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阴火,到底是什么火?

加木

<p class="ql-block">中医常说的阴火,到底是什么火?</p><p class="ql-block">“阴火”的形成,多源于人体内部的七情六欲,尤其是过度的色欲和劳累。当人体在长时间的劳作或过度放纵之后,体内的阳气会逐渐消耗,而阴火则随之滋生。这是一种慢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健康。</p><p class="ql-block">然而,阴火的形成并不仅仅局限于内在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当外界的邪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体内的阴阳平衡,阴火便有可能趁虚而入。这些邪气可能是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的六淫之气,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等生活习惯不当所引发的。</p><p class="ql-block">此外,医疗过程中的误治也是导致阴火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如果用药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就有可能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阴火上升。这种误治可能源于医生的专业水平不足,也可能是因为病人自身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寻求正确的治疗。</p><p class="ql-block">因此,阴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源于内在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和医疗行为的影响。为了预防和治疗阴火,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同时提高医疗水平,减少误治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远离阴火的困扰,享受健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阴火”的范围,综合历代医家的著述和临床常见症状,约可分为内伤脾胃、阴虚火盛、阴盛逼阳、肝气抑郁四类。</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气血津液的源泉,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因此,养护脾胃至关重要,绝不容许其受到任何伤害。</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中的种种因素,如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对脾胃造成伤害。一旦脾胃受损,谷气便会下流,进而蕴生湿热。这种湿热不仅困扰着少阴肾水,更可能引发少阴的“阴火上冲”。少阴之经与心脏紧密相连,虽然心脏本身不受邪,但有邪时心包会代为承受。据《灵枢·邪客》记载:“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当包络相火受到“阴火”的侵扰时,就会出现大热、烦渴、脉洪大等热证。</p><p class="ql-block">针对这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李东垣精心制定了一套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治法。该法旨在通过甘温的药物来调理脾胃,以达到祛除热邪的目的。药用黄芪、人参、炙甘草以补脾气而实表里,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橘皮理胸中之浊,当归滋心包之血,更以白术健脾以去湿。通过这样的药物组合,可以促使脾气健运,清阳上升,阴火下降,心包之热得以解除。当脾胃功能恢复正常时,周身的大热症状自然会随之消失。这不仅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精妙之处,也展示了李东垣对于脾胃学说的深刻理解与实践。</p><p class="ql-block">2.阴虚火盛</p><p class="ql-block">肾脏,作为人体的核心,被誉为阴阳水火的根基。在人体复杂的生理机制中,阴阳与水火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如同烈火失控,可能引发体内寒热的疾病。阴虚,常常导致火势的亢进,这并非真正的火势旺盛,而是由于水的滋润不足。张景岳曾深刻指出:“火的本性是热烈的,如果火中无水,那么它的热度将变得极端,热到极致就会导致阴液的耗竭,万物也将因此枯萎。”</p><p class="ql-block">生活中,过度的欲望和频繁的房事都可能扰动体内的相火,导致水的耗损。而大量出汗、失血之后,也容易出现水虚不能制火的病理状态。这些状况通常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少寐、头晕目眩、口干舌燥、咳嗽不断、夜间盗汗,以及失血、失精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在治疗上,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压制火势,反而应该注重补充体内的水分,以平衡火势。赵养葵曾明确指出:“命门之火,其实是水中的火,两者相互依存,永不分离。火的过盛,其实是因为真水的不足。所以,治疗的关键不在于去火,而在于补水以平衡火势,壮大水的主宰,以制约阳光的过盛。”</p><p class="ql-block">在临床上,我们常采用六味地黄汤、一阴煎等方剂,配合归脾丸,效果显著。而对于苦寒伤阳的药物,我们应谨慎使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p><p class="ql-block">3.阴盛逼阳</p><p class="ql-block">在人体的深处,肾脏中蕴藏着真水真火,它们共同维持着生命的活力。这水中的火,犹如珍珠藏于深海,宜于深藏不露。一旦它得以深藏,便能源源不断地催生出生机与活力;然而,一旦它显露出来,便可能引发疾病。</p><p class="ql-block">火的失控,常常源于火气的极度虚弱和水的极度寒冷,它们共同作用,迫使火逃离其本应有的归宿。赵养葵曾深刻地指出:“如果平日不能节制欲望,便可能导致命门火衰,肾中阴盛,使得龙火无处藏身,从而四处游荡不归……”尽管赵氏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龙火不藏的原因远不止于此。外邪内传,从阴化寒,也是导致龙火不藏的重要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伤寒论》少阴篇中有言:“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其中的“里寒外热”便是阴盛逼阳,龙火不潜的生动写照。龙火不藏的症状多种多样,如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或是咽喉肿痛、咳嗽喘促,又有自汗、心烦、大便欲出、小便不禁,更有面赤如朱、不思茶水而胸腹痛甚欲按,口舌生疮、牙缝流血,吐血而心烦不安,消渴而饮一溲二等。这些症状,都是阴盛逼阳的表现。</p><p class="ql-block">阴盛逼阳之脉,每见洪大无伦,或两尺虚软,或见细数,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按之无力。对于这些症状,我们需要仔细分辨,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轻症,我们可以在壮水剂中加入辛热之药,引导龙火下潜,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右归饮、八味地黄汤等。而对于重症,我们则需要采用更为峻猛的四逆汤类,以急救亡失之阳。</p><p class="ql-block">经过治疗,阳气得以恢复,龙火重新潜藏,此时我们仍需继续服用甘温之药,以促进生化之源。同时,我们还需远离房事,养心宁神,或运用气功疗法以巩固疗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和谐。</p><p class="ql-block">4.肝气抑郁</p><p class="ql-block">肝郁之火,犹如深林中的野火,常因情志的压抑与不畅而点燃。肝,作为五行中的木,天生喜好条达与舒展。若人的情绪长期受到束缚,不得自由舒展,则肝气郁结,犹如被束缚的火焰,渐渐积累成疾。尤其是女性,因其生理特点,更易受此困扰。赵羽皇曾言:“肝性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当肝气郁结至极,便会化为火,引发各种症状。头目眩晕、耳鸣、目赤,或是胸满、胁痛、吞酸,更有少腹疼痛、疝气,甚至溲溺不利。这些症状,无一不是肝气的外在表现。</p><p class="ql-block">而肝郁之火的形成,除了情志的压抑,还有脾虚不能培木、肾虚不能涵木的原因。肝木需要水土的滋养才能茁壮成长,若失去这些滋养,肝的疏泄功能便会受阻,导致肝气郁结。肝病影响脾脏,人们多能察觉,但肝病伤害肾阴,却常被忽视。因为肝肾同源,内藏相火。当肝气郁结时,肾火也会随之而动,使精血暗耗,火势更加旺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出现骨蒸夜热、头目眩晕、心烦不寐、食少痰多、咳红呕血等症状。</p><p class="ql-block">治疗肝郁之火,切不可使用苦寒之药,而应调达肝气,顺其性而治之。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木郁达之。”达,即条达舒畅之意。如逍遥散这样的方剂,白术、茯苓助土以培木,芍药、当归补血以滋木,薄荷、煨姜均能透达木郁,尤其是柴胡,善于条达肝胆,升发火郁。这样的组合,非常符合“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此外,若兼有脾虚症状,可间服补中益气汤;肾虚火动者,兼用地黄丸,均可随证施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