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参观山西博物院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p class="ql-block"><b>到达太原的第一要参观的,我们首选山西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b>人们说,千年文化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b></p><p class="ql-block"><b>也有人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b></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大门上的山西文化的标志,下面会谈到</p> <h3>博物院入口处赫然立着的这块大碑,用多种字体,书写着晋字</h3> <h3>抬眼望去,博物馆的屋顶,很有特色,据介绍,是仿照应县木塔的架构设计的</h3> <p class="ql-block">“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共展出600余件文物,其中含一级品100余件,精彩展示了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碰撞与交融。</p><p class="ql-block">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我尽可能的把这些珍贵的藏品拍下来——</p> <h3>兽面纹铜方彝 西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h3> <p class="ql-block">兽形觥</p><p class="ql-block">觥是一种盛酒器,是一件造型别致的青铜兽形觥。它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器盖是可以向上打开的;它的身上饰有多种纹饰,显示出商代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青铜觥流行于商和西周时期,西周中后期逐渐消失。这种青铜器十分特殊,在其刚出现时器型和纹饰已相当完善,一般出现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这座墓的墓主可能是商晚期鬲方国的宗室贵族。这件觥身上结合了中原商文化元素和北方青铜文化因素,是山西商代方国文化的代表性器物。</p> <p class="ql-block">觚</p><p class="ql-block">在商朝贵族墓葬中最常见的酒器组合是觚和爵。“觚”是一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饮酒器,造型有点像喇叭一样,功能类似大酒杯。这件觚叫做云纹铃觚。其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它的底部系有一个小铜铃,觚动时铜铃就叮当作响,这是受到当时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一大特征,所以这件珍贵的云纹铃觚正是研究商代北方方国文化和民族交流的重要实物之一。西周后期,青铜觚逐渐消失在中国青铜器的舞台上,后代人往往以玉、瓷、名贵金属等材质仿照商周青铜觚的造型为之,不过其用意就多在赏玩、崇古了。</p> <p class="ql-block">络绳纹铜烘罍</p><p class="ql-block">春秋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晋侯[臣斤]壶</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出土于晋献侯墓中,它是一件青铜壶,是盛酒的容器。壶高68.8厘米,是一件大型酒器。壶的造型别致雄浑,纹饰极其华美流畅。壶体中央有一凸起的龙头,龙身如盘旋的带子对称分布,是青铜纹饰中难得见到的“一头双身”。最为精美的是壶两侧手柄的设计,专家称之为“象鼻生龙”。仔细观察,圆形的小柄是大象的头型,象鼻高高扬起,前端又有一龙头,十分有创意。</p><p class="ql-block">壶的盖内铸有铭文4行26字,为“佳九月初吉庚午,晋侯作[臣斤]尊壶,作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说明该壶是晋侯制作来祭祀祖先的。经考证,“[臣斤]”就是第七代晋侯晋献侯。</p> <p class="ql-block">杨姑壶</p><p class="ql-block">这两件文物名为“杨姑壶”,出土于晋侯墓地63号墓,也就是晋穆侯次夫人的墓中。其器型纹饰并无特殊之处,但其铭文却引发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一次大讨论,也引出了一个神秘的国度。这两件器物的铭文为“杨姑乍(作)羞醴壶,永宝用”。正是其中的“杨姑”二字,引发了争议。有学者认为杨姑是姑姓杨国女子嫁到了晋国,壶为陪嫁时送嫁的礼器,也就是说这件器物的主人正是晋穆侯次夫人,她可能是杨国嫁给晋国的公主;也有学者认为是姑姓国女子嫁到杨国,称为杨姑,而壶是晋国灭杨国时的战利品。神秘的女子与一个神秘的国度“杨国”,给予我们无限遐思,等待后人来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散虺纹铜镜</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图漆伐(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湖北省荆门市包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上养仲无龙画</p><p class="ql-block">养国器,内底铸铭“养仲无龙”等字、养伸无龙是一个人名。养,国别;伸,排行:无龙。字。属于养国责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虞侯政壶</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名为虞侯政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它的铭文一点也不普通。这件壶的颈内铸有铭文24字,其中有“虞侯政作宝壶”的字样,为我们了解虞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而虞侯政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知道的虞国国君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说到虞国,您可能比较陌生。但您一定知道“唇亡齿寒”这个成语,而虞国正是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角之一。虞国是晋国的邻国,其都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附近,而晋国的另一强邻,虢国在今晋南黄河沿岸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虞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为攻打虢国,向虞国借道,虞国大臣宫子奇劝说虞君不可应允。他把虞与虢比喻为唇齿相依,晋国灭了国虢,肯定也会灭虞。虞君认为虞晋是同宗,不会有事,并贪图重礼,答应借道。晋国灭虢后,果然在回途中顺手灭掉了虞国。于是就有了“假道灭虢”和“唇亡齿寒”的成语流传后世。而晋献公的这些军事征服,也奠定了之后晋文公称霸的基础。这件罕见的虞国铜器,应该就是这场战争的战利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12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橘”是古代对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此“牺”综合了多种畜禽的特征,驯良温顺,纹饰华美,背上立人,紧握镂空转盘,场面高危却平衡稳健。造型和装饰艺术达到极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鸟人足筒形器</p><p class="ql-block">这件造型奇特的立鸟人足筒形器同样出土于晋穆侯次夫人的墓中。它的造型可以说是集众器之长,比如上方的立鸟钮,是西周青铜器中最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而中部的波曲纹、</p><p class="ql-block">鳞纹也是青铜器常见的纹饰;下方的四足,与鸟盖人足益一样为“人形”裸体足,这些人屈膝下蹲,作奋力抬举状,形象写实生动。更特别的是,其座内还斜挂有两只小铃。这种独特的筒形器,可以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其功能还有</p><p class="ql-block">待更深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以人形作为器足和器底悬挂小铜铃的造型在青铜器中虽少</p><p class="ql-block">见,但非没有。这两类铜器在西北地区发现较多,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时期,它们的使用者多为女性。因此,作为集这两种设计为一身的立鸟人形筒形器,出现在晋穆侯次夫人的墓中,也是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p> <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战国铜器,叫铜牺立人擎盘,出土于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墓地。在战国时代,青铜器是贵族的象征,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一种符号。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与征战,祭祀属于国家的头等大事,而“牺”便是古代对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这件铜器的“牺”并不能归为某一种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您可以从中看到猪、牛、犀等多种动物的特征;牺背上站立着一位女子,双手捧着圆柱,柱顶上放置着一个可随圆柱转动的镂空圆盘。整个器物构思精巧,纹饰精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战国青铜器的佳作,体现了三晋青铜铸造工艺的卓越水平。目前尚未有类似器物出土,因此它的用途不甚明了,又可能用于熏香,也可能纯属玩器。</p><p class="ql-block"><br></p> <h3></h3><div>雁鱼铜灯 西汉 山西省襄汾县吴兴庄村出土</div><div>  铜灯构思巧妙,灯火点燃时,烟气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div> <p class="ql-block">虎头匜</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集实用功能和典雅装饰于一身,奇思妙作。</p> <h3>《夏商踪迹》</h3>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 <p class="ql-block">红木太狮少狮图屏风</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红木太狮少狮图屏风。狮子与虎一样,在百兽中也称之为王。狮子凶猛威严,被借以象征人世的权势、富贵。官府门前狮子左边代表“太师”,右边的狮子代表“少师”。俗称太师少师,有三层含义:一是官运亨通,可做到官职极品的“太师”;二是“事事如意”之意;三是“子嗣昌盛,人丁兴旺”,代表着四世同堂。这件屏风多处采用高浮雕和圆浮雕的夸张手法,而这种手法一般在贵族将相家中使用。所以这件屏风很可能是高门贵族家中的家具。</p> <p class="ql-block">园林仕女图款彩屏风</p><p class="ql-block">屏风是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传统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中式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件屏风由十二叠屏风组成,高146.5厘米,通宽356厘米,画面中部的通景仕女园林图,描绘了早春皇家苑囿中,一群妇女正在园林内各处休憩游乐的场景,她们有的骑马,有的投壶,有的扑蝶,有的在湖中泛舟,有的在房中女红,有的在室内抚琴,有的在厅堂观舞,一派欢乐融融的景象。屏风四周还刻有杂宝、瑞兽、博古等图案纹饰,典雅而精致,意为富贵平安,吉祥如意。这样大的彩屏风,描绘场面开阔壮观,雕工精细,修饰考究,在国内已经不可多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山西博物院院徽的原型就是它,可以说它就是山西博物院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鸟尊出土于天马-曲村遗址的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在凤鸟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有一象首,与鸟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山西可能是有大象的。</p><p class="ql-block">周人崇拜凤鸟,鸟尊独特的凤鸟造型,就是在向祖先致敬,表达对周天子的耿耿忠心;在周文化中,凤凰也象征臣下,因此这件器物也表达了其拥有者怀柔众邦、招揽贤臣的意愿。 鸟是商周青铜器中十分常见的因素,禽鸟类青铜尊在南北方都有发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北方出土的多为凤鸟尊、猛禽尊等大型禽鸟为形制的鸟尊,而南方的则多为鸭尊、鸳鸯尊等以水鸟为造型的尊。山西也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鸟尊的盖子和器腹内壁均铸有“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的九字铭文,这说明这件鸟尊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重器,而其最初的拥有者就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燮父去世后,鸟尊作为陪葬品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可以说,鸟尊是看着晋国成长起来的。</p> <h3>龙形觥 商代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出土。</h3><div>前端作龙首形。商代青铜器上鼍(鳄鱼)纹仅此一见。</div> <p class="ql-block">鸟盖人足<span style="font-size:18px;">岙</span></p><p class="ql-block">鸟盖人足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盛酒器,出</p><p class="ql-block">土于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人墓中。岙是商周时期人们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它的形状很像现在的酒壶,只不过一般有三足或者四足。这件歪的器体如同一个扁壶,其上有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条和器体相接,流是昂首曲颈的龙首形状,鋬为兽首形,制作考究。如果只看上半部分,这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岙</span>是非常传统的龙凤结合,并无独特之处。但它的足部有着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足,而裸体在古代贵族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时还有侮辱人格的意义。所以这两人应该是被驱使奴役的被统治者,是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的牺牲者。</p><p class="ql-block">鸟盖人足<span style="font-size:18px;">岙</span>不仅代表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还揭示了西周的社会生活。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籍。</p><p class="ql-block"><br></p> <h3></h3><div>胡傅酒樽 / 西汉,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div><div> 酒樽通体鎏金彩绘,中原器型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技法十分罕见。器身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更显富丽堂皇。口沿刻铭文“劇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div><div></div> <h3></h3><div>“刖人守囿”车 / 春秋时期,山西省闻喜上郭村出土</div><div>  厢式六轮车。车厢顶有盖可启,蹲猴形盖钮,四角各立一只可转动的鸟。前有带活动插销的车门,门旁立一刖人(砍掉左脚的犯人)。车厢四角和侧面正中有伏兽。两小轮被伏虎抱于腹中。整器(似为“域养禽兽”的囿苑)有14种鸟兽形象,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全车能转动部位15处,构思奇特,制作精巧,十分罕见。</div><div></div> <p class="ql-block">玉组佩</p><p class="ql-block">这组玉组佩,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玉组佩。由204件玉石器组成,包括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其中玉璜更是达到了45件。整个玉组佩从脖子铺到脚边,展开长达约2米。这样复杂的玉组佩,使用起来一定十分不方便,但这恰好与西周贵族标榜的“身份越高、步子越小”的步态相符,所以佩戴组玉佩,显示的也是身份的高贵与举止的得当。</p><p class="ql-block">玉组佩出土于晋侯墓地63号墓,墓主人是西周末年晋国第九任统治者晋穆侯的次夫人。这可以说晋侯墓地的一个特例,其他晋侯墓都为一夫一妻葬,但这位晋穆侯次夫人却是墓地里唯一一个以次夫人身份入葬王侯墓地的人,而且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玉器800多件,可见她生前受宠程度之高。当然这也可能与这位次夫人爱好收藏商代玉器的个人兴趣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璜联珠串佩 / 西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p> <h3>庙底沟彩陶罐 /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h3><div>  山西省垣曲县下马村出土</div> <h3>《明清晋商》</h3> <p class="ql-block">晋商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帮之一。明清时山西商人从最初纳粮输盐的艰辛,到多元化经营的商业扩张,以至票号汇通八方,富甲天下,驰骋商海五百年,在中国和世界的商业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p> <h3>《佛风遗韵》</h3> <p class="ql-block">山西被誉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宝库,是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山西不仅有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还有很多隐藏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艺术珍品。《佛风遗韵》展厅,通过文化史的视角,展示盛唐辉煌佛教艺术的同时,上溯北朝渊源,下叙宋辽金流绪,在此,我们仿佛徜徉于中国佛教艺术的长河。这尊观音菩萨五尊像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身佩璎珞,手施说法印。是北齐菩萨造像精品。</p> <p class="ql-block">金墓磚雕</p><p class="ql-block">晋南是金代砖雕基最集中的地区。墓室结构精巧,装饰繁复华丽,生活气息浓厚,颇多古代砖雕艺术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这座出土于侯马晋光制药厂的金代晚期砖雕基,体现出北方四合院南厅北堂东西两厢的格局北壁堂屋墓主夫妇端坐,男女侍童侧侍,观赏南壁舞台杂剧表演场景:五个角色自左至右依次为:副末、副净、装旦,装孤和末泥,折射出当时戏曲流行的状况。</p> <h3>这是一件隋人写经卷,在新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佛经只能以抄写本的形式流传于寺院和民间。这些经卷对于研究宗教、哲学、语言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h3> <h3>《方圆世界》</h3> <h3>琳琅满目的瓷器</h3> <h3>《瓷苑艺葩》</h3> <h3>《翰墨丹青》</h3> <h3>邓石如的书法</h3> <p class="ql-block">《土木华章》</p> <p class="ql-block">皮影</p> <p class="ql-block">明初晋商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但当封建政府走向衰亡时,山西商人也随之衰落。但在晋商兴衰的500年间,其经营项目之多,行商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众,财产资本之巨,活跃时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的商帮当中无出其右者。晋商盛极而衰的历史带给人更多的是思索,他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今天的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如今的山西人仍然秉承着当年晋商“诚实守信”的原则,活跃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团结,奋进,敬业”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山西人再次步入辉煌,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辉煌宏大的山西博物院,仅用一天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这里有完毕的微信讲解,以后再来,应该带着耳机,细细的聆听观赏。</p><p class="ql-block">博物院是一地文化的精髓,山西博物院更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