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行之六:水源洞随想

山高水長刘

<p class="ql-block">  二千五百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天问》中就发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追问:</p><p class="ql-block">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ming)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yuán)则九重,孰营度之?……</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请问:远古初始,谁将这些传导下来?宇宙尚未成形,从什么地方探究它的产生?明暗不分一片浑沌,谁能知道它的终极在哪里?大气弥漫一片迷茫,从哪里识得其中的奥妙?昼明夜暗,是谁在什么时候作的安排?<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阴阳交合化生万物,哪里是它的本源,又是如何演化?天有九重之高,是谁设计和度量?</span></p><p class="ql-block"> 人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似乎一直在仰望星空的神奇,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灵魂的升华。因此,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很多学说和思想流派。从《黄帝内经》,《山海经》到《道德经》,从《河图》、《洛书》到《易经》,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历朝历代,道家、儒家及佛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释家讲善,主张持戒苦修,功德圆满;道家讲真,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主张以德立心、立人、立世。</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探索宇宙、生命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歇。留下了许多经典,也岀现了很多高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述了各自的思想主张,作出了相应的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就去探寻水源洞的奥秘,去问一问那里的水,问一问那里的山……</p> <p class="ql-block">  一、问 水</p> <p class="ql-block">  访山问水百花山</p><p class="ql-block"> 绿波源头有洞天。</p><p class="ql-block"> 澄碧河畔风光好</p><p class="ql-block"> 生生不息粤江源</p><p class="ql-block"> 水源洞位于凌云县城北一公里外的百花山上,是中国十大溶洞之一,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庙建筑,号称“第一洞天”。大约一刻钟左右,到达百花山下澄碧河边。</p><p class="ql-block"> 这澄碧河果然名不虚传。一湾碧水油油绿绿的,澄净透明,平静得没有一丝声响,没有一丝波澜。水底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也泛不起一丝涟漪。两岸古榕繁茂,竹丛翠绿,柳绦低垂,鸟语花香。未进山门,却已经感受到了这里的清净安宁。</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河边漫步而上。在通往水源洞的必经小路两边,布满了小吃摊、小卖部,看招牌都很有特色,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除了一家小超市,几乎都没有开门营业。</p> <p class="ql-block">  过了小吃街,越往上走树木越茂盛。大约步行了一公里,渐闻水声潺潺,已然来到了澄碧河的源头——水源洞。</p> <p class="ql-block">  在古树掩映下的一个洞口有水涌泻而出。这洞口比想象的小了很多,大约几米见方,上书“粤江源泉“四个朱红大字。这里一年四季,碧水长流。</p><p class="ql-block"> 洞口流出的水进入澄碧河后,到达凤山县境界时,则一分为二。一支流向坡心河,潜入地下暗河五十多公里后,从三门海涌上地面流向下游,成为巴马盘阳河水系,因此,水源洞才是最初的长寿之源头。在水源洞的田间地头,河边山上,经常可见百岁老人劳作的身影。另一支水流通过澄碧河流向广东珠江即粤江水系,是为珠江水系源头之一,因此,水源洞被称为粤江之源。</p> <p class="ql-block">  试问,这水源洞之水从何而来呢?</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那一团团云雾从江河湖海上升腾到天空,然后与对流过来的冷空气相遇,在阴阳际会之间,碰撞出了火花闪电。云雾则由极微观的颗粒聚化成更大的颗粒,然后,又化成了雨滴、雨丝。雨借风势,风挟雨水,飘飘扬扬,漫天飞舞,从天而降。于是,人们给这些雨定义了不同的名字。大的叫大雨,豪雨,更大的叫暴风雨;稍微小的叫中雨,更小的叫小雨;介于雨和雾之间的如毫毛般细柔的雨,人们管它叫牛毛细雨。这些雨,从天而降,秉承苍天的悲悯润泽着大地,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一直与雨息息相关。种地、吃喝、洗浴都离不开雨。没有雨,大地将是一片荒漠,生命将枯萎无存。</p> <p class="ql-block">  人们对不同时令、不同大小、不同情境的雨,有着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自古以来,人们就歌咏雨,借雨抒怀,借雨消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雨有着特殊的意韵。在诗词中更是把雨写到了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雨,烘托出一种禅意秋韵:</p><p class="ql-block"> 空山新雨后</p><p class="ql-block"> 天气晚来秋</p><p class="ql-block"> 明月松间照 </p><p class="ql-block"> 清泉石上流……</p><p class="ql-block"> 秋雨初晴,傍晚的山中景色格外清静。意境幽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恬淡悠然,正是诗人超然</span>心境的写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杜牧的《江南春》描绘了春雨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千里莺啼绿映红</p><p class="ql-block"> 水村山郭酒旗风</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p><p class="ql-block"> 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 俯瞰的视角,凭吊的情怀,化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幅江南春雨图,</span>寄寓了无限的遐思。</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春夜喜雨》,则描述了春雨之喜,可谓老幼皆知:</p><p class="ql-block"> 好雨知时节</p><p class="ql-block"> 当春乃发生</p><p class="ql-block"> 随风潜入夜</p><p class="ql-block"> 润物细无声……</p><p class="ql-block"> 正是春耕时节,一场夜雨随风而来,悄然无声滋润着万物生发,令人欣喜不已。</p><p class="ql-block"> 岳飞的《满江红》的雨则抒发了内心愤怒,句句慷慨激昂:</p><p class="ql-block">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p><p class="ql-block"> 中原沦陷,悲愤壮烈。一种收复失地的信心和豪气万丈的英雄气概如暴风骤雨,雷声滚滚,惊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达了内心温婉之思:</p><p class="ql-block"> 君问归期未有期</p><p class="ql-block"> 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 何当共剪西窗烛</p><p class="ql-block"> 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 诗人羁旅他乡之孤寂思念之情都融于这夜雨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柳永《雨霖铃》一唱三叹,渲染了“多情自古伤离别”之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风秋雨,更加浓了离伤的失落和凄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的雨则表达了一种别样的离别之情:</p><p class="ql-block"> 沅水通波接五冈</p><p class="ql-block"> 送君不觉有离伤</p><p class="ql-block"> 青山一道同云雨</p><p class="ql-block"> 明月何曾是两乡</p><p class="ql-block"> 虽身在两地,却可以共同欣赏着青山的云雨,沐浴着明媚的月光。情怀豁达超脱。</p><p class="ql-block"> 李煜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浪淘沙令》的雨,冷漠、凄清又惆怅:</span></p><p class="ql-block">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独自莫凭栏……</p><p class="ql-block"> 此处的雨,则成为内心深处的寒凉愁苦,凄美哀伤。</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声声慢》的雨,冷冷清清,如泣如诉,悲悲切切:</p><p class="ql-block">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孤寂清冷,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刘禹锡《竹枝词》一“雨”双关:</span></p><p class="ql-block"> 杨柳青青江水平</p><p class="ql-block"> 闻郎江上唱歌声</p><p class="ql-block"> 东边日出西边雨</p><p class="ql-block"> 道是无晴却有晴</p><p class="ql-block"> 杨柳依依,春色融融,情意绵绵,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心境有着不同的雨,正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雨亦如是也。</p><p class="ql-block"> 一场又一场雨,从洪荒下到现在,从苍天飘落到大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故事,书写着一代又一代浪漫的诗意,一直洒落到凌云百花山一带,在水源洞这里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凌云境内多为山地,山上大多覆盖着原始森林,植被丰茂,因此,这里的雨,从天上落下后,自然落到山上,落到花草树木上,化为露珠或更小的水的微粒,经过风吹日晒和花草树木的摩擦,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这些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水落到地上形成溪流,从植被和岩石缝隙渗入地下,在这个过程中,又融入了大量的钙元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形成无数的水网和诸多的暗河。然后,继续汇聚,一直到水源洞这里汇聚成庞大的地下湖泊,最后经过水源洞流出洞外,奔向远方。因此,这里的水质非常好,这里被称为长寿带。</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句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此说谬传欠矣!从本源上看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无论是长江黄河,还是珠江、澄碧河,都是如此。长江、黄河是发源于雪山高原的涓涓细流;珠江是发源于诸如水源洞这样的诸多水系。而小河是发源于更小的泉水溪流,更小的这些水流则来源于每一个雨滴,每一颗露珠,甚至每一个水分子颗粒。</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在赞美大江大河的气势磅礴的壮观,高诵大江东去的豪迈之时,不应忽略那普普通通的每一滴雨,每一颗露,每一眼泉,每一片雪花,每一条小溪,每一朵云,每一道闪电及隆隆的雷声,它们才是真正的本源。有了它们,才有了江水奔腾,大河浩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从天而降自由飞翔的雨滴、是晶莹剔透充满诗意的露珠。它们肩负着使命,滋润着万物,汇成小溪,溶入江河,奔向大海。然后,又化身美丽云雾……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创造着一篇又一篇诗情画意,繁衍着一轮又一轮生命传奇。</p> <p class="ql-block"> 二、问 山</p> <p class="ql-block">  云中梵音,暮鼓晨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深山古寺,巧夺天工。</span></p><p class="ql-block"> 继续沿河而上,来到一座小石拱桥前。但见满眼绿树修竹,郁郁葱葱,一片静谧中偶尔有几声鸟儿啼叫。刚踏上小拱桥,忽闻禅乐悠悠,忽远忽近,好像从天边传来。循声向前,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焚香的气味随风飘来。</span>拐过小拱桥,但见几棵浓密的古树掩映着一段白墙,上有一座桔黄琉璃瓦门楼。中间一个大门。大门上边嵌着一块大红色牌匾,上书三个金色大字:水源寺。门楼顶上雕塑着二龙戏珠。再往上的岩壁上有五个朱红大字很是醒目:第一洞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水源洞位于澄碧河的源头之上,隐于百花山的参天古树之中,自带几分幽深禅韵。它背靠百花山,左右青龙白虎相抱,前有一脉碧水,南望凌云县城。水源寺则建在水源洞中,甚是隐蔽。俨然宋徽宗的《深山藏古寺》,时隔一千多年之后,又呈现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  它的建筑时间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有的说建于清代,“第一洞天”就题于乾龙年间,因此,已有二百多年。无论建于什么年代,能选中这里兴建寺庙,足见其相地水平之高。</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和尚都是在深山老林里,大家围在一起,坐禅修行,后来建起了寺院,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吟唱。道士都是在深山或海岛上的天然洞穴中安鼎炼丹,打坐修炼,有三十六仙岛,七十二洞天,还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浪漫传说。</p><p class="ql-block"> 水源洞似乎与这水源寺很久以前就有了君子之约,经过亿万年的磨砺和期盼,终于迎来了水源寺和诸多神灵的到来。于是就在这天然的宝地之上,寺与洞珠联璧合,寺中有洞、洞里有庙、形成了山、水、洞、寺四位一体,释、道两教并立共存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水源寺的大门建在水源洞的洞口,似乎是给洞口装了一个门面,寺门和洞口合二为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洞门进入洞里,也就是从寺门进入寺内,置身于一座天然的大厅之中,类似于大雄宝殿。这大厅据说有二万五千多平方米,宽三十多米、高二十多米,长度则由宽渐窄,最后沿暗河溯向洞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这大厅里藏着一个寺庙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大厅的正面和右侧。</p><p class="ql-block"> 接近洞口处是水源禅寺,是洞内最大规模的建筑;再往里面是问心庙,与水源禅寺毗邻而建。两组建筑都是巧妙地利用了洞内的地形、地势和空间,紧贴洞壁。还有一些规模更小的建筑和塑像也是因地制宜,上下参差错落,并非整齐划一。有的立在天然的岩石之上,有的供奉在天然的大小洞窟之中。这种布局,兼顾了宗教意义上的神秘氛围和内部排列层次的有序性。</p> <p class="ql-block">  水源洞内,有一些刻在岩壁上的文字,多是一些官员和文人留下的墨痕,有八十多幅。字体端庄,笔力雄劲,功底深厚。不像当今的有些题词,只见名头,不见功力,</p><p class="ql-block"> 据说书法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名家书法,一个是名人书法。总感觉这名家书法看起来很顺眼,这名人墨迹感觉有些市侩化。在一些大的风景名胜区常看到一些名人题词,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嘴尖皮薄,有的笔迹轻佻,甚至有些眉飞色舞。本想青史留名,却留下了笑柄。</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欣赏着洞内的石刻,一边前行。来到了一座小门前。这小门是通往洞内深处的入口,上书“水晶宫”。小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笔意含蓄平和,字句对仗工整,颇有几许韵味。</p><p class="ql-block"> 上联是:流水碧无情是谁悟彻源头收拾这明月清风尘海迴波登岸去</p><p class="ql-block"> 下联是:青山空有色何日凿开洞口点染些落英芳草武陵仙境问津來</p><p class="ql-block"> 可谓借景抒情,缘情示理:</p><p class="ql-block"> 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明月高照,清风徐来,无欲无求,平静安宁,是谁悟透这水源尽头的奥妙,尘海茫茫,回头登上彼岸;</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郁郁葱葱,落英缤纷,芳草萋萋,无私无我,恬淡自然,何时凿开了世外桃源的洞门,碧波粼粼,寻觅仙境渡口?</p><p class="ql-block"> 看来一个是得道而去,一个是问道而来。去去来来,从古至今,留下了几多遗憾,编织了多少美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厅的左侧,是水源洞的暗河。河岸那边还养了几只公鸡。在禅音袅绕中,时而夹着几声公鸡的啼鸣,偶有鸽子从头顶飞过。我们穿过大厅,跨过一座小桥,继续沿着暗河逆流而上。洞内水流清凉,在微弱的光线下,婉如镜面,映照着洞顶和洞壁的钟乳石,波光石影,如梦如幻。仿佛藏于洞穴深处的童话世界,更为这“第一洞天”增添了几分神秘。</p><p class="ql-block"> 整个水源洞与建筑群浑然一体,从选址相地,到设计布局,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洞内石刻,也为这水源洞增添了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塑造与展示。</p> <p class="ql-block"> 三、问 心</p> <p class="ql-block">  山水无情空有色</p><p class="ql-block"> 踏春过客了归因</p><p class="ql-block"> 红尘滚滚道何在</p><p class="ql-block"> 访仙不如先问心</p><p class="ql-block"> 水源洞大厅的里面正面的崖壁上题有两个大字:“问心”,特别醒目。仔细品味这两个字,自有几分玄机妙义。</p><p class="ql-block"> 人,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心乃藏神之所,身之主宰。俗话说,心生万象,相由心生。</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有一位相貌堂堂的雕塑师,长年雕塑一些妖魔鬼怪塑像,慢慢的他的面相也变得越来越凶恶丑陋。他找一老僧寻求治疗。老僧告之:你没有病,以后不要雕塑那些魔鬼像了,从现在开始你只雕塑观音像。于是,他按照老僧指点,只雕塑观音像。过了一段时间,他的面像又恢复了原貌。原来,他在雕塑妖魔鬼怪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如何雕塑得凶残丑恶,面目狰狞;雕塑观音的时候心里想着如何雕塑得慈眉善目,一脸祥和。因此,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同一张脸上,发生了相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人的心理状态其实都写在脸上,从脸上就可以看到心里。有的脸上写着善良平和,有的一副诚实厚道,有的堂堂正正,有的稳重大方,有的温婉贤丽,有的气质优雅;有的眉头紧皱工于心计,有的外强中干虎假虎威,有的趾高气扬装腔作势,有的贼眼溜溜心怀鬼胎……即使有的人天生面相有缺陷,但健康的心态,也会在脸上显露出内在气质之美。</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面带三分相”,“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表情,其实是人的心情。一个眼神,一个蹙眉,已经流露了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般心思集于脸,千种面相缘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  相由心生,不仅体现在面相上,还体现在诸多方面。</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旁门叫“面相学”,据说能通过面相可以断出吉凶祸福、运势好坏。</p><p class="ql-block">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证明,玄学的一些东西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更高的科学。不是课本里说的:什么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理解不了,所以,笨笨的古人就主观臆断,于是就形成了迷信云云。这种逻辑就是凡是和现有科学原理套不上的,或者和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观点不一致的,即使事实真相摆在那里,也不愿意承认。其实,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只是从表面上了解了百分之四,其余百分之九十六都尚未可知。但人们却往往用这百分之四的已知去否定那百分之九十六的未知。这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有人称其为井底逻辑。</p> <p class="ql-block">  相由心生,不仅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影响人的面相,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p><p class="ql-block"> 美国有位叫爱尔马的生理学家,他通过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来进行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吸时水是澄清透明无杂质的;而生气时,水中会有紫色沉淀。进一步实验,将生气时的“气水”给大白鼠喝了,居然致其死亡。爱尔马最后得出结论,当人们处于心平气和或喜悦状态时,分泌物中呈现出积极的生理效应;而当人们发怒时,分泌物则变得复杂且更具有毒性。因此容易生气的人很难保持健康状态。看来,调整好心态,管理好情绪,应该是一科很可爱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  相由心生,还表现为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周边事物发展的走向和环境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有位日本科学家叫江本胜,他写了一本科普读物《水知道答案》。其中详细介绍了水结晶的三项实验。</p><p class="ql-block"> 他把完全相同的水,分成两组,装在完全相同的容器里。请来几位小学生,对着其中一组水,专心一致地想,这水真好,很善良;又对着其中另一组也是专心一致地想,这水不好,太丑恶。然后,在零下五度的的冷室中,使用高速摄影拍摄水在接受不同信息之后形成的水结晶的照片。结果,接受正面信息的水的结晶,有的像花朵,有的像向日葵,有的是多边形的美丽图案;接受负 面信息的水的结晶,则奇形怪状,非常丑陋。他又作了让水听音乐、读文字等实验。凡是听到经典的舒缓的古典音乐的水的结晶,都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凡是听到狂热的歇斯底里的摇滚音乐的,都呈现出丑陋的图案;凡是在容器上贴上善良美好标签的水的结晶,图案都很规整好看,凡是贴上丑恶魔鬼标签的水的结晶,都丑陋不堪。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 由此进一步推断,人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那么,你的心态好了,起码你身体百分之七十的健康得到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  在台湾也有一项有趣的实验。大致是让三十名小学生,对完全相同的三碗米饭分别发出不同的意念。他们对第一碗米饭发出:“我爱你,你真好吃”;对第二碗米饭发出:“你太坏了,我不要你”;对第三碗米饭则什么想法也没发出。然后,把这三碗米饭放在完全相同条件的环境里。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三碗米饭发生了不同变化。第一碗接受正面信息的米饭,长出了白色的有益菌;第二碗接受负面信息的米饭变黑发生了霉变;第三碗未接受信息的米饭,则介于第一碗和第二碗米饭之间的状态。实验似乎证明,人的心理活动影响了米饭的性质变化。</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位朋友的亲戚,在本地医院诊断为癌症,于是,大家搀扶着他乘车去京城大医院做手术。到京城之后,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坐轮椅。等手术前诊断结果出来了,告诉他,不用做手术,连针都不用打,回家吃点消炎药就行了。听到这个消息后,这亲戚立马从轮椅上跳起来。请大家到酒店大吃一顿,一连喝了十瓶啤酒。可见心理状态对人的身体的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福祸无门,惟心自招”。看来,人不应该自作多情呵。</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雕塑师的故事,还是水的结晶实验和米饭的实验,以及朋友亲戚的经历,似乎都在提醒,好的心态,就会有好的面相和气质,就会有益于身心健康,就可能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走向以及所处的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改善作用。否则,则相反。</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有这种心,虽然没有这种相,那么,这种相也会跟着心出现;有这种相,那么没有与其相对应的心,那么这种相也会随之而消失。</p><p class="ql-block"> 看来心态这个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  真正懂得了相由心生,懂得了修理好自己的内心,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心想事成就不仅是一句祝福和愿景,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境界。因为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包括人和事物及所处的环境,都在相对稳定的动态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自有定数,一方面,也自有变数。</p><p class="ql-block"> 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如果你心的能量足够大,你心念的场足够强,就会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想事成。</p><p class="ql-block"> 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无论顺境抑或逆境,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问心”,因为有些事情是人的心促成的。</p><p class="ql-block"> 人的心放下了,这些问题也就烟消云散了。</p> <p class="ql-block">  在量子物理领域有一项颠覆性实验,并由此诞生了“观察者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心”的神奇作用。</p><p class="ql-block"> 简要地说,当初作为物理学泰斗的牛顿提出了光是由粒子构成的理论。有位叫托马斯·扬的科学家,为了进一步证明牛顿的理论,作了一项干涉实验,却推翻了牛顿的定论,证明光是由波构成的。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一项“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在没有“第三者”观察时,就是一种能量波;有了第三者观察时,则呈现为粒子状态。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波粒二相性”。</p><p class="ql-block"> 这项实验证明,一定的微观粒子,当有“观察者”“观察”的时候,它能够感受得到,遂由波状变为粒子状。同时,也见证了,“观察者”对微观粒子“观察”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左右和改变光投射的状态,由能量波变为粒子。这里的关键是,取决于“观察者”是否“观察”。</p><p class="ql-block"> 由此推断,这个宇宙的形成,其所构成的微观状态,没有“观察”它,就是一种原始的波的状态,是能量波;一旦有了“观察”它,就形成了粒子,形成了物质。并且这些粒子形成的物质,都是经过“观察者”的“观察”而形成,因此,它们从最微观层面就带有“观察者”的意志。基于这种认知,物理学界诞生了“观察者理论”。据说,有两位这方面的科学家,继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观察者”理论,其中的“观察”就是意识,就是“心”,这些由波变成的粒子就是“相”。这种现象在《易经》中也早有演绎。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互作用产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二爻,包罗万象。这里的无极,就相当于“能量波”,这里的太极就相当于由能量波转化成的粒子。一虚一实,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几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的颠覆性结论,其实在几千年前就被我们老祖宗阐明了,也是古人所说的“相由心生”。</p> <p class="ql-block">  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你就是这个小宇宙及其场范围的主宰。</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你的生命能量场的范围之内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你周边的事物及环境,你就是它们的“观察者”,它们都是你的“观察”对像,都受你的心志影响,都随着你的意志而变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人讲:“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从更深层面上看,显然不是指吃吃喝喝,而是指不能乱说话。道家强调要讲真话。真话不仅是实话,更是符合天理人伦的话,至少不能突破道德底限。特别</span>有些人到寺庙道观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稀里糊涂地乱发誓乱许愿,甚至用命做赌注,其实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负责。科学研究发现,人产生什么念头,特别是发誓言许愿,就会与相对应的高维度空间的能量场产生同频共振,就会得到它们的加持强化。好的念头自然能得到正能量加持,坏的念头就会得到负能量的强化,引来不好的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带来麻烦。<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言为心声,境随心转。</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需要经常“问心”。人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在兑现自己的心,为自己的心买单。俗话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的命运有时只在一念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青山绿水间游走,时常想起我们的祖先,他们在几千年前就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在天地大象中,了悟天机,可谓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人们所看到的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相。而在有形的内部却蕴含着它的精神意志和智慧,这就是它的内在属性。从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看,天高高在上,包罗万象。日月星辰,出于其中,大地万物,得其庇护;大地宽厚仁慈,承载万物:人、动物、植物、山川河流……</p><p class="ql-block"> 从现代物理学角度看,宇宙世界是由层层粒子组成的,万物一体,层层包容。从宏观上看,我们人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有天地的包容承载,地球之所以正常运行,是因为有太阳系的包容承载,太阳系的存在是因为有银河系的包容承载,银河系的存在是因为有更宏大的天体的包容承载,以此类推,直至无穷;微观上看,从细胞到分子,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电子、质子、中微子及至无穷小的微粒子,也是层层包容承载着。如此,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才各有所归,各得其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地球没有太阳系的承载包容,可能就会是太空中一颗无家可归的流浪星球;人没有天地的承载包容,有可能将永远在太空中行走。</span></p><p class="ql-block"> 天与地,一阳一阴,相互感应。相互感知,相互感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苍天不断把阳光雨露洒向大地;大地感应到苍天的恩泽,化生万物。这就是天地交合,阴阳互动,万物化生。那么,天地不断交合互动,则万物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正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说:“天之德覆之,地之德载之,日月之德,烛之。”</p><p class="ql-block"> 并且,苍天将阳光雨露洒向大地及万事万物,并没有向其索取什么;大地负载着山川河海及各种生命,并没有向他们要求什么回报。这就是天地无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种天地交合感应互动,亿万年恒久如一。</span></p><p class="ql-block"> 这种空间上的无限包容承载性和时间上的恒久性,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属性。佛家称其为善,要众善奉行;道家称其为真,要返本归真;哲学家称其为规律,要客观公正;老百姓称其为天理,要顺天应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天地大德,天地大爱,从最宏观到最微观,无所不在。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span></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称老子为“吾师也”。孔子之所以在诸子百家中被称为圣人和万事师表,主要是因为他把宇宙世界运行的天理,引伸到人类社会,并演化成以道德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基本原则的人类社会伦理。因此可以说,人道是天道的传承,人理是天理的继续。以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是宇宙规律即天理在人类社会的延伸,是天地大爱在人间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道德不仅是人思想言行的规范准则,更是人们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顺者生,逆者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一直生活在天地大德大爱之中。久而久之,不知珍惜,被后天的私欲和观念所迷惑蒙蔽而迷失,甚至忤逆天理人伦之道德规律,一旦突破底限,必受惩诫。其实,有些时候身体上的问题或生活中的麻烦,都是“心”生出的“相”,根源在心。心调整好了,摆正了,放空了,这些不好的“相”或麻烦就会消失。一切“相”都出自于“心”,因此,要心存敬畏,时常“问心”。</span></p> <p class="ql-block">  “问心”,是最好的养生;</p><p class="ql-block"> “问心”,是最根本的自觉;</p><p class="ql-block"> “问心”,就是唤醒灵魂深处本自俱足的智慧和大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曰:吾日三省吾身,则无过矣。</span></p><p class="ql-block"> 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满纸荒唐尚天真</p><p class="ql-block"> 胡思乱想有缘人</p><p class="ql-block"> 问山问水君莫笑</p><p class="ql-block"> 不问前程只问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