展览展出玉器的年代,主要为战国时期,少数早到春秋中晚期,个别的或可晚到汉初。观赏这些玉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楚人玉文化的精深奇妙,而且可以看到多种玉文化之间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和融合,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了解和认识。</p> <p class="ql-block">玉蟹与玉环</p><p class="ql-block">玉壁可能源于新石器时代民众对太阳的崇拜,流行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大体经历了从装饰品到神器,再到礼器,最后又回到装饰品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玉壁或为</p><p class="ql-block">礼器,或为装饰品,具备多种功能。荆州发现的东周玉器中,玉壁数量最多,在组佩和仿组佩中居于中心地位。玉环情况比较复杂,少数形制和功能与玉壁相近,多数纯属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玉壁</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有些玉器发现数量较少,无法单独分组,如玉印章、玉刀首、玉管、玉算;有的因使用功能不同,难以统一归类,如玉覆面、玉俑、玉片;还有部分属于广义玉石范畴,用水晶、玉髓(玛瑙)、玻璃等制作而成。对于这类玉器,本单元集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玉俑,玉片饰,玉块</p> <p class="ql-block">玉笄,玉管,</p> <p class="ql-block">琉璃珠</p> <p class="ql-block">紫晶管链,玉髓环,玛瑙环</p> <p class="ql-block">石戈</p> <p class="ql-block">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用一整块大玉片制作,刻有毛发和五官,周边有小孔以供缝缀之用。其完整的形态,是把它缝在一块方形的丝巾上,再在丝巾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小玉佩,入殓时覆盖在墓主的面部。</p><p class="ql-block">玉覆面又称玉面罩,原本是周人富于特色的丧葬玉器,其主要特点是在丝质的瞑目上缝缀若干小玉片,组成人脸的形状。但这种用小玉片制成的玉覆面在楚墓中并未发现。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和中原式玉覆面在葬俗上显然存在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差别太大,秦家山出土的玉覆面应是楚国玉工参照中原式玉覆面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形式,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玉覆面</p> <p class="ql-block">各种造型小巧精制玉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玩和玉琐形制大同小异。環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即已使用,但在数千年中主要是用作项饰,到周代开始才真正成为礼器。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黄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物,串联的方法是两端向上,弧背朝下。春秋晚期玉组佩组件增多,環的重要性下降,串联时变为孤背朝上,两端向下,</p><p class="ql-block">名称亦随之改变为玩,含有平衡、平稳之意。</p> <p class="ql-block">玉珩</p> <p class="ql-block">其它地区出土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带钩</p> <p class="ql-block">玉鎏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战国,是一种扁长条形挂饰,边缘大多有齿牙,中间贯穿一孔,是玉组佩中常见的配件。</p><p class="ql-block">玉剑饰指的是剑柄和剑鞘上的玉质装饰,其制作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清代。春秋战国时期玉剑饰留存较多,以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瑤、玉剑现四种最为常见。</p><p class="ql-block">战国是玉带钩的鼎盛期,出土数量多,形制较复杂,楚式玉带钩以截头状最具代表性。其主要特点是:钩身正面为长条形或短条形,钩首大多呈龙头形,钩身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棱角显著,钩尾呈垂直的截头状,钮多方形和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组玉佩的佩带及使用介绍</p> <p class="ql-block">玉龙佩</p> <p class="ql-block">玉龙凤佩</p> <p class="ql-block">玉龙人鸟佩</p> <p class="ql-block">玉龙凤佩</p> <p class="ql-block">玉龙佩</p> <p class="ql-block">玉珩</p> <p class="ql-block">石壁</p> <p class="ql-block">人死后把这个玉铺在人体上,按人体部位放置,体现墓主人的富贵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荆州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象生形玉佩是造型最为复杂、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一个类别。玉龙佩是象生形玉佩中最常见的一种,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时期。其造型主要包括单体龙,龙凤结合和龙、鸟(凤)、人、螭结合三种。</p><p class="ql-block">楚人尊龙崇凤的信仰和观念也体现在象生形玉佩中。在楚式象生玉器中,龙凤结合是最为常见的题材,特别是凤鸟的形象和元素,更是无处不在。这些凤鸟有的以具象呈现,有的以简化表达,其造型有龙体附饰凤鸟、龙体凸饰凤鸟、龙凤同体和凤首龙身等多种形态。</p> <p class="ql-block">象生形玉佩,龙凤组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