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

老盛看世界

<p class="ql-block">随想: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p><p class="ql-block">最早听到刘光第的名字还是从初中历史老师口吐飞沫的讲课中,现在依稀还能想到头发自然卷的青年老师特有的被荷尔蒙冲激、被多巴胺点燃的激情,再讲到六君子英勇赴死的场面时,几乎带着哭腔。当时觉得,他们为国家而死,为人民而死,死得重于泰山,死得适得其所。不知道这位历史老师在此后的执教生涯中是否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一直保持这种态度。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阅历的增长,在经历世事变迁之后,他可能会认为世界上唯有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才是至理名言,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p><p class="ql-block">近日读莫言先生的《檀香刑》,其中有刘光第等六君子被砍头的场面。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重刑犯被砍头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也是成本最低的。虽然千刀万剐可以警示后人,只是操作起来太麻烦,无论对施刑人的刽子手,还是对死刑犯来说,都是折磨。至于车裂、五马分尸、腰斩等,更不是普通人能享有的。西方的绞刑,不知何种原因一直没能传到中国。1898年时,子弹还是十分宝贵的军事物资,对六君子而言,砍头是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读过刘光第等六君子被施刑的内容后,重又查看了刘光第的有关资料,觉得他有点肤浅了,有点太自以为是了,有点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在360百科中,称其为诗人,可能是恰当的。但称其为政治家,似乎太过牵强。因为他的政治生涯,或者说他从事政治的真正活动,不过是从1898年9月5日的被捕到9月28日在菜市口被杀的区区23日而已。</p><p class="ql-block">生于1859年的刘光第,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好在其母卓识远见,督学甚严。1890年,21岁的刘光第参加县考,成为案首(童子试第一名),得到县官陈锡囹的赏识和资助,得以继续求学。遂于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授刑部广西司主事。</p><p class="ql-block">开挂的人生并没有开挂的事业。自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在刑部任职的十余年中,尽管看到同仁们一个个发家致富,满面春风,而自己却囊中羞涩,朝不保夕,连养家活口都有几分艰难。却在刑部司寇受贿某案中,因拒绝枉法而得罪上司,受到打压。从此,刘光利认识了清朝的腐败。</p><p class="ql-block">刘光第同志在这里犯了致命的认知错误,岂能因自己的小挫折就判定清朝出现了大问题呢?殊不知,历史上的哪个朝代不是如此,哪个朝代走出了历史周期律了呢?在清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其实清朝也不例外。对他而言,只需作为一个旁观者,静看花开花落,潮涨潮退就好。然而,在他犯了认知错误之后,又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自命不凡。自认为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清王朝的使者,就算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清王朝的使者,也不能有推翻统治者的想法啊。结果他的一错二错,以至于没有审讯直接就被问斩。</p><p class="ql-block">史载:九月十三日(9月28日),未加审讯,慈禧就下即行处斩之命。刘光第强烈提出:“未讯而诛,何哉?”在去刑场的路上,他叹息说:“吾属死,正气尽!”临刑时,他又一次提出质问:“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监斩者无言以对。文质彬彬的刘光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显得异常顽强坚定。刽子手强按他跪下;他崛立不从,“神气冲夷,谵定如平日”。受刑后,头被砍了,身躯还“挺立不化”。围观的群众莫不为之惊心动魄,有的甚至拿出香蜡纸烛为他招魂。折叠</p><p class="ql-block">虽然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的美名,又有何用呢?自己被砍了头,孩子呢?妻子呢?母亲呢?家人以后的生活肯定好不了哪里去。</p><p class="ql-block">所以呀,刘光第作为皇帝命官,朝廷重臣,应该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上对朝廷负责,下对黎民百姓呵护。只要尽责尽心尽力,即可享受朝廷的俸禄,过着自己幸福安康的小日子,可以妻妾成群,也可以美女簇拥,有何不好呢?与同僚相互合作,同流合污,共享职权利益,又有何不行呢?自己生活舒适,子孙后代安逸啊,全家享受荣华富贵,又有何不可呢?</p><p class="ql-block">刘光第啊,错就错在不该反皇帝,不该反朝廷,上违国家法度,下乱国家安稳,你不死谁死呢?</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怪不得别人,要怪只能怪你自己。</p><p class="ql-block">2024.4.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