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和威远炮台在中国近现代的军事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是鸦片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遗址。黄埔军校更是大名鼎鼎,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军事摇篮,国共两党的多位高级将领军政大员都出身于黄埔或曾在黄埔任教官。中共十大元帅有5位出身于黄埔,叶剑英、聂荣臻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徐向前和林彪为黄埔一期和四期学生。陈毅在黄埔武汉分校任政治部文书。</p> <p class="ql-block">军校路</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十三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地址位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等史迹。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军校旧址成为反映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有关历史的重要史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的文物建筑,为研究了解有关军校历史提供了实地研究的场所,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发明的中山装</p> <p class="ql-block">校舍</p> <p class="ql-block">课堂</p> <p class="ql-block">长官饭厅,大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景区</p> <p class="ql-block">海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总共安炮40门,曾是潮州总兵李廷钰和守军于1841年1、2月份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p> <p class="ql-block">8000司马斤大炮(4.8顿)</p> <p class="ql-block">虎门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