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枕黄河——吴堡石城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p class="ql-block">  们(méi)吴堡这个地方不大,但历史遗迹厚重,比如石城。 </p><p class="ql-block"> 外出求学以前,压根不知道距离宋家川2.5公里的东边还有这样一块宝地。其时,城内已经少有人住,单从外观上看可用破破烂烂来描述,所以城内的人一窝蜂逃离了那个地方,石城就在岁月的推移中渐渐暗淡下来,默默承受时光的洗礼,不言不语地矗立在黄河西岸,任凭风吹雨打,几乎被世人遗忘。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信息大爆炸,短视频崛起,时不时地就会刷到吴堡石城的今生容颜,加之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以及文管所长慕生树的潜心研究,吴堡石城前世今生的故事登上了央视,这次面世可谓石破天惊。走出家乡的吴堡人回望曾经的故乡,感慨自己的无知,原来破败不堪的石城在千年前竟也如此辉煌过,惊讶、懊悔、喜悦等等感情一股脑涌上心头。 </p><p class="ql-block"> 今年正月回娘家,抽时间携家人去了一趟石城,还是带病游。有弟媳带路无需导航,一家人驱车前往,十来分钟便到了石城脚下,车停靠在沿黄路边,汹涌的黄河滚滚西流,黄河对面的军渡山上影影绰绰,下面高楼林立,这种两山夹一河的地势甚为独特,瞬间明白们吴堡人为什么把县城称呼为“川”里。抬头看,石城坐落在高高的山上,壁立千仞,心下有些许期待,我将要揭开石城神秘的面纱了。 </p><p class="ql-block"> 大概为了打造沿黄路旅游景点,石城“之”字型环山路是近年新修的,原来的旧路不临黄河,许是不方便。本打算徒步爬山,可弟媳执意要我们坐景区电瓶车,说山太高不容易爬,门票免费,车费不贵。大家听从安排有序乘车,司机师傅一脚电门向山上冲去。哎呀,真是山高路陡,吓得人魂飞魄散,七拐八绕的线路把人折腾得晕头转向,看来石城易守难攻确实名不虚传。颠簸过几分钟后便到了山顶上的小型广场,车不多,人也不多。正面映入眼帘的是石城南门,广场的东边矗立着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吴堡石城”四个大字,西面可以看到落日正在缓缓西沉。时间不早了,一行人快速下车从南门进入石城。</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内中轴线向北前行有一种进入微型城市的感觉,道路窄窄的,院落小小的,窑洞矮矮的……巷道宽五六米,东西两边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大同小异石头窑洞,有的三孔一排,有的两孔一组,恍惚间好似进入一处世外桃源,有鸡犬相闻的即视感。脚踏石板路,眼观石头窑,手摸石头墙,那种感觉十分奇特。这一块又一块的石头看着冰冷,但好像还遗留着千年前的余温,引你进入,扰你心绪。 </p> <p class="ql-block">  一路由南向北游览,东西穿插参观。初遇到初等小学校皆为石窑、石墙、石院很是气派,四五十年代能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大都能光耀门楣,干出一番事业来。继续前行,西边有好几处院落,分别排布着李家大院、薛家大院、王家大院,石砌窑洞四下围合,精雕细刻的石面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富足。薛王两家大院之间女校赫然在列,可见这里曾经开放、进步,女子可以走进学堂读书,这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举措。再往前走几步,靠东的兴文书院静静伫立,站立院内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朗朗书声隔空传来,那是传播文明的声音,悦耳动听。文庙、县衙、衙狱等各类建筑分布在东西两侧,悄悄讲述着一座城各类机构的完备。所遇之处的大门上都贴了春联,红艳艳的春联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穿越千年时空仍有回音。由于没有请到导游,我们就兴之所至,自由参观,没多久就溜达到了北面的城墙边上,再沿城墙向东走几步便看到了壮观的一幕。黄河如一条弯弯的玉带绕石城而过,此时站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城墙边上俯视黄河,心胸瞬时开阔,李白那首大气磅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脱口而出,谪仙人诚不欺我!遥望军渡山莽莽苍苍,这距离、这空间感就是当年阻挡日寇炮轰吴堡石城久攻不下的原因吧。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不知是吴堡石城的坚固保护了一城子民,还是母亲河的宽广阻挠了鬼子的进攻,抑或是石城选址时狐仙指路的传说应验,瑟瑟发抖的吴堡人民终究是逃过了日寇铁蹄的践踏,获得了暂时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太阳已落山,一阵寒意袭来,城墙内的枯草在寒风中窸窣作响,遒劲的枣树枝丫没有规则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树皮粗糙碳黑,不忍直视,可从小爬枣树长大的吴堡女儿一定相信,待到草木萌发、枯木逢春时,这一株株枣树又像坚强的吴堡人一样焕发出蓬勃生机,终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由于改造修缮还不彻底,沿城墙边上往回走时,发现路不通,大家又从荒草中找到一条路,发现前面还有城隍庙、文昌阁、衙神庙、关帝庙等一众庙祠,想来千年前石城是何等的富庶、辉煌。还有那些被修葺一新的店铺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南北商业街上,不知这些店铺里面是否也有祖上老爷爷的一席之地,他可是40年代吴堡商会的会长,这个信息也是从吴堡作协主席霍绍祥撰写的《们吴堡》里找到的证据。因为起了这个念头,吴堡石城在我眼里霎时有了温度,看上去亲近了许多,只可惜岁月流转,除却家族人丁依旧兴旺外,祖上威名渐弱,估计子孙后代不再可能受到祖上的荫庇,富不过三代的古训终将被一一印证。 </p><p class="ql-block"> 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不提也罢,一如这千年的石城,辉煌过后不也人迹罕至,日渐破败过一段时间吗?时代的变迁给石城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石城的兴衰,应了那句:兴,石城兴;衰,石城衰。这是历史规律,绕不开,逃不过。 </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我们原路返回。巷道两边的彩色灯光亮起来,朦朦胧胧,颇为好看。为了迎合时下游客需求,南门口一空地处设置了许多游戏,打枪的、扎飞镖的,射箭的,还有汉服体验馆,这些设置或许是无奈之举,或许是顺应潮流,不置褒贬。今天的石城能受到关注、恢复人气已难能可贵,毕竟这不仅是一座石城,更是一份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p><p class="ql-block"> 吴堡石城,吴堡八景之一,古称——邑枕黄河,从空中俯瞰,石城似一个不规则的大元宝,造型独特寓意好,周长1225米。你也可来寻景纳福,听母亲河涛声,赏石头城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