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晖寸草)张老师

渐渐

<p>  张老师学生时期是个学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村小学、镇中学,一路考上了县一中。困难时期,张老师每周一次从家背着掺了糠的玉米面,往返步行几十里地到县城上学,她从没觉得苦,始终认为求学是件快乐的事。那时的张老师,不光成绩好,还是班长,总之很优秀。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努力奋斗,盼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不想赶上了运动,不得不在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p><p> </p><p><br></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老师随着从天津报名支援三线建设的丈夫来到贵阳落户。待业两年后,经人介绍到贵阳十二中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也就是老师里的临时工。求学之路被迫中断后,有了当教师,继续与课本、知识为伴的机会,即便是临时的,张老师也格外珍惜。从那时,张老师拼搏的教师生涯拉开了帷幕。</p><p> </p> <p>  那时的学校为了保升学率,会把最调皮,成绩最落后的学生编在一个班,代课教师张老师教的就是这样的班。张老师没上过教育专业,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是怀着一股恨铁不成钢的热情,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知识倾注到学生身上。靠着人盯人这种最简单也是最耗费自己体力精力的土办法,督促学生不浪费在校的分分秒秒。中学的课本不变,张老师的备课本却年年换新。她从不用上一届的备课内容继续讲给下一届学生,每届都重新备课,不断完善教案和教学方法。就这样,张老师原本良好的视力随着一晚又一晚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刻钢板印卷子,在三十多岁时变成了高度近视。而她教的一个个刚开始在年级倒数第一的差班,到中考时都追赶到了年级前三名。</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做代课教师几年后,张老师获得了一次宝贵的进修机会,为了支持张老师完成学业,丈夫每天做好饭骑车驮着年幼的女儿到大学里给张老师送饭。进修获得大专学历加之教学实践的好成绩,张老师从代课老师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她更拼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了教好语文课,张老师作为班主任,还涉足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科任老师想安排课后测验?那好啊。只需在下午四五点钟放学后,把印好的卷子交给张老师就行了。组织、监考、收卷,张老师全权负责,第二天一早,整理好的试卷一定会齐齐整整交到科任老师手上。张老师不会讲英语、数学、化学?没关系。她会主动去找科任老师,问清当天需要记忆背诵的单词、课文、公式等等内容,放学后,让课代表组织学生们两人一组相互背诵,张老师坐镇监督、抽查,今日事今日毕,合格了让才放学回家,保证把学生们的基础打得牢牢的。学生课后需要开小灶?没问题。张老师分文不取,义务补习。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后到学校找她,等着她下班一起回家吃饭。她总对女儿说,等放了学我到班上跟学生们说两句话咱们就回家。可这两句话大概率就得变成两小时,课后测验,背诵单词、整顿纪律,一项一项,哪一个是两句话就解决得的了的。女儿在办公室做完作业,一次又一次蹭到张老师班级门口张望,看张老师激情澎湃乐此不疲的样子,也不敢催问。班上的学生们也以为,老师的女儿在等她,老师不会拖很久吧。结果呢,学生和女儿都失望了。一次次等到华灯初上才能和妈妈回家,女儿暗暗地想,妈妈对学生太严了,将来自己可不想遇到这样的班主任。</p> <p>  用现在的话说,张老师的加工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当代课老师时教的差班,还是后来教的普通班,通过她呕心沥血、精心打磨,学生们都能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渐渐的,张老师成了学校周边地区的名人,每年招生,都有家长、学生慕名而来,宁可不去重点班,也想进张老师的班,那时学校的知名度都跟着提升了呢。再后来,学校有意培养张老师走向行政领导岗位,张老师淡然婉拒了,她说这辈子自己能干好的最高的职位就是主任——班主任。</p><p> </p><p><br></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教师生涯止于这个世纪初,外孙降生,女儿请求她到北京帮忙照看。彼时的张老师退休后被学校返聘,继续带班教课,其乐融融。当她拗不过女儿的央求,向学校提出离职时,还在为没能把最后这届学生带至初三中考而遗憾、不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张老师的女儿还会时不时接到一些陌生来电,是张老师不同时期的学生辗转打听到电话号码,致电问候老师,希望能和老师保持联络。每当女儿把学生们的问候和希望转达给张老师,张老师总会沉默一会儿,然后笑眯眯的回想、讲述这个学生的过往以及发生在她们师生间的故事。对于学生们想与她联系的要求,张老师对女儿说,年纪大了耳朵太背,讲电话费力听不清,还是罢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不过,无论联络与否,那些欣慰、自豪、幸福的感觉,始终充盈在张老师的心里,满满的、久久的,浓得化不开、散不尽……</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老师的女儿</p> <p>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小林微信公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