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从教的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中,我觉得越上数学课越"有意思″,不管高年级、低年级的教学,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真的是"有意思"。如果你把数学当成有意思的学科来探究,你会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原来是一门"有意思"的艺术学科。而当你把你的职业感上升到一门艺术来尊重和尊敬时,你会觉得你的工作又是多么地神圣,你的心灵天天在被冲击着,被颤动着!你会发现你每一节课教学原来是一次次伟大的艺术之行,每一次的40分钟里,孩子们的思想像夜空里点点萤光,照耀着你前行的路。今天,在《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之解决问题》这节课中,我为孩子们的表现点赞,我为孩子们的思维点赞。下了课后,孩子们围在你的身边,欢呼雀跃地说,邬老师,咱们什么时候上数学课呀?我爱上数学课。一个爱字,感动!于是我彻夜写下这篇《一堂"有意思"的数学课》随笔。</p><p class="ql-block"> 说来话长,让我真正觉得数学真的有意思,是在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临河六小《画数学》结题活动后,触动颇深,于是也买了一本刘善娜老师的《把数学画出来》这本书,随着阅读的深入,觉得教学原来可以这样教,这样画,这样有意思。于是趁上学期付美丽老师带领汇丰老师下乡支教活动中,咨询付美丽老师,可不可以把临河六小《画数学》这种非常实用有效亲民的经验应用到我的课堂上,付美丽老师说,可以,每一次组识大规模听课活动,就是为了把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推广起来,努力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于是,我也开始了《画数学》这样的教学,越画越有意思,越画越觉得数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于是有了一堂有意思的混合运算之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有意思的设计。</p><p class="ql-block">本节课的内容是混合运算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数学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分步算式或综合算式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教学难点理解两步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p><p class="ql-block">课堂的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是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这节课讲什么?讲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高、大、尚的概念,这也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如何解决难点和重点?到底如何解决难点和重点?利用直观图!我也是这样写的。书上也是这样给出参考的,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而这个直观图以何种姿态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我以往教学的惯例有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一种强行推出,自导自说自画;一种和学生探讨,边讲边问边画。但两种方式都不是我所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们学校推广的教学模式是"431"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呈现任务单,那我的导学部分是出示例4:面包房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如果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题所体现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情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必要多读,多说,浪费时间让学生阐述这一事情。所以直接让学生自学:读题两遍,边读边圈数量,明确数字来源,明白数字所带的单位名称,用波浪线画出问题,了解这道题的问题,让我们干什么?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部分解决此题的任务单)</p> <p class="ql-block">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怎么求?如何求?在设计教案时,我想推翻以前我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孩子自由发挥,因为我在学习了“画数学"后,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画一画,画出你的思想,你的思维。这次,教学《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中我想用画一画来处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导思:把你的想法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算一算。</p> <p class="ql-block"> 学生"导思”这一部分需要的时间长,因为他需要根据给出的问题:想!想一想,想这道题让我干什么?画!画一画,我该如何画,怎样画才画出主题?算!算一算,如何计算,才能正确,完美地解决此情景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临河九中小学部班级全部是小班制,每班的学生人数在20到40之间,尤其是二年级学生只有28人,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地让学生发挥自已的思维,将自己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以画的形式,以算的形式,呈现在任务单上。于是,便有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让你爽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二、设计的真有"意思"。当孩子在课堂上不在以一位探索者的身份去扣响充满奥秘的数学大门时,而是以一个小小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学习,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手, 杂无旁贷,地干一件有意思的事时,这件事便神圣了起来!在课堂上,轻轻的走在孩子的身边,欣赏着这一张张任务单,就像一只只森林里的小精灵,扇动着光的翅膀,舞出一道道魂的舞!一张张任务单,在孩子的心中,在孩子们舞动着的小手里便有了光,也有了灵气,有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三、学生设计的“有意思"。请大家欣赏这些有意思的小作品。</p> <p class="ql-block">四、讲的"有意思"。让老师和学生来猜一猜你的思维。在老们讲授这些作品时,会选择“有意思"的作品来和同学们共享,如以下作品:</p> <p class="ql-block">如马梓涵和白凯焱这两位同学的作品,都是用自已喜欢的图形,一个图形代表一个面包,先从90个图形里去掉36个图形,再把剩下的图形,每9个为一份,计算出共烤几次。图形简单,通俗明白,计算无误。我问马梓涵,你画时,有什么感受?答,太累了,又怕画不准确,老数老数,有点烦。抓住"烦"字,我说,在第七单元,我们将要学习《一万以内的认识》,那我要是烤1475个面包时,我故意放慢语速.....其他孩子们急得"啊"了一声,叽叽喳喳的说:把手画断呀!没有那么大的纸!那得画几节课呀!有的孩子更是着急地说:那画10000个面包,那还了得!不用老师多说,这种画法虽然通俗易懂,但当数字太大时,就不适宜了。这也告诉孩子画图要有取舍。</p> <p class="ql-block">要幸福和王馨苒同学的作品一样,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俩讨论了一下,先用90一36=54,把剩下的54个算出来,再画图,用图形理解了用54÷9=6(次),这种画图也是一目了然,层次感清晰,准确无误。值得表扬。</p> <p class="ql-block">这4位同学将图形就更加深化了一点,用数字,图形,把这道题用自己的方式说明白,也写出相应的综合算式。值得表扬!</p> <p class="ql-block"> 杨明泽同学在做以前说,邬老师我不想画,但我们家喜欢吃炸串,我把这道题里的面包换成炸串用文字表达出来,行不行?我说:行!偷换主角,把课本里离我们较远的场景,偷换成我们熟悉的,身边的,甚至是自己的事,行!于是杨明泽叙述完,也就完美地做完这道题了。值得表扬!</p> <p class="ql-block">四、重点讲授最"有意思",顺势导出课本直观图。在我四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时,我发现金格雅和欧阳承榕这两位同学就更历害了,如下图,在这两幅里体现出一共有90个面包,把这些面包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烤的36个,剩下部分每9个烤一次,下面的 } 显示可以烤几次?能构思成这样已经不得了了!更是值得表扬。表扬两次,鼓掌两次。第一次鼓掌,为他们俩做对了,鼓掌,肯定他们的想法!第二次鼓掌,为他们俩完美的表达出问题的所在之处,有理有据,再次鼓掌,表扬他们思考到位!这时老师指出不足之处一一图下面的括号的长度,老师强调可以烤几次,说的是哪一部分的面包?学生回答,剩下的。那么括号的长度只包括剩下的这部分面包,孩子豁然明白,原来括号的长度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修改使的这幅图更加准确表达题意。</p> <p class="ql-block"> 当作品欣赏的这里,教师就势用大屏一步一步导出课本中的直观图:</p> <p class="ql-block">使得所有的画图向主题直观图靠拢,让孩子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让我们画图,我们该如何画?怎样用简炼的文字,简单的条形,规范的数学符号,将数学信息用图表达出来,成为我们手里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打个漂亮的攻击战!</p> <p class="ql-block"> 在欣赏各个作品的过程中,依次解决了孩子的错误(计算失误,没有写单位名称,没有答语等现象),并明确本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可不可以去小括号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遗憾的是地方很多,遗憾一,仅仅处理了一道题,课堂内容处理不当;遗憾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阐述自己的构思,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没有放手,不敢大胆地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但这节课我认为却发着光,这节课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拥有自已思想的个体,我无言无悔!</p><p class="ql-block"> 随笔者:邬冬梅</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4日起笔</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7日落笔</p>