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至,万物始,甲辰年清明三晋游(二)

条子3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过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隍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中段,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台、献殿、城隍殿、寝宫,另有六曹府、土地祠、财神庙、灶君庙等,“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平遥城隍庙属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p> <p class="ql-block">城隍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经道教演衍成地方守护神。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加封为王,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为佑圣王,明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县级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轶四品”,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诏令去封号。</p> <p class="ql-block">城隍的戏台,戏台挂“昭格楼”一匾,昭即昭示天下、昭然若揭、展示、演绎之意;格即人格、品德、素质、涵养之意,也就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唱腔曲调,通过生、旦、净、丑不同角色的展示,来演绎人生、反映人生,去折射百态世界。正如《中庸》一词“格物致知”认识了事物的根本就达到了认识的顶点。</p> <p class="ql-block">戏台也称乐楼、舞楼,采用用回廊式重檐歇山顶楼阁结构,面阔三间,琉璃饰顶。戏台的前后各悬挂有一块匾,北面匾额为“昭格楼”,南面的匾额写的是“敢入”。戏台建造时,利用埋设在舞台方砖下的10口陶制大瓮,形成多腔音响的共鸣区,再将戏台天花板的上方做成木质共鸣音箱,结合对面献殿、正殿的回音处理,构成共鸣系统。</p> <p class="ql-block">戏台蓝色门匾题“敢入”二字,敢是行书,入是草书中的狂草,入字取自湖南一位钱姓的怀素和尚《自叙帖》中的风格,所以大家都会发现这个入字很像刀字,这是为什么呢?它是在问来到此庙的人,你敢进入吗?善良的人坦然进入,作恶的人心中忐忑。</p> <p class="ql-block">来到平遥还有一个重要事项:几个月前女儿给她妈订购一套平遥古装照,这次要完成女儿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先试装,红色差点。</p> <p class="ql-block">最后定装-----蓝色!</p> <p class="ql-block">拍摄在一家晋商大院里完成!</p> <p class="ql-block">摆拍!</p> <p class="ql-block">深宅大院!</p> <p class="ql-block">集祥聚义!</p> <p class="ql-block">大院宅门!</p> <p class="ql-block">头顶凤飞!</p> <p class="ql-block">逆光侧影!</p> <p class="ql-block">重门鸟语鸣祥地!</p> <p class="ql-block">深院花香绕玉堂!</p> <p class="ql-block">望灯凝思!</p> <p class="ql-block">手执香扇🪭</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p> <p class="ql-block">伞☂️下观花🌹</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古装古韵!</p> <p class="ql-block">品茶🍵算账!</p> <p class="ql-block">倚靠楼梯!</p> <p class="ql-block">闭目细思!</p> <p class="ql-block">偶遇平遥!</p> <p class="ql-block">形味色香多雅趣,烹烧蒸煮俱清香!</p> <p class="ql-block">浓浓民国风!</p> <p class="ql-block">离开平遥我们驱车 55km 来到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准备参观号称“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曾来过一次,今非昔比,这里的外围建筑已经完成了景区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这座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目前仍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其规模之大,在民间建筑中实属罕见,故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紫禁城”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王家大院的建造始于明朝中叶,随着王氏家族的逐渐兴盛,大院规模不断扩大。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王家大院已达到今日的规模和格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王家大院见证了王氏家族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以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群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王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山西王家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过去,王氏家族的创始人王士禛因水灾搬到了静升市的静升村。刚来时,由于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靠务农为生。偶尔,他还经营豆腐生意以维持生计。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王氏终于有了一些土地和积蓄。</p> <p class="ql-block">在此基础上,王氏开始扩建宅院。例如,抱玉楼和值槐楼就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王氏家族就在这两处宅院中繁衍生息。至于王氏家族的正式兴起,我们得从明朝时期算起。</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当时的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他们涉足农业、工业和商业三个领域。在农业方面,王氏子孙利用祖上传下来的田地到处收租。</p> <p class="ql-block">在手艺方面,王氏子孙开始完善各种技能,将木工、石匠、酿酒等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经商时,王氏后人走南闯北,四处寻利。几经积累,王氏家族已拥有价值数千万两白银的资产。</p> <p class="ql-block">但明朝灭亡后,这种大好势头中途戛然而止。明朝崇祯年间,时局动荡,天下大乱,许多富商大贾死于非命。看到无数富人被吊在路灯上,王家人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为了避免陷入同样的境地,他们上山打算在山区修建一座堡垒。不久,一座名为 "上堡垒 "的乡间别墅在附近的山上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安全,王氏还在别墅周围修建了许多具有防御功能的小巷。每条小巷都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建筑群。在这种情况下,敌人无法强行进入,即使进入也无法跑出。</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这场风雨过后,王氏家族开始下山,在村中地势平坦的地方大规模建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氏家族迎来了转机。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为了平定吴三桂的叛乱,开始向百姓征收大量的马匹和粮食。</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的王千寿、王千和兄弟看到了这一有利时机,将家中的 24 匹骏马献给了平阳知府。为了奖赏王氏家族的功劳,朝廷决定让他们承担起为军队筹集马匹和粮食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整个山西地区,凡是涉及军事装备运输的,都与王家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王家开始发展壮大。随着资产的积累和特权的增加,王氏家族开始进入晋商的第一梯队,专门从事盐和茶叶的销售。</p> <p class="ql-block">嘉庆元年,王氏家族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这次吃宴席的经历,让王家的名声达到了顶峰。在很多人眼里,王家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似乎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王家有了钱,当然不会忘记扩建宅子的目标。毕竟,从老祖宗王氏开始,扩建祖屋就是王氏家族毕生的梦想。如果有一天,王家大院能变成世界第一别墅,王家死而无憾。</p> <p class="ql-block">很快,王家花了一大笔钱,为大兴土木铺平了道路。他们首先规划了王家大院的前庭后院。和前院一样,这里的建筑风格简单质朴,是管家和仆人们居住的地方,偶尔也用来接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至于真正繁华的地方,则是后院。院子通常是主人的住所,院子里楼上房子的正房也是主人的住所,王家的长辈都住在那里。至于年轻人,他们住在院子的东西两翼。</p> <p class="ql-block">根据该项目,院子里的房间分为两层。一楼是先生们住的地方,一楼是小姐们的绣楼。平时闲来无事,小姐们就在楼上学习琴棋书画,日子倒也清静。</p> <p class="ql-block">嘉庆九年,王氏家族又开始大兴土木,扩建祠堂。当时,王氏家族集全族之力,投资 3200 两白银,将宗祠面积扩大到 2100 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在设计上,王氏宗祠内部不仅有马厩、木制作坊,还有戏台。大家在这里缅怀先人,时不时还能听上一出戏,是一种惬意的体验。除了修建宗祠,王家大院内还修建了许多教育中心。例如,在视渠堡内就建有养正学校。</p> <p class="ql-block">此外,里面还有三元书屋。它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里面有王家代代相传的所有典籍。在内院的最里面,还有一个地方叫桂馨书院,据说是专门为王家考取功名的年轻人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当然,说到娱乐,王家大院的绿色花园可能是最好的。据记载,旧时的王家大院有数不清的观赏花园和树木。里面无论是湖泊还是小桥,都有江南水乡的种种。</p> <p class="ql-block">花坛中央是石板路和草坪。闲来无事时,可以到这里散散步、赏赏春。走累了,还可以到室内凉亭小憩片刻。园亭据说也很讲究。如果是其他房子里的亭子,也不过是几块木头支撑着而已。不过,王家大院的亭子更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有云墙、石桌、石凳,一旁还有轩窗。</p> <p class="ql-block">你见过有墙有窗的亭子吗?如您所见,王家大院的豪华程度确实非同一般。茶余饭后,或者逢年过节,王家人经常会来到亭子里,一边饮酒品茶,一边游戏唱歌。主人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各种窗格和珠帘欣赏到美妙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当然,俗话说得好,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大院也难逃衰败的命运。王家大院最兴盛的时期是清朝咸丰年间。当时的清朝可谓民不聊生。再加上太平天国的动乱,导致全国贸易萧条。</p> <p class="ql-block">例如,王家就受到了这种萧条的影响。由于近年来资金短缺,王家无力支撑。光绪时,王家只能将全部家产抵押。例如,光绪十七年,王家以 964 两白银的超低价将视偃炮台卖给了其他地主。这座占地 1.2 万平方米的大宅子,说卖就卖了。</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王家掀起了新一轮的卖房热潮。例如,民国十九年,王家将孝义坊以 2000 文卖给当地富商。</p> <p class="ql-block">一段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去王家大院一定要看精致的三雕艺术,三雕为砖雕、木雕、石雕,题材内涵丰富,雕刻技法娴熟,造型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故事讲完说说参观的感受:整个大院看完感觉一般,因为大院里面可看的东西不多,有大约 90% 的屋门都是铁将军把门,透过门缝看屋里面空空如也。游客们就在大院里的胡同、高大的院墙上穿梭,搞得人疲惫不堪,参观体验感受不佳!盛名之下,其实难副!</p> <p class="ql-block">带着一丝丝遗憾我们驱车 81km 来到山西洪洞县参观“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以前多次路过洪洞但从未停留过。</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槐树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的古大槐树资料,重新打磨出来的新塑大槐树。它的身围 有"七庹零一媳妇",差不多需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1庹为5尺,按男女身高尺寸算下来的话,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颇有当年第一代槐树的风采了。</p> <p class="ql-block">洪洞锣鼓!</p> <p class="ql-block">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移民告别故土时,都会借古槐树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愁,好像只要那棵槐树屹立不倒,故土之情就永远存在。</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当有官兵逼着百姓上路时,百姓都纷纷抓着庭院中的大槐树不放。那些无情的官兵就用刀剑砍断那槐枝,令移民与大槐树分开,但是移民们就是手里只剩下了槐枝也要死死抓着不放。到了新的移民地后,这根槐枝就被移民们倾注了所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移民们还会特意将这根被砍下的古槐树的树枝埋在自己新移民的院落里,精心的培植和灌溉,待它长成新的大槐树,以此来表达自己不忘故土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祭祖广场!</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 <p class="ql-block">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三代大槐树,树龄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移民情景剧》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官府为了达到移民集结的目的,在人员来往密集的广济寺前大槐树上张贴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凡平阳府之民,五口之家迁二,六口之家迁三并依次递增。但广济寺方圆三里之内,为驻军之地,在此的民众,可以免迁。</p> <p class="ql-block">于是故土难舍的乡民纷纷前往广济寺周边聚集,却遭到集体举迁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人们被绳索捆绑,官兵押解,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树,含泪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县太爷也是肥头大耳!</p> <p class="ql-block">来段即兴表演!</p> <p class="ql-block">银票+准迁证!</p> <p class="ql-block">晋剧“苏三起解”。</p> <p class="ql-block">可怜的小女子。</p> <p class="ql-block">洪洞明代监狱是中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古监狱。它始建于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就囚于这里。其过厅有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东西对称的6间普通牢房,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据史载,狭小的牢内少则关五六人,多时关十几人。</p> <p class="ql-block">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p> <p class="ql-block">当晚我们住宿“大槐树民俗酒店”,地理位置非常不错,就在寻根祭祖园对面,也是洪洞县唯一一家三星宾馆!</p> <p class="ql-block">寻根祭祖园夜景。</p> <p class="ql-block">民俗酒店大堂!</p> <p class="ql-block">匆匆六日三晋游即将结束,俗话说:陕西的文物在地下,山西的文物在地上!很确切,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