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回忆录》34——大少爷倒背篼来了

<p class="ql-block"> 作者:姜世珍(88周岁)</p><p class="ql-block"> 女儿霞帮助整理编辑发表</p><p class="ql-block"> 插图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是小丘陵地带。农家人烧柴,全靠烧粮食作物收成后留下的枯杆。只有干土耕种的人户,作物枯杆少,不够烧。平时就到山坡割野草晒干。更多的是到大户人家的竹、木林里捞落叶。我年幼时,就跟着母亲学捡柴。大一点就跟同伴一起捞落叶,有的地主家,柴山上的落叶腐烂了,都不让穷人捞。如果发现有人在他们山上捞落叶,就会来倒背篼。有的还会将背篼踩烂,或打人等凶恶的手段。对于这些恶霸地主的山林,我们不敢踏进他们山林半步。但有落叶的山林都是地主的,所以每次走到地主的山林都很胆怯、小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湾李家是大地主,他家柴山多,占地面积宽。两三个大松林,青杆林、大竹林。没听说过周姓地主倒背篼或打人,我们就常去他的山林捞落叶。去捞过多次,都没人过问和干涉。但我们一般都在离他家房子远的山林捞。</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我和五六个同伴经过周湾李家屋后的大竹林(以前没去过),见地上的落叶很多,想着要进去捞点,大家还在犹豫,突然听到有人喊:“大少爷倒背篼来了,快跑!” 于是大家慌不择路地四散逃跑。我们这群人中有成人,有年龄比我长些的,大家都像受惊兔子似的,一会儿就跑没影儿了。</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也是撒开双腿没命地往林子里跑。跑了一段,发现干妈的女儿永秀妹没跟上(我俩年纪相仿,我略长,平常经常一起玩,一起割草捡柴)。我焦急地四处张望,发现她远远地落在后面,我赶忙回过头去拉着她的手跑,可是永秀妹跑得太慢了,而且还摔了一个“大跟斗”。我把她拉起来,扶着她一瘸一拐地继续往前跑......我俩没跑多远,就看见一个穿呢子大衣的男青年从竹林走出来,我和永秀吓得要命,站在原地不敢动,全身因为害怕而发抖......看他越走越近,我更害怕了,想着不能等着在这儿“受死”,就和永秀小声说:“我们把背篼的柴倒出来给他,然后赶紧跑!。”于是我俩飞快地放下背篼,把背篼里所有的柴都倒在地上,然后像惊弓之鸟一样往相反方向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时听见后面一个声音高声喊:“喂,你两个小姑娘,怎么把捡的柴倒了?转来(俗语,回来的意思),把柴拿走!”我们听了,都怀疑耳朵听错了,我们停下脚步,远远地望向他,心里还是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不敢过去。他也停下步子,望着我们脸带微笑,亲切地说:“你们不要怕,我不是来倒背篼的!落叶和干枝你们尽管捡,就是不要掰生树枝就行了。”说完他转头往另一个方向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永秀面面相觑,简直不敢相信,但见他面容和善,说话真诚,我也决定回去把柴拿回来。等他走远后,我俩跑回倒柴的地方,把柴迅速装上,看看面前林子里厚厚的干松叶,我俩还是没忍住进去捞,直到背篼都绊尖了,果然没人来管我们,也没人来倒背篼。我们开心极了,佝着腰背着装成小山似的背篼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坝子边碰见刚跑走的两个同伴,我说:“你们跑得快,人家大少爷不倒背篼,我们主动倒了,还叫我们装起来,还叫我们尽管捞落叶,不要掰生枝。”</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下午,我们又约起到那个山林去捞树叶。因为这个山林就在他家房子后面,大家平常都不敢去捞。这次走进去,落叶厚厚的,踩在上面软软的、“嘎吱嘎吱”地响......不一会儿就每人都装满拌尖的一大背。谢大嫂心厚(俗语,指贪心的意思),她占据了一大片林子,把落叶捞拢来,背篼塞得满满的,上面还绊(用枯藤或绳子把柴捆在背篼口)了个像小山似的尖,地上也还堆了很多。她说,先背回去倒了再来!大家听了都纷纷表示,一起再回来捞一背篼......这天下午我们每个人都捞了绊尖的两大背,天还未黑。</p><p class="ql-block"> 同伴们说:“昨天你们没跑,晓得他们不倒背篼,还找到了捡柴的好地方。我们还可以来捞几天,你们看那些竹叶很厚的。”汪先明说:“还有好多干竹枝,可不可以捡走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让我们捞叶子已经不错了,不要太贪心了。”“反正都干(干枯)了,拿走应该也没事。”......我说:“大少爷说了,干枝可以捡,不能掰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上,母亲说:“这两天二姑娘好发奋,捡柴都是背篼绊尖的,今天下午还捞了拌尖两背。”我说:“不是我发奋,是人家李大少爷开恩,准许我们到屋后去捞干松叶。铺得厚得很,一会儿就捞了一背,还有很多竹叶没捞。”我又把昨天看到李大少爷的经过讲给父母亲听。</p><p class="ql-block"> 父亲听后说:“周塆李奎先这户大地主对人和善,对佃户都不狠(凶狠)。每年佃户给他送租子(黄谷)都要留吃饭。每年秋收后,佃户交完租谷,他都专门办席,请佃户们去吃两顿。并表态来年不涨租。佃户们在他的地界上,一住就几十年都未搬走。”</p><p class="ql-block"> “你说的那个大少爷,叫李明道,他有时来场上耍,对人客气,不惹事生非,没有少爷的架子,他对你们这样客气,在地主少爷中是少见的。”听完父亲的讲述,在思想上对周湾李姓地主留下了好印象,地主也是有好人呐。</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时隔六十多年,没想到又遇到了当年的“大少爷”。</p><p class="ql-block"> 2013年正月,老友熊端菊邀请我们到“德善德”餐馆聚会。我去时熊端菊给我介绍:“这位是李锡培老师,是我同学李明菊的哥哥。他老家也是清和的。都是家乡人。”既然都是家乡人,就多了几分亲切感 。于是我就与他攀谈起来。我问:“李老师,你老家是清和哪个村队的。”他答:“我老家是周湾的。”我一听,立即就想起了当初遇到的那个好心的大少爷,我于是问道:“解放前,周塆有个叫李明道的,是你什么人?”他说:“我就是李明道。”我当时就惊住了,便反问他:“你就是当时的李大少爷吗?”他笑着说:“那是解放前的喊法,我解放后就改名李锡培。土改时就参加了工作,土改结束后分到古陵教书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我激动地伸出手要和他握个手,我说:“李老师,今天我们巧会!你是否记得1949年秋天,在你家竹林遇见的两个捞柴的小姑娘?”他想了一会儿摇摇头说:“记不清了。”我便把当时的情形讲述一遍,他想了一会儿说:“好像有这么一回事。难道那俩小姑娘中有你?”我说:“不错,大的那个就是我。”他高兴地说:“这么多年了,你还把那小事记得这么清楚。”我说:“李老师,在当时那个年代,你能体谅我们的困苦,让我们在你家的山林里捡柴,对我们来说不是小事。今天我要感谢你大少爷不倒背篼之恩!”说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再次热情地和他握手,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少爷对穷人的体谅和照顾,今天彼此相识,增添乡情,甚感高兴。</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同我还有一巧,他的爱人余多华,和我是初师校的同学。她在二班,我在三班。彼此相识。</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很重情,他得知我夫君在病中,几次来家探望。他请客聚会,都邀请我参加 。我做东请客时,也会邀请他。他八十大寿,我前去贺寿,由同乡,变成了朋友。现在他已是九十高龄,行走不便,很难再相聚了。前段时间我和熊端菊登门拜访,得知他外出养老去了。至此再无消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挂念这位善良的“大少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